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頭條號「娛情未了」
《羋月傳》全劇終,一路追劇很辛苦,看完了這部81集古裝巨資電視劇,發現劇中有多處生搬硬照的地方。相信細心觀眾也會發現,劇中有不少「不合理」的情節,今天小編就來扒一扒《羋月傳》裡那些穿幫鏡頭及史實錯誤!戳痛你的笑點!給你漲漲姿勢!GOGOGO!
話說回來,影視劇穿幫鏡頭是很難避免的,這也成了大家對影視劇穿幫鏡頭調侃的一部分。《羋月傳》開播後,創下了超高的收視率。關於這部劇的話題也越來越多,其中讓觀眾所津津樂道的無非是劇中是否有穿幫的情節。
炒菜用鐵鍋:
按照歷史記載,鐵鍋到宋朝才發明,這個時代是不能用於炒菜的,只能用陶罐等煮燙,一下子就穿越千年了。
劇中羋月和黃歇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據史料記載,羋月生於公元前335年,黃歇則是公元前314年。
譬如,春申君黃歇是女主的初戀情人,歷史上記載黃歇與羋八子,感覺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啊!!!
屈原活躍的年代,距離秦滅楚只有幾十年時間,而羋八子嫁去秦國時離戰國結束還有百餘年,二者不是同時代。另外,黃歇就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他死的時候楚國離亡國沒幾年了,他在楚懷王執政初期只怕還沒出生,更不可能和羋八子青梅竹馬。
因為記載不全,所以羋八子、白起等人出生年不詳,但是可以推測推測。 白起應該比羋八子小十五歲左右,劇中他們年齡相當,沒差幾歲,很早就認識。
屈原生於前340年,嬴稷生於前325年,羋八子這時候至少應該15歲了,大概和屈原生於同一年,既然是同齡人,怎麼還能拜屈原為師?電視劇中羋月拜了屈原為師。
畢竟很多人都對這部電視劇充滿了期待,可能會認為電視劇中演的就是史實。劇中還有哪些不符合史實的錯誤?
古人沒有這個「中頭彩」這個說法,敢問大王中的是雙色球還是刮刮樂…?
銀!號!戰國時代的銀號!
看了這個衣服,小編覺得很像日本的和服啊,有木有?
小羋月第一次去見楚王的時候說了一句:「娘親說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但是,這句話出自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採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羋月這麼小就知道幾千年後的話,了不得……
然而這句話的出處卻是:
戰國人的桌子上竟然出現了塑料碗!這就真的太穿越了!
王后和羋姝公主等楚威王吃飯,可是威王卻去了向氏族那裡,羋姝說自己餓了,大家請仔細看這些桌子上擺著的碗,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沒錯,他們就是陪伴你度過無數個寒冷孤單夜晚的麻辣燙的碗!
王后一直是劇中最有權勢的人,她先後逼死了向夫人、莒姬等妃子,還到處和羋月作對,到底是有權又有錢的女人,連口紅的顏色都可以這麼任性。
仔細看,王后一開始的時候,口紅顏色比較鮮豔,看上去霸氣十足。不過,接下來沒多久,等到王后出來一趟,怎麼口紅的顏色變暗了呢?到底是霸氣的王后,這麼繁忙的政務還不忘時時地補個妝。
在羋月傳第3集中,莒姬(蔣欣扮演)在臨死之前留下了一封遺書給羋月,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莒姬的遺書居然是用紙寫的……
話說造紙術不是由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嗎?羋月傳所在時期是戰國時期,當時還沒有紙張,怎麼會出現呢?
畫面一轉,我們看到嬴駟駕馬來到楚國的那一幕,最近的這一批馬身上居然出現了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不是在大約13到14世紀才傳到中國的嗎?
下面大家再一起看一下接下來的這一幕吧!楚懷王見到魏美人之後,說他終於知道什麼叫閉月羞花了。
話說閉月羞花不是分別指貂蟬和楊貴妃嗎?怎麼就到了楚國了呢?難道楚懷王曾夢見過楊貴妃等美女。
「來而不往,非禮也」出自西漢《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這種『秦說漢語』的漏洞,如果出現在架空歷史劇倒還說得過去,但出現在號稱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劇裡,就多少有點難為情了。
魏甲喝醉,撞倒了院子裡的大缸,這個時候大缸的確是倒在地上的。
但是當士兵隨後來接向夫人回宮的時候,大缸又奇蹟般的立起來了。
商鞅被執行五馬分屍之刑,注意,他的手是放在地上的,並沒有抓著繩子。
緊接著的鏡頭中,商鞅的手卻是抓著繩子的。難道是商鞅太緊張了?
殺威棒:是犯人充軍後,將主先打犯人殺一殺威風,這樣才好管理而發明的。
殺威棒一詞何時出現呢?宋朝。為何?宋朝軍人身份低下,無人當兵才首創了犯人充軍制度。宋之前,軍人都是民兵制,府兵制和徵兵制,都是義務兵。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兵源不足,因此才大規模使用犯人充軍這種拉低戰鬥力的制度。而劇中戰國就有這一詞,就奇怪了!
羋月的母親向氏即將生產,王后請來了助產的巫婆,可是巫婆竟然唱起了幾十年後才被屈原寫出來的《九歌東皇太一》。
南後的夜明珠被威後借走無意歸還時,南後說了句,我才不會啞巴吃黃連。
這是演員自我加戲呢?還是無知的小學畢業編劇提前設計好的臺詞呢?「啞巴吃黃連」這句的出處是在近代,秦楚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這句話!
而且劇中屈原是羋月和黃歇的老師,那麼問題來了屈原到底幾歲呢?要麼是戰國時期的人們擁有超能力,已經預感到了幾十年以後屈原會寫出《九歌》?
向氏即將臨盆,王后站在門外守候,注意王后的髮飾,這兩個在比較靠下的位置。
緊接著王后進屋交待女醫事情,此時王后髮飾的位置變得靠上了很多。
按照歷史記載,鐵鍋到宋朝才發明,這個時代是不能用於炒菜的,只能用陶罐等煮燙,一下子就穿越千年了。
只能煮和燙的時代,怎麼能端出這麼精緻的煎炸食物呢?
不過,手裡的窩窩餅倒是先秦時期的主食。
在沒有麵粉的時代,小羋月在御膳房裡偷糕點。
包子饅頭不該是諸葛亮擒孟獲之後才有的嗎?
桂花糕用的大米那時還長在東南亞,還沒傳入中國呢。
小羋月在父王身邊嘗的糕點,在沒有麵粉和黃油的年代,這個類似酥點的東西是怎麼發明的呢?
當楚國的惡王后又給夫君做了一盤綠豆糕時,小編徹底驚呆了!
綠豆糕:當楚國王后給夫君做了一盤綠豆糕,北宋時期才從印度傳來的綠豆糕,居然在楚國王宮裡就已經盛行了。
北宋時期才從印度傳來的綠豆糕,居然在楚國王宮裡就已經盛行了。
楚威王自從接觸了小羋月就一直很疼愛她,小羋月也經常去陪伴楚王,楚王讓小羋月吃點心,吃飽了小羋月睡著了,當公公去點燈的時候,可以看見點心盤子離羋月有點距離。
可是當楚威王準備去抱小羋月的時候,點心盤子跑道羋月胳膊那裡去了。
大王答應了羋月去看向夫人,向夫人行禮時是左手在上的,近鏡頭時就是右手在上了。
整容臉——南後鄭袖婢女
《羋月傳》近期各種被吐槽,除了歷史性錯誤,還有廉價的服裝。劇中還驚現「整容臉」。圖中這位是南後鄭袖的貼身婢女,出鏡女還挺高,各種面部特寫嚇死寶寶了,簡直就是「矽膠娃娃」。
鏡頭拉近,仔細看看這張臉,這鼻梁簡直比歐洲人的還高,隆鼻的假體是不是太劣質了,鼻梁這麼生硬,鼻頭太尖啦!
這表情是想說「人家是美人!」割雙眼皮失敗了嗎?眼頭的褶皺太深了,雙眼皮割得不自然,面部僵硬,眼神也不到位。
來而不往非禮也?名言「來而不往,非禮也」出自西漢《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種『秦說漢語』的漏洞如果出現在架空歷史劇倒還說得過去,但出現在號稱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劇裡就多少有點難為情了!
那時,毛筆也沒有!劇中楚懷王和楚威後商議要事時明顯地出現了手持毛筆的鏡頭而下一張毛筆字寫在紙上的畫面更加清晰,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裡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所以把毛筆放在楚威王時期會笑噴!
《羋月傳》的戰馬上驚現阿拉伯數字。
看了辣麼多「穿幫鏡頭」及「實施錯亂」,真是驚呆了小編的雙眼啊!其實羋月傳也讓小編學到不少新詞!咱們現在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看劇識字
羋mǐ
孫儷飾演的角色姓,屬於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史記》自《史記·十·楚世家》的記載:「羋姓,楚其後也」。先秦時期都是先有姓,後有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賤者無。楚國宗室為熊氏,屈原的屈也是一個氏,他們都是羋姓。
莒jǔ
蔣欣飾演的莒國公主莒姬之姓。春秋時期,莒國是周代的諸侯國,位於今山東省莒縣一帶,公元前431年為楚國所滅。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留下「勿忘在莒」典故。
樗chū
秦王嬴駟的弟弟樗裡疾,是羋月兒子贏稷的王叔。因封在樗裡(今陝西渭南)而被稱為樗裡疾或者樗里子。不論是在劇中還是歷史上,樗裡疾都是一個滑稽多智的人物,秦人號為「智囊」。虢guó
由陶慧飾演的虢美人之姓。出自姬姓,西周初期用以分封諸侯國名;分東虢、西虢。
緙kè
在第一集中,姜宏波飾演的楚威後和蔣欣飾演的莒姬為一件緙絲繡羅衫掐起來了。緙絲,是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以細蠶絲為經,色彩豐富的蠶絲作緯,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也作「刻絲」,最早出土的文物見於唐代。
郢yǐng
地名,曾是古代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劇中,羋月和姐姐羋姝都是楚國公主,羋姝嫁給秦惠文王嬴駟為妻,羋月為其陪嫁,兩個人從郢出發前往秦國。
穰rǎng
地名,戰國時楚邑,今河南省鄧州市。歷史上,魏冉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其一生戎馬,戰功赫赫,「保舉白起」、「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等,為秦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
名詞解釋
媵侍yìng shì
媵,是先秦時期婚姻制度的一種風俗,本意為隨嫁,陪送出嫁。即女兒出嫁時,嶽家必須以同姓侄女輩陪嫁,陪嫁過去的姊妹或女奴,就屬於媵妾,而姊妹媵妾的身份比女奴高。劇中,羋月作為正室公主羋姝的媵侍到秦國。
鶼鰈jiāndié
鶼:就是傳說中的「比翼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只有聯合起來才能飛行。「鰈」字,是比目魚的古稱,我國《爾雅》這部最早的字典中解釋「鰈」字,說它是「不比不行」的一種魚,一定要兩條魚緊貼著對方才能行動。「鶼鰈情深」就是比喻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深厚,特別是夫妻之間的感情。劇中出自宮女口中,用於形容楚國國王與王后恩愛。
歷史典故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劇中羋月嫁入秦國前,商鞅已被秦惠王處死,但至羋月執政時,仍堅持執行商鞅變法,為後來秦朝統一奠定基礎。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各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當時主要的縱橫家有張儀(連橫)、蘇秦(合縱)、公孫衍(合縱)等。
人物解析
史書上無羋月,有羋八子
羋月其實並不能確定名字為月,羋月原型為羋八子、秦宣太后。《史記》中有對她的記載,其初是秦惠文王的妃子,「八子」是她嫁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號。據《中國歷代后妃往事》一書中描述,「八子」的封號位次並不高。
秦國後宮分八級,依次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後來,漢朝也沿用了這套制度,並把八子等同於男性官員中的「中更」一級,比五大夫還高兩級,等於侯爵。
而羋月據說是根據兵馬俑上的殘存「羋月」和阿房宮筒瓦上秦惠文王妃子「羋月」的合體陶文而來,人們推測羋八子名叫羋月。
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
羋八子的長子嬴稷,十二歲就被送到燕國當質子,嬴稷赴燕後次年,秦惠文王就病死了,太子嬴蕩繼位,是為秦武王。秦武王即位第四年,打了勝仗後去洛陽參觀九鼎,一時來了興致,要舉代表秦地的雍州鼎。「秦王舉起雍州鼎」,這大概是一種行為藝術,但舉鼎是技術活,他一下不留神,被鼎落下來把腳砸爛,就這樣傷重而亡。秦武王無子嗣,只好由弟弟繼位。
武王死訊傳出,羋八子搶了個先手,第一時間將嬴稷接回秦國,並與魏冉內外協同,經過一連串出色的操作與交易,少年嬴稷登上秦王寶座,羋八子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迅速肅清了公室、後宮的反對勢力。除了魏冉,她還從楚國接來親弟弟羋戎,封為華陽君。
「羋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際執政的太后,把持秦國朝政長達41年(也有說法稱36年)。
羋月所處的時代,發生了哪些事?
羋月出生年代,楚國為七雄之首,隨後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合縱連橫政策。前318年,魏楚燕趙韓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之後秦齊的爭鬥焦點一直是爭取到楚國,因此才有了秦與楚聯姻,羋月嫁入楚國。前313年,張儀使楚與齊絕交,推崇「連橫」,後楚秦反目交戰,秦勝。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前299年,楚懷王不顧屈原忠告,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之後楚國國勢愈加衰落。前284年,燕趙秦魏楚五國伐齊,齊國就此衰落,失去和秦抗爭的能力。之後秦滅兩周,國力日益強盛,前278年,秦攻破楚,前260年,長平之戰打敗趙國,自此,六國都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羋月與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羋月在歷史上是秦惠文王的妾,秦昭襄王的母親,秦昭襄王是秦孝文王之父,秦孝文王是秦莊襄王之父,秦莊襄王是秦始皇之父。也就是說,羋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祖父的祖母)。
羋氏顯赫,為何如今罕見羋姓?
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這兩個字的寫法十分相像,因此羋姓也隨後演變成華氏、熊氏等。而至今時,羋氏更是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如伍氏、項氏、屈氏、鍾氏、麻氏、靳氏、卓氏、莊氏等等。現今羋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
八卦
春申君怎會是羋月的初戀?
劇中,在嫁到秦國之前,孫儷飾演的羋月有段發生在楚國的純愛故事,她與青梅竹馬的黃歇是初戀,可命運將二人分開,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羋月傳》在這段感情戲上做了大比重的藝術加工。
先來科普下著名的「春申君」黃歇,戰國時期楚國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人,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不過據專家介紹,對這位春申君,歷史上整體評價不高,比其他三位公子低一些。在電視劇《尋秦記》裡,黃歇就被塑造為一個陰險狡詐的人物。
從歷史角度看,黃歇與羋月的初戀也屬虛構。據介紹,羋月成為太后時,兒子昭襄王已經19歲,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去世,以主政41年計算,享年最少75歲。而春申君黃歇(公元前320年~前238年)是在前262年拜為楚相。以年齡論,兩人絕不可能青梅竹馬,青梅煮酒還差不多。
屈原比羋月老那麼多?
首集中,祖峰飾演的屈原在朝堂上亮相,向趙文瑄飾演的楚威王進言獻策。美大叔版的屈子還是很有味道,不過一百度,大家卻疑惑了。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楚威王卒於公元前329年,也就是楚威王去世時,屈原11歲左右。專家表示這也是編劇的藝術加工,把楚國後期的人物都往前提了,後面的劇情裡,屈原還要當羋月和黃歇的老師呢,而歷史上也沒有相關記載,所以到時看到這樣的同框鏡頭大家不要驚慌,只能委屈屈原平白無故老個幾十歲。不過屈原和黃歇都對楚國產生了重要影響,晚年也都是遭小人所害。
懸案
兵馬俑真正主人或為秦宣太后?
兵馬俑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誰,一直以來似乎毫無爭議——肯定是秦始皇,但隨著刻著奇異文字「羋月」兵俑的橫空出世,或許在暗示另一種可能。
兵馬俑曾出土過刻著奇異文字的兵俑,當時的考古學家將其定義為「脾」。但學者陳景元提出質疑,左邊的「月」字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當他翻遍《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彙編》時發現,右邊「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寫法。然而,在眾多的字形當中,沒有一種寫法符合兵馬俑坑中發現的那個奇異的文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景元結識了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段教授認為,這應該是兩個獨體字,月邊的應為「羋」,兵馬俑身上刻的「月羋」和阿房宮遺址筒瓦上刻的「羋月」應該是一回事。
陳景元說,秦俑的一些特點其實是楚風體現。比如秦俑身上以紅、紫為主色調的彩衣,其實是楚人的習慣。他還從軍事、交通等角度對兵馬俑進行了剖析,指出兵馬俑的主人若是秦始皇的話,兵馬俑的一些特徵則成為難解的懸疑。他得出結論,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長按二維碼,勾搭頭條君
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丨今日頭條
↓點擊查看「娛情未了」頭條號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