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
縣
法
院
少年家事審判庭
ALL FOR YOU
近年來,沛縣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不斷創新審判模式,採用更多元化更人性化的化解矛盾糾紛的方式,注重科學審理,延伸司法服務,有力推動了沛縣法院少年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的進程,家事審判工作成效漸顯。2019年以來,共計收案1352件,結案1261件,調解275件,撤訴208件,調撤率為47.5%。先後榮獲江蘇省青少年維權崗,江蘇省巾幗文明崗,徐州市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先進集體,徐州市青少年維權崗等榮譽。
與沛縣法院的其他庭室相比,少年家事審判庭裡總是少了些威嚴肅穆,多了些人情溫暖。在這裡,你既能聽到法槌聲響的清脆,也能聽到法官們溫聲和語的勸解,既有庭前走訪的事無巨細,也有著判後回訪的真切關懷,在這裡,法官們用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用愛心彌補親情裂痕,用耐心呵護萬家燈火。
融情於法,案結事了人和
「很多家事糾紛案件中法律關係並不複雜,難點是要在法、理、情三者中找準平衡點。」這是少年家事審判法庭副庭長黃文文在審理完一起離婚案件後的感慨。結婚二十餘年的夫妻,多年來常因些許雞毛蒜皮爭吵,感情逐漸淡薄。而今女兒已經成年,在外地讀書,兒子雖小卻也已經懂事,於是女方起訴要求離婚。其實案件很簡單,男方也同意離婚,只是因為家境殷實,兩人先後在沛縣買了兩套住房、在徐州市買了一間門面,財產分割雙方始終互不相讓,甚至有矛盾激化的趨勢。「你們只想著自己多分一些財產,為什麼不為孩子想想,離婚後孩子的生活該怎麼保障?」見此,黃文文將重點引向了孩子,經過近一個小時法理與情理上的勸說,當事人雙方終於達成調解協議,沛縣的住房一人一套,徐州市門面房所有權及房屋收益歸子女所有。
「有時候案件當事人起訴全賭著一口氣,不能很好的看清事件前因後果,這時候就需要法官去引導當事人認清事實,因為情與法,對當事人來說情可能更加重要。」70歲的老人程某生育子女三人,多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一直孤身一人生活,但近期因意外導致身體受傷,日常生活需要照顧,可三個子女均以家庭困難為由相互推諉,不履行贍養義務,老人一怒之下將三人起訴。
接到案件後,法官吳然走訪了當地村委會,得知此前村委會也曾為程某一家進行調解,但履行時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程某的兩位女兒堅持認為應當由兒子程小某盡主要贍養義務。案件審理期間,吳法官多次與程某的三位子女聯繫,經過勸導,三人也逐漸有了調解的初步意向。而就在吳法官再次給程某的大女兒程某梅打電話溝通時,程某梅女兒告知法官,程某梅剛剛確診患了癌症已經住院。
本以為這件事發生後,案件暫時不會有結果,但讓吳然沒想到的是,不到半個月,程某和其三位子女就來到法院了結了案件,由三人共同贍養老父親。「吳法官,謝謝你為我們的事情費心。現在我才知道,人這一輩子啊,只有親情和陪伴才是最珍貴的···」離開法院前,程某梅握住吳然的雙手,感激又釋然。
「案結事了人和,家事審判中最關鍵的還在於當事人之間的和諧。但硬邦邦的法槌和條條框框的法條是不容易做到這一點的,所以需要法官用情、理在當事人之間搭建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讓矛盾隨著問題的解決而徹底消失。」靠著這一理念,沛縣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融情於庭裡庭外,在追求公正的同時,從道德、倫理、法律的角度,合情、合理、合法地進行調解和判決,化解了數以千計的家事糾紛,一審服判息訴率94%。
關懷於心,傳遞司法溫情
「因為你錯入迷途,不僅給別人造成了傷害,也給自己的家人帶來了痛苦。但一時的錯誤,不能代表也不應該影響你今後的人生,今天你母親也在場,我們都希望你能知錯認罰,好好改過自新。」法庭辯論結束時,黃文文的諄諄教誨讓未成年人張某感動莫名。去年7月,張某因與他人在街頭有語言衝突,繼而對被害人實施毆打,致被害人鼻梁、左手小臂骨折。張某犯罪時剛滿16周歲。
庭審前,黃文文曾到張某家中了解情況,得知張某系單親家庭,因母親與爺爺有間隙,常年在外地打工,張某跟隨爺爺一起生活,常年缺少管教和關愛,導致張某從小叛逆,經常逃課甚至離家外出,在一次夜間和朋友的聚會之後發生了上述事件。假如案件一判了之,張某的學業和人生都將受到很大影響,為了儘量減少張某今後學習和生活上的不便,黃文文一方面對張某進行教育開導讓其重拾信心,一方面與張某的母親和爺爺溝通,希望兩人拋棄前嫌,一起為今後的生活努力。而經過黃文文多次主動與被害人溝通和勸解後,被害人也選擇對張某諒解。最終,法院判處張某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6個月。而張某的母親也從外地離職,回到家中盡心照看家庭。
「謝謝法官這麼長時間來一直關心我們,小斌出來後真的變化很大,知道心疼我們老兩口了,現在正在跟他表叔修車,學一門手藝···」一見到吳然法官,小斌奶奶打開的話匣就再收不住。臨近中秋,沛縣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組織開展未成年人判後回訪,一方面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現狀,針對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指導幫助,另一方面進行教育引導,鼓勵他們積極接受矯正,學法知法守法,幫助他們改過自新、回歸社會。
「少年家事審判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更注重人性化、溫情式的處理方式,懲治與教育並重,引導與關懷共存,同時落實好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以此激發未成年犯的正向可塑性。」近年來,沛縣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一直高度重視未成年犯的教育引導工作,通過庭前判前溝通、判後回訪考察、完善幫教計劃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持續地開展著對青少年的違法犯罪預防及未成年犯的幫教引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公正於行,保障合法權益
「黃法官,這個判決我不服!當初離婚都沒有說讓我拿錢養孩子,現在憑什麼讓我承擔孩子的撫養費?」接待室內,葛某對此前案件的判決內容提出了異議。葛某與寧某於2010年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2017年,因雙方感情不和,兩人協議離婚,約定兩名子女均由父親寧某撫養,未約定葛某是否支付撫養費。現因寧某工作不順,家庭負擔頗重,故以子女名義起訴葛某支付撫養費。
「離婚協議未約定不代表你就不需要承擔責任,雖然離婚了,但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消除,你對孩子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也應當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法官的回答鏗鏘有力,讓葛某一時羞愧無聲。
針對案情簡單清晰但當事人不同意調解的案件,少年家事審判庭則更加注重審判專業化和規範化,通過判前釋明判後答疑,讓當事人逐漸接受案件判決結果,及時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段某,這是沛縣法院人身保護令,現向你送達!」
2020年2月,化某第一次起訴段某離婚,稱段某經常對其家暴,且兩人感情已經破裂,但化某缺乏法律意識,未能保存並提供相關證據,而段某堅決不同意離婚,因此法院判決雙方不準離婚。但判決後,段某不思如何彌補夫妻感情,反而對化某實施家暴行為,沛縣法院依法出具人身保護令,禁止段某對化某實施家庭暴力。保護令送達後,段某切身感受到了法律的壓力,最終與化某協議離婚,子女雙方各撫養一個,段某一次性給付化某生活幫助款20萬元。
維權與保護,這是司法公正的體現。近年來,少年家事審判庭不斷延伸家事審判的服務範圍,與婦聯、民政、社區等部門加強協作配合,積極探索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並不定期為婦聯、民政、網格員等舉辦法律知識講座,努力提升基層調解人員技能和水平。
寓教於樂,傳播法治理念
「小朋友們請看,這是一枚法徽,它是人民法院的標誌,基本圖案由麥穗、齒輪、華表、天平構成,其中的天平寓意公平和公正···」值法院開放日,沛縣法院邀請了沛縣漢城國際學校師生代表30餘人走進法院「零距離」體驗法院工作,此時,黃文文正向坐在科技法庭內的孩子們介紹著法徽的象徵意義。
秉承「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沛縣法院家事審判庭主動延伸審判服務觸角,積極參與校園安全建設和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堅持開展「護航青春,與法同行」普法進校園活動,在「六一」兒童節、憲法日以及寒暑假期節點開展系列普法教育和社會實踐31次,培養青少年法制意識、法治精神,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老大爺,向您這種情況是可以提起訴訟的,不過需要注意幾點···」「夫妻之間還是要多一些理解,而且要離婚雙方都不要孩子可不行,這樣法院是不能判決的···」社區廣場內,家事法官們正在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並不時向來往人員發放法律宣傳彩頁、普及法律知識。
「向群眾普及法律知識,一方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增強群眾法律觀念,自覺尊法、守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庭矛盾,定分止爭。」多年來,沛縣法院少年家事法庭始終堅持開展「六進」活動,法官走出法院主動開展溫情服務,在鄉村、社區、機關、企業開展婚姻家庭法制宣傳42期,現場為群眾答疑解惑,讓少年家事審判真正「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向社會」。
護你
民
暖
心
原標題:《護萬家燈火,暖一方民心 | 沛縣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工作側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