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寧德電視臺和中共福安市委宣傳部聯合拍攝的28集大型紀錄片《福安味道》,於6月1日起每晚21:50黃金時段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綜合頻道開播。「今日福安」微信平臺也將進行轉播,今天播出的是第9-11集。
這是一道美食,一種地方風味!
這是一縷鄉愁,一種生活滋味!
這是一方民俗,一種文化韻味!
敬請收看《福安味道》系列
第九集:《深江淺海鳳尾魚》
視頻流量較大,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
發源於浙江慶元的賽江,到了福安賽岐,已流過了高山峽谷、森林溝壑,在這裡,不羈的流水放緩了步伐,河面變得寬闊而平坦。從這裡往下白石鎮的30多公里海域,是賽江進入大海的最後行程,也是鹹淡水交織的地方。
在這一片水域,生長著一種特殊的魚類,學名「鳳鱭」,屬名貴的洄遊性小型魚類。其體型修長側扁,尾部分叉的形狀,有點像鳳凰的尾巴,故名鳳尾魚,當地人也稱之為「籤魚」。
鳳尾魚平時多棲息於外海,每年的春末夏初,則不辭辛勞長途跋涉,由海入江,進入賽江下遊的淡水入口處做周期性的洄遊。因此,鳳尾魚並不是常年都有,這使得以此為生計的福安漁民,在端午節前後的兩個月時間裡,變得異常忙碌。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賽江的慷慨贈與,養育了依水而居的人們,賽江下遊的白鶴潭、蘇浦頭江域多產鳳尾魚,賽岐鎮則是鳳尾魚捕撈的中心。
凌晨三點,古碼頭上已經有一些漁船在穿梭忙碌,早已上岸定居的部分「連家船民」,正做著出海捕撈鳳尾魚的準備。這天清晨,江面上有十多隻船在排隊等候捕魚。為了不使彼此的漁網互相交纏在一起,漁民們遵循著先來後到的順序,錯開放網的時間。
哪怕是熟悉賽江水域環境的漁民,捕撈鳳尾魚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起早貪黑的勤奮只是能夠多撒幾次網,而能否捕到魚,完全取決於時節、氣候和運氣。
儘管這樣,漁民們還是天天早出晚歸,他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勞動多換取一些收入。錯過了春末夏初的這兩個月,鳳尾魚就會重歸大海,消失的無影無蹤。
連日來的幾場大雨造成水流湍急,在過去的幾天裡,大家早出晚歸,撒了六七網,但是捕獲到的鳳尾魚卻很少。
拉完一網,漁民們又依次進入下一網的等待。中午一點,酷熱難擋,漁民們並沒有時間靠岸回家吃中午飯。
野生的鳳尾魚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珍饈美味,但對於賽江的部分漁民而言,那只不過是他們獲取生活來源的對象。這些為別人提供了無數美食的勞動者,自己的午餐反而極為簡單。
好在鳳尾魚並不愁賣,在這個時間節點,已經有顧客在岸邊等候。
物以稀為貴。由於鳳尾魚比較稀少,被列入名貴的經濟魚類。中醫理論認為,鳳尾魚有著完全天然的特質,這令城裡的人們將此物視若美味佳餚。
剛剛從賽江被捕撈上來的鳳尾魚,很快就走進了酒樓賓館的餐桌。福安的這家餐館,每天都能賣出十多盤鳳尾魚,鮮吃幹曬,油炸香煎,都不失其美味。用平底鍋稍加煎烤,鳳尾魚便會散發出一種類似礦物質的釅香。鳳尾魚肉嫩、但刺多,煎至兩面焦黃,即成就一道美味的下飯菜。
細心的媽媽打漁歸來,並沒有忘記給孩子留幾條鳳尾魚嘗嘗鮮。在中國,人們對孩子的願望大多相同,勤勞辛苦一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後代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
這是一道美食,一種地方風味!
這是一縷鄉愁,一種生活滋味!
這是一方民俗,一種文化韻味!
敬請收看《福安味道》系列
第十集:《舌尖上的「探險」》
在中國,飲食選料雜博,可謂無所不吃。從市井小店到高檔酒樓,無論食家還是饕客,人們對新奇食材的追求總是孜孜不倦。因此,「蟲」這一生物,也被收納進中國人的食譜。如果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好漢,那麼第一個吃流蜞和土丁的人,無異於敢闖敢試的探險勇士。
一方水土,一方口味。福安沿海地處三都澳內灣,受潮汐影響,賽江之水晝夜四次潮起潮落,漲則味鹹、退則味淡。應著季節的變換,大自然安排了此地獨有的風味。
在大海潮汐和賽江水流的衝刷下,交溪東岸的水田村周圍形成了大片的天然溼地。這片溼地裡,一種罕見的美味正在生長。
這種蟄居於鹹淡水交界處的環節動物學名疵吻沙蠶,它的腹下兩旁密密地長著軟腳,與蜈蚣的外形略為相似。雖然外形嚇人,但它以其特別的口感以及含量極高的蛋白質,被譽為「賽江裡的冬蟲夏草」。
農曆八月中旬,對於福安市溪柄鎮水田村村民來說,是今年最後一個捕撈流蜞的時節。村民高錦山在自家田地裡已經忙碌了一整個下午。為了趕上這最後一趟「流蜞的盛會」,他正著手今晚捕撈流蜞的準備工作。
夜裡十點,河水開始漲潮,白天的連片田埂此刻被潮水完全淹沒,流蜞隨即也浮出了水面。
兩三個小時之後,潮水將完全退去,如何掌握捕撈流蜞的時機,便是收穫多寡的關鍵所在。受大潮影響,附著淤泥而生的流蜞從泥洞中成群結隊爬出, 在燈光的吸引下,大量流蜞紛紛從草根下鑽出,密密麻麻地浮在水面上。
與周圍的許多村民一樣,高錦山幾乎不眨眼地盯著水面。手起網落,循序移動,水桶被漸漸裝滿。
流蜞的清洗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將剛捕撈的流蜞,倒在篩子上面,流蜞自然地從篩子窟窿掉落下來。
流蜞的美味吸引了眾多喜愛嘗鮮的食客,不少城裡人不辭車馬勞頓,慕名來福安品嘗一口「流蜞煎蛋」,以滿足舌尖之福。「流蜞煎蛋」做法簡單,將清洗乾淨的流蜞與切碎的嫩薑、蛋液炒至微紅,加上少許精鹽和醋,便能體現流蜞最美的原味。
福安人舌尖上的探險不止於流蜞,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的食材——土丁。
每天退潮後,位於福安賽江下遊的下白石鎮的這片海域,便會裸露出大量的灘涂,灘涂裡生長著這種學名叫做「星蟲」的環節軟體蛆狀動物,因為生長在灘涂海筍根部的淤泥裡,也被稱為「塗丁」。
挖土丁的技巧並不複雜,只要找到正確的洞眼,便成功大半了。
從漁家收來鮮活的土丁後,要將其不斷衝洗,去掉多餘的水草,再用手反覆搓洗。
通過不斷用力搓洗、反覆摩擦後,土丁表皮蛻去,露出灰白色的嫩細肉。
相對於繁雜的清洗,土丁凍的做法就簡單多了。將洗淨的土丁與適量清水一同倒入鍋中煮沸後不斷翻攪,沸騰十五分鐘後,加入適當的食鹽,便熬得一鍋粘粘糊糊的湯汁。將湯汁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8至12小時後,便凍結凝成明若瓊脂、狀如琥珀的 「土丁凍」。
因食而作,應季而食。「愛吃、會吃、敢吃」的福安人解鎖了這片山海的饋贈。而這就地取材的食材既是舌尖上的探險,更是遊子們最走心的鄉愁。
這是一道美食,一種地方風味!
這是一縷鄉愁,一種生活滋味!
這是一方民俗,一種文化韻味!
敬請收看《福安味道》系列
第十一集:《早餐裡的食之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中國人就有了吃早餐的習慣,長期的演變發展,早餐變幻出了不同的味覺,各色早餐小吃代表著每座城市特有的氣質。那麼,什麼樣的味道會是福安獨特的記憶呢?羅師傅的攤點,在這鬧市街口已有10多年,招牌是一碗地道的甜糟焯蛋。酒釀糟是這碗小吃的關鍵,它能讓一顆普通的鴨蛋煥發出別樣的滋味。
一顆番鴨蛋,一匙白砂糖,一勺滾燙的甜糟入碗,呈現美妙的嫩黃色。似乎只有這一碗熱騰騰的焯蛋下肚了,人們才真正醒來。甜糟焯蛋不受季節的限制,「寒天暖身,熱天落汗」,老少皆宜,營養美味又方便快捷。今天,它已是這座古城的早餐名片。
甜糟焯蛋裡的「糟」指的是酒釀,這是糯米與酵母創造出的神奇美味。酒麴是釀酒的靈魂,碾碎的酒麴均勻地與糯米和在一起,這適合的溫度和溼度會將酵母喚醒。兩三天後,神奇的發酵完成了。酒釀糟入口甜糯美味,醇香誘人。
「甜」的滋味是一些福安人選擇早餐的標準,同樣以糯米為原料,八寶糯米飯的出現,把「甜」的口感又升華了一個層次。
在蒸熟的糯米裡加入芝麻、花生、冬瓜糖、紅棗、葡萄乾,再灑上白糖,食用油。色澤鮮豔,綿甜不膩。八寶糯米飯「八」這個數字,向來代表著吉祥發達,美味的背後,寓意同樣重要。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對「甜」都能如此甘之如飴,在眾口難調的時代,一家早餐店鋪,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福安小吃,之所以豐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它的包容性,既接受南方飲食的精細,也欣賞北方飲食的粗獷。所以福安人很自然的就接受了水煎包這種來自豫東、魯西南的名小吃,並以福安人自己的喜好加以改進,在福安眾多早餐類別裡佔有了一席之地。
麵團揪成小塊,逐個擀成小圓片。把豬肉、筍乾、蝦仁、蔥等剁碎,放入醬油、精鹽等調料拌勻成餡。用擀好的皮將餡包起。
成環狀依次放入平底鍋,刷勻油,倒入適量的水,蓋住煎燜,當底部呈焦黃色時,加入水翻面,再煎至兩面金黃,外皮脆而不硬,餡料香而不膩,極為鮮美。
這家小店每天賣出1000多個水煎包,每一鍋都能在幾分鐘內被食客們爭搶一空。在福安,美味的流轉時刻不停。在福安陽頭街,這家粉扣店,也讓許多人爭著趕去品嘗。
精製藕粉,自製滷大腸,粉扣爽滑,大腸味足,這是許多福安人習慣的早餐口味。
豬肉以外的內臟統稱為豬雜,動物內臟營養成分遠高於肉類,而且價格低廉,是民間烹飪中廣受歡迎的食材。豬雜中最難打理的當屬豬大腸,它的氣味令許多人望而卻步,卻也讓一些人垂涎三尺。粉扣煮熟,放入熬過的豬油和蝦油,豬油提香,蝦油驅腥,剪上適量的熟大腸,就能讓一碗看似普通的粉扣脫胎換骨。
對於察陽街區的人們,大腸粉扣的滋味是屬於這條老街的,美食背後承載的從來不只食物,更關乎時間與歲月。這些看似簡單的早餐小吃,總在衍變和傳續中,給生活帶去溫暖,一方食味,會帶著鄉土的印記,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