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貴州開科取士的緣起與蔣宗魯的進士之路
盤州歷史上,在明代調北徵南之前,中原漢族人士和中原漢文化都很少涉入,即使從交通上講,也是在元朝開通全國各地的的驛道以後才開始的,雖然說在唐代貞觀年代於民主鎮中壩設置了盤州,但是連續性不是很強,中央王朝重視程度也不夠,並且經常處於中央王朝與地方割據之間撕扯的地帶,因此在學校發展,文化傳播,史籍記錄與遺存痕跡方面基本上處於一種空白與蠻荒的狀態。盤州實質性的建城歷史,也是從明代初期才開始的。
盤州元代普安路,明代稱普安州,清代稱普安府,清代末稱盤州廳,民國稱盤縣。唐至北宋,盤州先後為南詔國與大理國轄境,南宋至元代,盤州為中央王朝轄地,隋唐宋元時期。明初永樂年間(1413年)設立貴州行省,但沒有實行獨立鄉試,先後參與湖廣或者雲南的鄉試,在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給事中思南人田秋(1494-1556),字汝力,號西麓,明朝貴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縣)人。向皇帝上《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為貴州「懇請單獨開科」。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貴州獲準單獨開科闈試在貴陽舉行。當年,普安州人蔣宗魯(字道父)即考中舉人(全省參加考試一千餘名,錄取二十五人),次年即嘉靖十七年(1538年),蔣宗魯又考中進士(戌戊科茅贊榜),成為實行科舉制度以來普安州的第一個進士(三甲七十六名,當年貴州全省參加考試30餘人,錄取進士4人),而蔣宗魯的高中進士,更成為了普安州有史以來,中進士者空前而開天闢地的第一人,也是貴州開設科舉考試以來的第一批進士及第人物!
蔣宗魯,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省盤州市雙鳳鎮)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濬縣知縣、知府、戶部侍郎、戶部主事,刑部主事、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撫雲南。
二、普安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蔣宗魯的為官之道
學優則仕,蔣宗魯仕途政聲青雲直上,名垂史冊。
在最早任河南濬縣知縣的任上,「準田均役,無所私縱」,後升四川知府。
在四川知府任上,他「欲修秦守之政」,為徹底消除都江堰「淘築之失宜」造成的水患,而「具事以請」 奉嚴時泰(副都御史四川巡撫)檄管帶都江堰水利按察司副使的周相,與周相「度地勢,尋求故址,得堰之最要者九,欲盡甃之以石。其堰當急流之衝,則石之外,再護之以鐵。議者韙之,計所費不資。而相適有江西參伯之命去川,事遂寢,論者惜之。」他「再護之以鐵」的主張當時雖因「計所費不資」而未能實現,但他的作為已為都江堰的治理訂出了方略,而為後來者的功勞打下了行之有效的的基礎。而後人也沒忘了將他記為「都江堰水利建設功臣」。他駐守成都時,為表為國為民的心跡,每逢初一、十五日,總要向神靈發誓道:「貪婪害民,天必譴之;忠君愛民,天必佑之;有利即興,有弊即革,凡我僚屬,相以勉之。」他的如是精神境界,堅毅了他膽魄的無畏,曠達了他磊落的人生。
遷戶部主事,兼管昌平軍需倉儲。嘉靖甲辰(1544年)乙己(1545年)年,蘇州一帶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時為滸墅關關官、戶部郎的蔣宗魯即率眾到觀山為民祈禱求雨,結果老天果然下起了大雨,一時傳為美談。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為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時值沅江府土舍那鑑,為爭奪權利而弒其知府那憲,舉兵反明,攻劫州縣,其勢頗兇,朝廷決議予討伐。總兵沐朝弼、巡撫石簡奉朝命會師,分五哨進剿。那鑑知官兵勢大,難以硬拼,即施以詐降之計矇騙官軍。時逢雲南左布政使貴溪人徐樾押餉銀來到軍營,不知那鑑有詐,慨然請求前往受降,正中那鑑詐降之計,於沅江城下遭害身亡。之後,官軍對那鑑雖怒火中燒於胸,恨不得立即就將他拿下斬首,卻奈何多次進剿而不能取勝。朝廷即命新任巡撫鮑象賢調集土、漢兵七萬人前往徵討。此時出為雲南臨沅兵備副使的蔣宗魯理所當然地隨之出徵,並在各路兵馬尚未集結之時,即一馬當先,率部首先攻入沅江。那鑑被其威猛之勢所嚇,服毒自殺。因此平亂有功,蔣宗魯擢升河南按察使。
河南按察使任上「糾伊府之虐,置之以法」,深得百姓擁戴。後官居右布政使、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晉升副都御史,巡撫雲南。
巡撫雲南期間,又恰遇「東川阿堂之亂」事件。前任雲南巡撫遊居敬在奉命進剿不能取勝的時候,反而以此事件為由,大量搜括民脂民膏,造成民怨被法辦後,即由蔣宗魯取而代之。蔣宗魯深知阿堂所亂之地,不僅山高谷深,層巒疊障,且還林木森森,遮天蔽日。阿堂之亂眾隱藏其中,消聲匿跡,難覓蹤影。若部署大兵力圍剿,無疑亦如大海撈針,收效不易。蔣宗魯遂以斂兵施計而出奇制勝,僅用數月時間就平息了該亂。且通過對平亂中發現的吏治問題的處置,從而使雲南「吏治一清」,為雲南的邊疆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蔣宗魯在任雲南巡撫時,明世宗寵用害政誤國的奸臣嚴嵩,修建大殿,極盡奢侈鋪張,下令叫雲南採大理石,要見方七尺的五塊,見方六尺的五塊,見方五尺的十塊,見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塊,並限期運至北京。蔣宗魯深知採取如此之大的大理石之艱難,能體恤民間疾苦,作奏章《奏罷石屏疏》,親自上京伏呈上達朝廷君主案前,冒死上疏朝廷,請求減免此項徵收。在封建-時代,蔣敢於犯顏直諫,其精神可獲可欽。蔣因直言敢諫得罪奸臣嚴嵩而告老還鄉。
三、蔣宗魯詩文與墨跡遺存
蔣宗魯身前著有《治浚款議疏草》、《齊良監稅錄》、《牧政事宜》、《詩文集》、《嘉靖普安州志·序》等,今僅存《奏罷石屏疏》,《嘉靖普安州志·序》,《碧雲洞詩》等幾篇。
其一、《奏罷石屏疏》:臣準工部諮照依御用監題奉欽依事理,依式照數採取大理石五十塊:見方七尺五快、六尺五快、四尺十五快、三尺十五快等,因案,行金滄道,分委大理衛、太和縣督匠採取。據耆民段嘉璉等告稱:嘉靖十八九年,曾奉勘合取大屏石,崖險難尋,壓傷人眾。及至大路,行未百裡,大半損缺。眾復採補,沿途丟棄,所解石快,二年外方得到至。三十七年(1558)取石六快,見方三尺五寸,自本年六月至十一月始運至普朋小孤山,因重丟棄在彼。且自大理至小孤山,只有三百餘裡,以半年行三百裡,未免有違君限,徒勞無功。乞轉達秦,請量減數目尺寸等。因又據石匠楊景時等告稱:原降尺寸高大,石料難尋,且產於萬丈懸崖,難以措手,縱使採茯,勢難扛運等因,俱批行布政司,會議為照,雲南地方,僻在萬裡,舟輯不通,與中州平坦不相同。先年採取三尺石,自蒼山至沙橋驛,陸運只五程,勞費逾四月,供給不前,所過騷擾,軍民啼泣。今復取六七尺者,其難十倍,況值上年兵荒,民遭飢窘,流離因苦,實不堪命,應請量減尺寸,通詳,巡撫蔣宗魯、巡按孫用會題議照錫貢方物,為臣子者,均當效忠,民瘼艱難,凡守土者,尤宜審度。前項屏石,臣等奉命以來,催督該道,有司親宿山場,遵式取進,匠作耆民人等,俱稱採石處所,山洞坍塞,崖壁懸徒,三四尺者設法可獲,其五六尺者,體質高厚,勢難採運,且道路距京萬有餘裡,峻岭陡箐,石磴穿雲,盤旋崎嶇,百步九折,堅抬則石高而人低,橫抬則路窄而石大,雖有良策,委無所施。今大理抵省僅十三程,尚不能運至,何由得達於京師?是以官民憂惶,計無所出,議將採獲三尺四尺者先行進用,五尺者,一面設法採取,六七尺者,或準停免,以蘇民艱,實出於軍民迫切之至情,萬非得已,冒罪上聞。
其二、《碧雲洞》詩一首:雲水難明萬象天,奇蹤異宇洞中懸。瑤壇翠掛虯龍見,華蓋丹崖鷀鶴旋。澗道風湍開遠獻,石門花霧帶平川。蓬瀛仙侶耽春勝,對酌倉洲思爽然。
其三、在盤縣碧雲洞的崖壁上,現還存有他題寫的「廊廟江湖人間仙境」(見圖)一方字大如鬥,遒勁有力,雄渾大方的摩崖石刻。這方石刻從紀年及他出仕的時間可以斷定,是他在歷經了十數載宦海風雲,因忤逆奸相嚴嵩而引退回歸故裡後,在訪遊碧雲洞時觸景生情的深刻感謂之作。
其四、《嘉靖普安州志·序》(見圖)。
四、蔣宗魯的文史價值影響與遺存搶救亟待引起社會重視
在各種盤州的相關史志史料上,蔣宗魯為盤州(普安州)有歷史記載以來的第一位進士,在盤州明清進士排名榜上,位居行首,對盤州的文化底蘊發掘與盤州古城的文化底蘊人文群落的梳理與建構具有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深遠意義與珍貴价值,堪稱盤州文史的瑰寶級人物。
其文章價值很高但留存的不多,亟待需要整理與研究,宣傳。
在紅果新城的東湖公園,也建立了蔣宗魯的銅像,以示紀念。
在《徐霞客遊記》的記載中:「是城文運,為貴竹之首。前有蔣都憲,今有王宮詹(名祚遠),非他衛可比」。這個「蔣都憲」,就是代表著那一時期普安州炳炳烺烺文運,當今還為盤縣的人們引以為豪的「蔣都堂」——蔣宗魯。
2016年,在重建盤州古城牆與牽頭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盤州市雙鳳鎮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蔣宗魯的墓葬在盤州雙鳳古城邊上的159隊辦公區圍牆外被發現並引起有關文化與建設部門的人們重視而得到留存。
來源:文明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