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在這個夏天火出了圈,全網點擊量高達40億。
這是一部由女編劇(張英姬)為當下女性觀眾市場量身定製的女性劇,著力呈現當代女性在現實中可能遭遇的共通困境。很多觀眾甚至大呼,此劇就像是在家裡裝了攝像頭,和自己生活中的很多情景太相似。
但觀眾刷完大結局,極度不滿。
不滿主要是來自顧佳完美人設崩塌:可惡的第三者林有有全身而退,完美賢妻顧佳卻賣房賣車,替渣男老公收拾煙花廠爆炸以及公司倒閉的爛攤子。
01
在此之前,我們看到,無論是觀眾主流輿論,還是各種女性自媒體文章,大多數都在集體追捧這個「全能完美人妻」角色,並用「顧學」來標籤化顧佳。
在目前的電視劇市場上,女性觀眾佔據大半比例,越來越多的戲專為女性拍攝,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女性題材戲這幾年都呈大熱趨勢。可以看到,當下女性意識正在崛起,女性觀眾也都熱衷於大女主戲,渴望在屏幕上看到女性的獨立與成長,進而完成一種自我投射與自我激勵。
但落實到現實中,很多女性還是會在不經意間掉進男權思維的陷阱,潛意識裡就以男權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規範腳本來做自我角色定位。不自覺地就成為男權文化的「代理人」,甚至是「監工」。
電視劇就好似一面鏡子,觀眾追劇,跟著劇中人物的命運輾轉,投射的卻是自己的情感,完成的是觀眾對自己角色的期待與人生想像。
02
比如前幾年爆火的劇《延禧攻略》,「人美路子野」的魏瓔珞看似在不斷挑戰皇權、男權、父權,但這些也只是魏瓔珞贏得乾隆的一種路徑,最終的獎賞就是:獲得乾隆獨寵,被封皇貴妃。
還有幾部很火的劇,比如《歡樂頌》中的安迪,《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都很勵志,但也只是滿足了女性觀眾的心理投射,最終「獎勵」給女主的還是男人的寵愛以及完美的婚姻。
始終以一種男性視角在敘事,因為習俗、文化讓你習以為常,不覺有異。女性的獨立、成長還是在以愛情和婚姻,或者說男人作為一種「獎勵」。
這種結局偏好,與其說是編劇的偏好,不如說是編劇在滿足「市場的偏好」。因為在世俗眼裡,如果女人在贏得事業成長的同時,最終沒有贏得愛情或者婚姻,這樣的結局都是殘缺的。
甚至,在很多女性潛意識裡,「成長」(包括談吐優雅、身材完美等),終極目標也只是獲得更優質的男人、愛情與婚姻。
03
相比之下,《三十而已》這樣的結局,的確沒有爽到觀眾,但也通過三位女主的成長脈絡清晰地看到了一種變化。
顧佳這個角色最終完成了自我成長,她沒有一直維護自己完美的婚姻,不再是許幻山的妻子,許子言的媽媽,就如她所說:「我的婚姻不是失敗,只是結束」。曾經不斷處心積慮往上爬,吃盡苦頭,但最可貴的是,懂得轉身,走進深山,看見「他人」,有了自己真正的遠方。
終於這種結局跳脫了女性宮鬥戲的贏家思維,「成長」本身就是女性成長的目的,也是女性成長的終極戰利品。
主流觀眾怎麼讀劇,折射的是社會主流文化心理。我們作為個體如何讀劇,投射的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
顧佳的結局的確沒有爽到觀眾,但真實的生活裡,幾乎沒有「爽劇」。更不存在完美人設。女性若是以「完美」作為自己的目標,不自覺陷入男權思維視角,這不是給女性鬆綁,而是進一步施加自我封印。
顧佳最終沒有開掛,也沒有賣慘,不責難他人,也不委屈自己。或許,這才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女性的真實人生,而真實很少是爽的。
若女性在追求獨立的過程,還有一個標準告訴你該怎麼活,討論哪種活法更完美,那就還是會處在一種自我設限與自我評判的位置。
如果忽視了這個本質,只是打著為了女性好的幌子,定義新時代女性該怎麼活,那么女性就會很難擺脫「第二性」的位置,也就是只能依附於別人的定義而活,沒有獨立的思想的第二性別。
一個真正獨立的女性,不應依附於任何一個人或者一段關係、一段婚姻,這種自我價值認定的權利,不應出讓,也不該放逐。
04
在這部劇中,也聽到另外的聲音:所有老公都成渣男。出軌的許幻山,把婚姻當成避難港的陳嶼,以及兜售愛情美夢的「海王」梁正賢。
這種搞性別對立、激化兩性矛盾,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的思維大概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極端女權主義。這不是閹割男人,而是在閹割自我的成長。
爭取女權,從來不是打倒和全盤否定男性,把男性作為女性的敵人搞對立,女性爭取的是「平權」。平權就意味著,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有選擇人生方式的自由。
但這種「選擇自由」的真正獲得,首先是需要打破那種舊有的性別權利與既定性別文化,也只有男性和女性真正擁有了結構性的平等權利,才談得上有對等的選擇權。
05
跳出整部劇來看,也能看到一種社會趨勢:男女邊界越來越模糊。女人們變得越來越「女漢子」,越來越能幹、越來越獨立。男人變得越來越「娘炮」,很多小鮮肉開始霸屏。
是人出問題了嗎?實際上,世界本質就是一種平衡,男人和女人作為世界的兩大組成部分,對立而又統一,當男人只想做好男人時,女人也只需要當好女人。而當男人越來越「娘炮」時,女人就必須越來越man。只有這樣,世界才能維持一種自平衡,但這也是社會進化的必然結果。
傳統社會以「商品」為中心,這時需要人參與到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中去,這時「人」是圍繞商品在轉,社會把人當做機器來用。
自然形成男女分工,男人和女人的各自特點很容易被強化,男人要更有思想、更理性,女人要更柔美、更認真,才能更好地生存。
而現代社會,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正在從以「商品」為核心升級到以「人」為核心。「人」正在成為社會的重心,一切都圍繞著人在轉。
基本生活中的一些事務都可以由機器來完成,加上外賣、保姆、家教等服務業的發展,更多的女性不需要把所有時間花費在洗衣、做飯、帶孩子上,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參與到各種社會事務上去。
女人的勤勞導致她們也有了自己主導的世界,也因此誕生一批為討好女人的男人,這些男人秀氣精緻,滿足了女性當權後的幻想,女人壓抑的原始欲望也被釋放。
「人」的各種特性就得到了解放,也知道男人也有溫柔的一面,女人也有強悍的一面,只是之前都處在一種被壓抑的狀態。
06
傳統社會裡,男人離不開女人的溫柔,女人離不開男人的陽剛,所以男人和女人組成家庭,但隨著社會的發達和文明,人與人之間的依賴度越低,很多男人也需要女人的心細,女人也需要男人的勇敢。每個人都在補自己的性格短板,力爭使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未來社會,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單槍匹馬作戰的能力。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獨立才談得上尊重、互相理解。獨立,是一切文明的大前提,人一旦走向獨立,人與人之間的種種依附關係都會消失。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有機會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也因此在這樣一個大的轉換期、能量的混亂期,女人也在抱怨男人越來越沒有男子氣概,越來越沒擔當,男人也在抱怨女人越來越強勢,越來越不溫柔。處在時代的洪流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每個人都是眾多微塵中的一粒,唯有順著時代和當下的因緣不斷尋求突破,尋求成長。
而兩性關係確實是最好的成長路徑,我們經由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走進彼此的世界,各自的世界觀、價值觀在日常生活的雞零狗碎中不斷激蕩,也正是借著這樣的因緣,突破性別、超越自我,各自成就,各自放生,各自擔當,各自獨立……
再仔細看,每個人都在走在完整性的路上。越來越多的男人,除了兼具理性與堅毅,更多了女性的溫柔與細膩;女性也是如此,除了認真與感性,也多出許多果敢與勇氣。混沌的氣息越來越濃厚,這也是雌雄同體,所謂高手性非異也,自成陰陽。畢竟,混沌才是世界的本質,流動性是世界的根本驅動力。
他們既有自身性別的鮮明特徵,又巧妙雜糅對立性的優點,大自然仿佛通過他們來顯示自己的陰陽統一。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力使自己完整,突破自我種種意識束縛的牢籠,敢於嘗試不同,敢於成為自己,不為清風徐來,仍要綻放盛開。
作者簡介
作者梓桐,正心讀書會領讀人,資深瑜伽導師,授課超10000小時。三十而立,走在不斷發現、不斷自由、不斷成長的路上....
素材來源:正心讀書會群友觀影&讀書分享
圖片:來源《三十而已》,若有侵權,請與平臺聯繫刪除
本內容版權歸發布者與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平臺聯繫。對未經平臺許可的轉載、修改等侵權行為,平臺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