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深又把一眾網友給驚豔了。
一個晚上,連上 5 個熱搜,還全都是因為音樂作品。
不得不說,他實在是太有才華了!
很多人都知道周深唱功紮實,可以駕馭多種曲風的歌曲。
但大家常常忘記,他還是個「語言小天才」。
還是素人時期,就曾唱過 9 種語言的《Let it go》。
前段時間,在《歌手》的舞臺上,又演唱了中俄混血的《達尼亞+紅梅花兒開》。
更別提,在《聲入人心》節目中曾多次演唱英文作品。
據不完全統計,周深會的語言包括:
國語、英語、日語、俄語、烏克蘭語、波蘭語、義大利語、粵語。
這不前幾天,他以一首「國粵日三種語言翻唱的《千千闕歌》」再次驚豔全場。
《千千闕歌》
周深
《千千闕歌》的最初版本,是日本歌手近藤真彥,於 1989 年發行的《夕焼けの歌》(《夕陽之歌》)。
後來,這首歌曾多次被港臺歌手重新填詞進行演唱。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陳慧嫻版本的《千千闕歌》。
也是因為這樣「複雜」的背景,讓這首歌有了日語、粵語、國語、閩南語等多個版本。
這次周深的演唱,以三個獨立唱段分别致敬了陳慧嫻的粵語版、日語原版以及李翊君的國語版。
不過,三種語言無縫切換並不是這首歌最大的亮點。
最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周深在不同唱段用了不一樣的唱法處理,更加凸顯每個版本不同的韻味。
粵語唱段,氣聲明顯,亦虛亦實的唱腔,唱的是作品裡蘊含的壯闊濃情,也是港樂黃金時代的璀璨光芒;
日語唱段,偏向唯美悠揚的唱腔,唱的是原曲中的含情脈脈,也是經典日式曲風中的悲切與悽美。
國語唱段,兼具力量與哀傷的聲線,唱出了回憶之綺麗,現實之清冷。
雖然三個唱段語言不同,但被同一段經典旋律串聯後,也生出了一份殊途同歸的美感。
自然,和幾位經典演唱者相比,周深還需要更多的沉澱與磨練。
但一首比他年紀還大的經典之作,能被他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不同的韻味,實屬喜人。
話已至此,今天樂叔想再和大家一起回味一下,《千千闕歌》三個最經典的版本。
《千千闕歌》
陳慧嫻
1989 年,24 歲的陳慧嫻演藝事業正如日中天。
但就在這時,她決定要暫別歌壇,前往美國完成自己的學業。
因此,她特意籌備了一張告別專輯《永遠是你的朋友》。
《千千闕歌》就收錄在這張專輯中,也是她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歌曲講述的,是在臨別之際,那些想說卻不知從何說起的話,只能訴諸歌詞,隨著旋律唱出。
相較日語原版有些沉重悲傷的曲風,《千千闕歌》用更為輕巧的編曲,打造出了「哀而不悲」的氛圍。
搭配上陳慧嫻「柔中帶剛」的嗓音,勾勒出了一副「人生短暫卻生生不息,悲傷分別又深情無限」的瀟灑畫面。
同樣是在那一年,香港樂壇的另一位重量級巨星,宣布自己即將告別歌壇。
他在自己最後一場告別演唱會上,也唱了這首歌。
《千千闕歌》
張國榮
和陳慧嫻的版本相比,張國榮的歌聲中有著別樣的滄桑與力量感,但又兼具著優雅。
如一壇陳年老酒,不管過了多少年後再來細品,依然醇厚舒服。
在 b 站的這場視頻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大量的年輕人留言表示喜歡哥哥的這首歌。
70 後、80 後、 90 後、 00 後。
不同時代的歌迷被同一個人吸引著,在同一首歌中相遇,感動著,懷念著。
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吧。
相較前兩個版本「哀而不悲」的灑脫,最後一個版本則顯得悲情許多。
《夕陽之歌》
梅豔芳
準確的說,《夕陽之歌》和《千千闕歌》並不是同一首歌。
雖然它們都使用了《夕焼けの歌》的旋律,但歌詞卻並不相同。
以一句「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開篇,定下了整首歌悲哀的基調,也道出了人生變幻無常的無奈深意。
只是當初唱這首歌的梅豔芳並沒料到,最後自己真的會活成曲中人。
這首歌最出名的現場,是 2003 年梅豔芳在病重之際,身著婚紗站在舞臺上,最後一次演唱了《夕陽之歌》。
她說,這首歌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
至於為何會穿著婚紗來唱它。
是因為這輩子梅豔芳想要的終究都沒得到。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她想要擁有一件自己的婚紗,然後把自己嫁給音樂,嫁給自己的粉絲們。
如今回看,本就沉重的《夕陽之歌》,因為梅豔芳的遺憾離世,再添一層悲情色彩,讓人心碎也唏噓。
算到今年,《千千闕歌》已經發行 31 年了。
有幾位經典版本的演繹歌手也已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經典難再續,但還是感謝周深為我們翻唱了這首老歌,讓我們有機會再重溫當年的風採。
好不好看
你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