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網傳《太子妃升職記》將下線的微博傳聞如今一語成讖。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已然沸騰,更有無數擁戴粉絲高呼吶喊「還我太子妃」。至於下線的具體原因,樂視方面也表示尚不知情。《太子妃》的「火熱」慘遭管理部門的「冷遇」,以「有傷風化」論罪看似顯得有些「不近人情」。而事實上,《太子妃》半路「夭折」,其實並不冤枉。
網絡劇是新興的藝術品種,有別於傳統電視劇,是為電腦網路製作的,通過網際網路播放的一類網絡連續劇,是以電腦網路為媒介的劇種。正因為網劇主要藉助於網絡傳播,其播放準入門檻往往較低。而在網際網路時代,網劇的傳播力度已經不再亞於電視媒體,這恰恰也是網劇在近些年迅速崛起的關鍵因素。
網絡蘊藏著巨大的利潤空間,一些製片團體趨之若鶩是必然的現實。正如網絡資源的冗雜,網劇在「風生水起」造福四方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它的問題所在,而且越發的嚴重。網劇由觀眾隨意即興點播,還具有互動功能,因此深受年輕網民的青睞。而商業化的運作以及一味博取眼球的「潛在需求」,導致部分網劇並沒有在質量上下功夫,甚至出現價值觀念的「離弦走板」。魚龍混雜的網絡空間尚且面臨整頓規範的境遇,「有傷風化」的網劇自然也難逃「封殺」。
不得不說,網劇的升值空間是無法估量的。而《太子妃》熱播的戛然而止,卻也需要我們沉靜下來好好反思。另有消息稱,「一些熱門網絡劇被舉報後兩部永久停播,其餘被要求刪改後再審,問題涉及血腥暴力、封建迷信等。」消息是否屬實,姑且不去妄自揣測。給我們傳達出的一個重要訊息是,「網際網路+內容審查」的模式還需更多部門的參與。
網劇的審查尺度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網際網路+」浪潮下,網劇的審查機制尚需重新擬定。無論是內容審查,還是價值導向,尚需更加合理的創新機制。根據相關規定,目前網劇施行內容審查機制,不過,審查機制屬於「自我審查」或「自審」。問題也就出在「自審」,對待自己,是應該「苛刻」還是「包容」?這個尺度恐怕很難把握得準。
與電視劇相比,網劇的審查要求或門檻相對較低。而當前網劇的「自審機制」,出品方出於自身商業利益的考量,往往會有意無意放寬審查尺度。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引發「雷劇」的層出不窮,觀眾也明顯感覺到網劇與電視劇的明顯差異。
設置審查環節,是希望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是優質的作品,而不是粗製濫造,甚至「傷風敗俗」的濫劇。從網劇的前期籌劃,到呈現在對應年齡段的觀眾視線,必須是一套完整的系統。目前而言,加強網劇審查的方向並不適合與傳統電視劇施行統一標準,而是應更好地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優勢。我國法律明確禁止通過信息網絡傳播的內容,應當堅決予以刪除或屏蔽,譬如「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等等。
文/周磊
來源:紅網
作者:周磊
編輯:劉豔秋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01/23/467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