福安新聞網消息 冬令時節,正是跳跳魚肉肥腥輕的時候,福安沿海的灣塢、溪尾、下白石一帶,迎來了跳魚豐收的季節。
夕陽西下,煦暖餘暉在福安灣塢龍珠村的灘涂地裡灑下滿眼金黃。彈塗魚養殖專業戶劉光良和妻子正忙著收穫彈塗魚(俗稱「跳魚」)。龍珠村的不少村民和劉光良一樣,正徒手赤腳地在灘涂上忙碌著,渾身髒兮兮的淤泥也掩蓋不住他們臉上開心的笑容。
我市灘涂面積廣闊,沿海不少居民,都有豐富的捕撈經驗。
跳跳魚不過是小名,真正的學名叫大彈塗魚,還有的人把它叫做花跳魚、泥猴,是盛產在沿海一帶灘涂裡的一種小魚,魚如其名,就是因其具有非凡的彈跳能力而得名。福安水產專家介紹說,跳跳魚有鰓,是真正的魚,但它卻長時間居住在陸地上,是兩棲動物,還喜歡在烈日下跑來跑去。在離開水遠行時,跳跳魚在嘴裡含一口水,以延長它在陸地上停留的時間,因為嘴裡的這口水可以幫助它呼吸。
據介紹,跳跳魚是福建次要小型經濟魚類,跳跳魚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煙酸和維生素B1、B2等。尤其是福安沿海一帶,跳跳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冬令時節,肉肥腥少,更是被人們視為滋補的佳品,有「冬天跳魚賽河鰻」的說法。跳跳魚還有較高的藥用與食療價值,跳跳魚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壯腰、生精養血、舒筋活絡和解毒止痛等功效,西方人將跳跳魚視為「水中人參」、「海鮮偉哥」。
關於彈塗魚,還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說,南宋末年,宋室兵敗,皇帝趙昺和群臣被元兵追殺,逃到三沙灣的一個小島上,來到一戶漁民家想討口飯吃,由於連年戰亂,海盜四去,田園荒荒,主人拿不出糧食招待客人。一時情急,只好將剛捉來的彈塗魚連同街上買來的豆腐一起放在冷水鍋裡燒煮。水溫漸漸升高,而豆腐卻冷著,彈塗魚遇熱盡往豆腐裡鑽。待燒熟後,主人掀開鍋蓋卻不見彈塗魚蹤影。惟有潔白的豆腐浮在清湯中間。主人誤以為魚兒逃走,直到進餐時,才發現魚兒都鑽藏到豆腐塊裡。趙昺吃後覺得此菜鮮美異常,便問主人,主人只好將實情說出。趙昺一時興起,便賜名「御膳白玉羹」。 據介紹,大彈塗魚養殖在東南亞早已盛行,在中國大陸目前仍較少,主要還是以灘涂養殖為主。而我市有大面積的灘涂,具備養殖跳跳魚的天時地利。所以,福安是閩東跳跳魚的重要產地。
彈塗魚(資料圖)
漁民捕撈跳跳魚,不少人用「塔寮筒」誘捕,就是將毛竹鋸成幾十節竹節,口徑約5釐米,高度約30釐米,削去青皮,有底開口,將竹節直插入灘涂,筒口與灘地齊平,布設好「陷阱」後,人離開,跳跳魚以為是洞,便鑽入竹節裡。等到快漲潮時,就可以收穫了。不過,也有有經驗的漁民用特製的「鋤頭仔」,在灘涂上尋找跳跳魚進出的洞口,一旦找到了,就得快速挖掘。每公斤市場收購價160元,每畝收益可達8000多元。近幾年,漁民逐漸從事彈塗魚養殖,水分鹽度在7至20度之間最適宜;放苗數量,每畝控制在3000至3300隻為佳;有機肥與生物肥搭配使用,可提高抗病率……從育苗到養殖、管理、收成,至今他們已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技術,養殖地點也從灘涂拓展至稻田。
大廚菜譜
1.清燉跳跳魚的烹調方法:把魚洗淨,用少量鹽、酒醃10分鐘;鍋熱倒入油,油溫到七成熱放入魚煎,兩面略煎;放入切好的姜蒜;放入酒,加入清水,之後轉入砂鍋,水開後小火慢燉,燉半小時撒蔥花,就可以吃了。
2.香煎跳跳魚的烹調方法:把跳跳魚洗淨,用大粒海鹽醃;十分鐘後,用水衝掉外面的鹽;洗好的魚倒入鍋中平鋪開,文火煮至鍋裡水分收幹;沿鍋邊倒入油,煎至一面發黃,翻面後煎另一面,兩面金黃後出鍋。
3.彈塗氽面的烹調方法:取10來條「彈塗幹」,放在清水裡浸泡10到15分鐘,最好是20到30攝氏度的溫水,然後撥開去刺,加水燒開燉好。 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氽燙,待線面上浮後即可操起,一抖水間盛入碗內。傾下早就燉好的彈塗魚湯,放入切好的姜蒜、蔥段,即成彈塗氽面。
專家選購臺
據介紹,在選購跳跳魚時要買新鮮的,死掉的魚營養會大打折扣,而且吃起來肉質板結,鮮味盡失。野生和養殖的跳跳魚在營養價值上無差別,只是在口感上,野生的會比養殖的更鮮美,不一定要買野生的,目前市面上賣的跳跳魚基本上是養殖的。(市委報導組 林耀琳 丁立凡)
為福安跳跳魚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