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主任介紹,閻圻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交遊,是從其二十三歲時,為父母守孝期滿後開始的。康熙三十一年(1692)閻圻母親去世,第二年父親去世,孝滿遊淮。大概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左右,閻圻再次來到徐州,相會徐州名士。這個時候張竹坡在銅山老家剛完成《金瓶梅》的點評,他對閻圻也是神交已久,未及閻圻去拜訪,自己來徐訪閻圻,為此閻圻寫下詩歌四首,以記兩人的相識。後被收錄在《清毅先生譜稿.贈言》這本書中得以保存。依據閻圻詩歌的第三首頸聯「憑陵六代窮何病,賞鑑千秋刻不妨」,判斷此詩當作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後。這和康熙三十四年,閻圻遊淮經徐州的時間基本吻合,由此斷定閻圻和張竹坡的交往開始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這個時候閻圻27歲,張竹坡26歲。
隨後兩人交往密切。從康熙三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七年,張竹坡輾轉在南京、揚州和蘇州之間,康熙三十七年秋張竹坡突患重病身亡,年僅29歲。
閻圻由淮安抵合肥,以少勞之規祭祀龔孝升,與龔氏後人交遊。由此閻圻完成了其祖孫三代人與合肥龔家的交好。合肥老孺,皆曰:有祖父風範。
此後,閻圻走都門,往來南北數年。雖風雨勞頓,往往據鞍讀書。期間途中收養兩名流浪兒童為義子。至今這兩名義子的後人,仍以閻姓傳後,生活在蕭縣餘窪一帶。
閻圻在京,借住在報國寺,豐縣主薄何次山,凍僵路邊,閻圻救之得蘇。數日後,何次山和鄉人姚既齊,以詩文來拜訪閻圻。姚既齊好於相面,見閻圻,容止威重,鬚眉如神,驚訝不止。再聽閻圻論文、講德,原原本本,何次山和姚既齊二人很是敬佩,隨執弟子禮,拜閻圻為師。
閻圻在京都,多結交於祖父故友之後人。康熙四十三年春,閻圻夫人張氏去世,結廬於祖父閻爾梅的汧罝(居)草堂之側,號十柏書屋。盡發家藏,取諸儒論學書,讀而樂之。自書一聯於壁上云:
無欲者樂之,原無欲,故恭;
有事者學之,實有事,勿忘。
此時閻圻一意以窮理養氣,跟他學習的學生,皆中外雁行,及故舊鄰裡子弟。仿朱紫陽白鹿洞條約,窮經之外,更課以讀史,習射務,相期為用。時常夜以繼日,雖盛暑不去衣冠,數年後,閻圻所教學生,名聲大起。比如劉日興、邵舒、趙泰來,莫不各有所得。既使有些家貧而廢學者,亦成為彬彬有禮的君子。
閻圻和徐州狀元李蟠交往也很密切。李蟠是萬壽祺的孫女婿,閻圻是閻爾梅的孫子。閻爾梅和萬壽祺二人一生交好,史稱二人為「明徐州二遺民」。
閻圻從考中進士,得選館入翰林,到因事假過期而丟官,再從朝廷詔逸臣而官復原職,演繹了他一生的官場上的人生傳奇。
康熙四十八年(1709),閻圻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庶吉士。五十一年授翰林院編修。充三朝實錄纂修官。這是閻圻因科舉而得官。在朝四年,因仲弟病重告假歸裡,事假逾期,吏部已上疏補缺。同僚相勸,赴吏部尚可辯解,閻圻說:以口舌得官,吾不為之。於是歸裡著書立說,暢遊四方。這是閻圻因事假逾期而丟官。
雍正元年(1723),閻圻已經五十五歲。雍正皇帝下詔書,啟用山林逸臣。昔日在朝同僚紛紛舉薦閻圻,於是閻圻入都待詔。冬十二月,詔補原官。又命修明史。
雍正二年,甲辰正月二十九日,特賜詔封。蒙皇上褒獎,連道甚好。問曾督何處學政,且稱祖德,尋擢工科掌印給事中。充甲辰會試同考官。所取十三人多一時名仕。莊敦厚、張天保、陳沆其尤為著名。
說起閻圻修明史,也許是閻氏與明史有緣。閻圻的祖父閻爾梅晚年奔走明代邊防考證,欲編寫一部明代邊防史。所成部分《北擄》至今仍保存在中國社科院研究所。
閻圻以科名歷仕宦,攄忠盡職,好古而樂道,不計功,不謀利,視富貴榮名如水。他除義禮之外,無他好,故仕不急進,貞不違人。雖事務紛紜之際,而學益加邃密。以清修稽古之力,為忠孝纘述之志,上以文華緯國典,次以傳習開方來,所以或出或處,自初至終,未嘗須臾離夫學。
閻圻天性仁厚,尤敦,師悌之義,汲引後進,惟恐不及。幼時老師徐敬六之子早卒,留有一子尚幼,閻圻加意撫恤,使之成家立業。房彥臣,也是閻圻幼時老師,無子,閻圻養之終身,殯葬盡禮。門人姚既濟以學來沛,年四十餘,未授室,閻圻為之成家。野逸散人,狂於酒,但能熟誦閻爾梅詩,做客閻圻家中二十餘年,閻圻禮之如一日。如此尊師敬友之德,值得我們後人,發揚光大。
阿克頓在閻圻的墓志銘一文中這樣稱讚閻圻:公有西京之文章,而悉衷於道;有東漢之氣節,而不流於激。閻圻一生著作頗豐。有《明史》、《隱林》、《開河議》、《理學宗傳》、《臣道紀綱》、《四書講義》、《羅浮山記》、《理學家傳》、《泗山家乘》、《閱耕樓詩集》、《憩養堂詩集》。
閻圻的這些著作流傳下來的不多,其中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後來閻家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閻大鏞《俁俁集》文字獄案,閻爾梅、閻圻詩文集一同被抄。
儘管倖存下來的閻圻《憩養堂詩集》目前收藏在在鎮江圖書館,但詩歌內容與目錄,差之甚遠。有三分之一的內容被毀。依據張濤先生在鎮江圖書館拍攝的《憩養堂詩集》書影,我們可知該集子為雍正七年刻本,分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六卷,所錄詩歌,多創作於1715年至1717年間。即閻圻因事假逾期,而丟官後鄉居和南行廣東、儀真期間。詩集的目錄保存完好,中部和尾部多有缺失,共存374首,缺失有近百首。書前有虞城陳資的序言《閻泗山黃門詩集序》一篇,作於1729年三月,也就是閻圻去世後的兩個月。序云:「黃門卒後,有文集數十卷藏於家,將登之梨棗以問世,而先以詩集付諸氏。餘於詩,未睹其全豹,因姻婭之請,而敘其傳之。」
最後閻強也以"老年兄弟倍相親」為題賦詩一首,結束當天的講座。
老年兄弟倍相親,掬起鄉愁淚沾巾。
羈旅常懷遊子夢,居家唯念遠行人。
誰憐舊事隨風去,更待遺痕你我申。
書院開壇文脈續,龍山放鶴問冬春。
楊潔 文 張長通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