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中間沒有灰色地帶。」這句話出自影片《東方快車謀殺案》主克裡斯蒂的同名小說,歷經英劇大衛蘇切特版和74版,於2017年迎來新一次的翻拍。雖然觀眾對這個版本的態度褒貶不一,有人吹捧有人貶低,但對於小編來說,版本一代又一代,但整體劇情是沒有太大變化的,因此影片給小編所帶來的震撼並未改變。
影片講述了偵探波洛偶然的乘坐了東方快車,期間經歷了一場謀殺案,並最終找出兇手的故事。整體故事簡單,精華全在案件本身。死者雷切爾是一名商人,被人刺了12刀,而最終的兇手竟然是車廂內除波洛以外的所有人!雷切爾曾經製造了殘忍的阿姆斯特朗慘案,而這場案件,改變了原本美好生活的十二個人的人生,而罪犯雷切爾卻逍遙法外。
這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復仇行動,兇手,就是那12個人。影片一開始,我們的主人公就「驚豔」到小編了。偵探波洛獨特的愛好和濃厚的山羊須,確實讓人不適應,但想想這或許是為了致敬原著吧,也是可以理解的。然後相關人員登場,案件發生,列車因故障停下,偵探開始詢問,然後迷茫,再詢問……直到列車修好即將再出發的那一刻,波洛才找到了所有的答案,確定了兇手。
接下來的一幕是令小編最印象深刻的。等待被審判的十二個人坐在桌子的一側,仿佛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的場景。而作為審判者的波洛則一手拿槍站在另一側。雪地場景下這一幕格外突出。當最後的謎底被揭開,當所有的美好被撕碎給觀眾看,當所有的震撼盡數流出,我們那位說著「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中間沒有灰色地帶」的波洛先生,內心動搖了。波洛把槍扔給了對面,因為如果對面不殺死自己,那麼他一定會將真相告知世人,他沒辦法改變自己的原則,自己的正義。這一刻,被審判的人成了審判者,而原本的審判者卻甘心被審判。
審判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心中的正義。波洛心中的正義一覽無餘,他所追求的是一種絕對正義。這是一起十二人的集體復仇事件,波洛的正義讓他必須向世人揭示真相,即使犯罪的十二個人有著這樣那樣的苦衷,但死者胸前的一道道刀口,也逼著波洛不能做出違背心中正義的事。
但說到底,真正的正義又到底是什麼呢?正義這個詞的提出,不過是一群人的記憶,思考,判斷,然後形成的所謂正確的做法。它是本著個人內心的欲望,渴望和心中的那份心安理得而存在的。而當這份信念被動搖,心中的正義也就會隨之崩塌。因此,波洛不是在被那十二個人審判,真正審判他的,是他自己。他在審判自己的正義,是否本身就不是正義。
當然波洛沒有被殺,十二個人中沒人能開的了這一槍。伴隨著一聲嘆息,所有人都回到了列車上。列車第二天就會到達目的地,那個他們本應很熟悉卻又突然很陌生的目的地。整個事件體現的是12個人赤裸裸的人性。鏡頭有一幕,雷切爾被十二個人輪流用刀去捅殺,雖然他們面部的表情各有不一。
但統一的是,都有一種毫不後悔的堅定。也許是太深入情節的緣故,小編在面對這群殺人犯時,居然感到很同情。因為一個人而毀了12個人的人生,法律又不給他們申冤,他們只能以這種形式去報復,卻又要在這時,受到法律的審判,有點可笑,卻又很真實。而波洛在思考了一個晚上之後,選擇了不去揭發案情。
波洛認為人性是完美的,所以才覺得只有對或錯,但人性就像透明的玻璃瓶,易碎但美好,這讓我們知道人性並不完美,但人性本身的存在就是我們對完美的一種追求。不同的人性構造了五彩繽紛的人類世界,無論人性中好的或者壞的,都使得人性趨於完美。有缺陷才可能完美。也因此,正義也不可能完美、絕對。正義也有缺陷,這個缺陷不會是所謂灰色地帶,但它一定存在。
影片在波洛下車與列車相反的方向走去的場景中結束了。看完整部影片的小編有些失落,有些淡淡的哀傷。但或許,這種失落,哀傷就是正義所存在的缺陷吧!也正是這種缺陷,才能讓觀眾們認真思考,從而進一步理解自己心中的正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