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光影詩人"何藩,攝影界的「東方布列松」

2022-01-10 吞像攝影

收錄於話題 #中國攝影師作品展 122個

藩出生於上海,1949年即隨家人移居至香港,曾經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為國際級知名攝影師,於1958年獲得攝影十傑冠軍,及20世紀電影導演。

在攝影界,何藩被譽為「東方布列松」,從1950年代至60年代,他拍攝的多幅作品,至今仍是老香港照片的頂尖之作。

他對光影的運用,作品中的強烈的美感,動人的戲劇性,宏偉的詩意。對影像的執著追求,謙遜的品格,影響了幾代攝影人。

「何藩是唯一一個拍攝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從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裡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

——《何藩:香港回憶錄》

「我的天性是忠實地用攝影去表現自我,抒發我對這個世界的觀感,我的某些理想、某種寄望,都在拍攝的過程中。這種快樂,是金錢買不來的。」

—— 何藩

何藩經典作品:

去極樂世界, 1952/2007

何藩飽讀詩書,常從詩詞中獲取創作靈感,他認為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很多導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視覺超越, 1998

清晨,2011

鏡湖,2011

何藩:我現在做的,就是用了從電影借來的蒙太奇手法,將我讀過的詩詞歌賦、文學、音樂等藝術融在一起,這不單是畫意、寫實或新浪潮派,而是把不同的派系融合,只要切合拍攝的環境、所要求的意境就可以,不需要為它界定派系。我最近幾年因為不可以出去拍照,又進不了黑房,只好利用計算機,將舊照並貼合成,探索不同創新的可能性,儘量道前人所未道。至於你說可能未必成功,我覺得攝影工作者或是藝術家,不一定要高調得自稱完全不要名利。坦白點,名利每個人都想要,但不要只為了名利,反而應不斷嘗試追求,就算失敗也可在創作過程中獲得無數**和滿足感,這是金錢買不到的。我自己就憑這信念來繼續創作。我覺得我一直創作下去,不是工作,不論成敗,都是享受;過程本身就已是享受,不是結果。

划船的長辮子女人,1963



何藩拍攝最多的就是香港的市井百態,他的作品在具有歷史文獻般紀實性的同時,又極富創意與藝術性。他了解香港的結構、港人的生活:弄堂裡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燒飯,身旁,小販拎著一串色彩鮮豔的氣球悠然走過;早晨的市場,霧氣與熟食的蒸氣瀰漫四周,賣土豆的小姑娘穿著圍兜,表情凝重;晾滿衣服的陽臺上,小孩和花貓同時探出了頭;金光燦爛的海面,艘艘漁船沐浴在霞光下,揚起了歸航的船帆……


學習的小女孩,1963

1952 旋律 Melody




1958 異向 Different Directions


充滿煙霧的世界, 1959 


1959 兒童樂園 Children’s Paradise

《午後閒聊》,攝於 1959 年,何藩憑此作入選 2012 年攝影專業網站 Invisible Photographer「最具影響力的亞洲攝影家」,是香港唯一獲選者。獲獎點評稱其巧妙地將沙龍和新聞兩種攝影的優點融合在一起。 2012 年在其香港個展《昔日香港》中展出。











上海老茶館,1946

一天的結束, 1955   




《夜幕降臨》,攝於 1954 年。何藩當時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賦》中那種「日暮途遠,人間何世」的意境,於是拍下這張照片。此照片經過五十年的考驗,仍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該作 2012 年在其香港個展《昔日香港》中展出。



何藩:現在年紀大了,發現事物的是非對錯美醜好壞標準,會因應時地改變,再翻看舊底片,我發現有時拍的當下只著重在主體,覺得拍得不好,卻忽略了原來照片中旁邊的遠景、人物拍得更好。我相信冥冥中有某種力量,也可以說是緣份,過了幾十年之後,讓我發現照片更好的一面。所以奉勸各位,回去將舊底片翻出來,可能會發現好珍珠。就如這張《School is Over》,我本來是想拍電車路的,覺得拍得不好,就沒有用到。到了後來發現電車路旁兩個小孩子放學的畫面更佳,就將它剪裁出來,放成淺色,做出少許不寫實的感覺。不要以為拍攝街頭巷尾就一定是寫實,街頭巷尾也可以是唯美、寫意、半抽象,這張絕對不是寫實,但也不能說是不真實,只能說是無以言之的一種實驗性方式。廣義來說,我在畫面上的剪裁選擇也可以說是我的創作,這就是攝影的妙處。這種作品也很多人買,所以各花入各眼,見仁見智。


他的小小世界,1960

一首悲傷的歌,1962


何藩:我很推崇攝影大師布列松,攝影曾被藝術評論家認為不能與其他藝術形式並列,就是布列松主張的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提高了攝影的地位。如布列松等大師認為,攝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現場感,拍攝時的決定性時機就是創作的最頂峰,是最完美的人景配合、最高峰的感情表現,並最能真實清晰地曝露事件的真相,捕捉了最**的一刻。他主張作品在按下快門的一刻已經完成,後期再剪裁、加工,甚至加特技,已經可以說是不太理想。但我自己是修正主義。


1964 工作 Woks

何藩:像人像攝影,可以運用剪裁的變化有限,但街頭巷尾就可以有很多變化,象是貧富畫面的取捨,就已經是兩個不同世界,任由攝影師發揮,而關鍵就在於標題。有人說靠標題,不就承認照片有不足之處,要以文字補充?我認為文字是錦上添花。新書的作品《Forget Me Not》在我所嘗試的藝術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照片的背景是一九四幾年戰後的作品,而其中的女子則是五幾年時在影樓拍的。在半個世紀之後,我嘗試把兩張照片重疊在一起,發現兩者可以發展出一個愛情故事。這張作品的意涵來自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我想像新婚少女懷念戰亂中的離散,以及天人相隔的愛人。


1958 苦力和小販 Coolies and hawkers。

私人,1960



1958 香港午夜 Hong Kong midnight。

何藩:我喜歡菲林,到現在我還是拍菲林。我會用135相機, 雖然會很累,但依然有用6×6。我個人喜歡黑白更甚於彩色,但我有個疑問,是否彩色畫家比較優勝,就彩色來說,是否畫家畫出來比攝影創作有更大的發展?因為我看到不少數碼作品,彩色的變化可以說是天馬行空,用電腦處理後的效果可以和事先設計的非常不一樣,甚至可以出乎意料的好。這可能就是彩色攝影不夠繪畫出色的原因。有人說我是香港的Ansel Adams,Ansel Adams很注重視暗房效果,做出帶有戲劇性、莊嚴、充滿力量的黑色,但我發現他在同一個景色用彩色來拍,就沒了黑白的震撼力、魅力和味道。我不是說我有他那麼高水平,但我也重視黑白的戲劇效果,亦覺得只有黑白可以做出這種獨特味道。


何藩:另一個我喜歡黑白的原因,是黑白讓我跟現實有某種距離,這種藝術上的距離令我的作品不會太實。我不是反現實或非寫實,我的照片即使如何超現實,也依然會有實物的人像、影像。黑白照沒有真實世界的色彩,讓我可以從現實世界抽離一點。這種距離有種深度感、疏離感,一種半抽象或是超現實的味道,帶著點點夢幻的色彩,我喜歡這種似真似幻,若即若離的空間和味道。同時,也有一種觀賞者覺得這距離給他們一種思維、沉思回味的空間,亦提供了空間讓作者和觀者心領神會,神交相通。我覺得我拍彩色就會失了這種味道。不過藝術是很個人的,這只是我的主觀,人家怎麼想是人家的事,總之我盡其在我,我也相信觀者欣賞的是我的作品,不一定是畫意、寫實,或者新潮、抽象等不同派系。甚麼名堂沒有關係,總之適合的效果我就將它們放在一起。

人生的舞臺,1954

看那兒!1960

1952 施工 Construction

影子裡的生活, 1955   

 箭頭,1958

太陽光線,1959

1954 靠近陰影 Approaching shadow

何藩:我主張不斷的嘗試、創作、實驗。將舊底片重新創作,有人或會說我旁門左道,但我想搞搞新意思,講得俗一點,我不想「食老本」。早期我以接近畫味的攝影風格為主,風花雪月,花前月下,而我初得的薄名和200幾個獎也是憑沙龍作品獲得,所以很多朋友會說何藩是沙龍派,但這是知其表面而不知其底蘊。早期我可以說是靠沙龍起家,但我中期也花了很大的功夫拍寫實攝影,用以求真,曝露社會醜惡,並刻劃民生疾苦。所以我的書也分三部曲,第一本是畫意,繼而寫實,近期的第三本書則是新派,既非畫意,亦非寫實,而是既有畫意又有寫實,因為即使我不特地運用,這些概念已經在潛意識裡蘊釀,可以說是自發的基礎。我這個人很隨俗,不想被人說我古舊、過時。所以在新作中,我將這兩者的精華,再加上符合現代潮流的科技和概念性的意象,將我幾十年的暗房經驗,配合現代人Photoshop的慣用方式,像是蒙太奇、合成、疊加等,將舊題材翻新,在作品中保留舊有精神,但採用新的表現方式,捨短取長,為作品賦予新的生命,達到新境界。我認為攝影有各種手法和風格,只要適合的就可為我所用,不用將自己限於某一派。有人問我屬於哪派,我也是一笑置之。

遠望,1958/2014


1955 老街萬花筒 Twins Alley


《勿忘我》,攝於 1949 年,再創作於 2012 年。

艱難的生活, 1949/2014

老香港印象,2011

迷失在其中,1951/2013

飄逝的日子,1966/2011

「將來有一天你變成我這麼有名,很多人看名字,就算這鏡頭擺得不好,別人也自然會從中找出優點。相反,如果你是失敗的藝術家,就從你好作品裡面找出骨頭。」

——費裡尼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吞像直播教室,收聽更多攝影課程

相關焦點

  • 東方布列松 何藩
    1958 浮生 Floating life憑著從小對光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攝影陳規捕捉運用自然光線形成天然的幾何圖形與線條來呈現畫面感和戲劇性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
  • 「東方布列松」——何藩
    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Moment)極為相似所以他被譽為「東方布列松」19601960 私人空間 Private不同的是何藩並不喜歡把攝影當做一面鏡子去反映事實而是希望通過光影去保留想像的空間1961加入邵氏電影公司
  • 香港攝影大師何藩,竟然拍過這樣的電影
    > "蟬創意"是一個謊稱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提到何藩的名字,大家可能還有點陌生,但是由他導演的《我為卿狂》你肯定知道。Fan Ho,是西方攝影界記住的第一個中國名字。看看這幾張攝影作品是不是很熟悉?《陰影》
  • 我為卿狂/何藩
    何藩,被譽為第一位華人攝影大師,他還被稱為「一代宗師」、「華人攝影界的掃地僧」、「東方布列松」。1958年至1965年,何藩連續贏得八屆美國攝影學會之世界攝影十傑的榮銜;1950年至1970年,他在國際攝影比賽中連續獲獎267次,著有 《街頭攝影叢談》及《現代攝影欣賞》,作品被私人和公共機構收藏--香港 M+ 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等。
  • 用光影記錄人的存在——何藩攝影作品集
    何藩何藩是一個拍攝1950、60年代香港的人,28歲就獲得超過280個攝影獎項,多次當選「世界攝影十傑」,憑一手黑白照片屢次獲得全世界攝影界的最高榮譽。還有香港貧民窟、木屋區、騎樓、大馬路、石板街、食肆,任何值得按快門的地方,他都會去。
  • 何藩,他是演員,也是導演,還是開創香港街頭攝影的"一代宗師"
    其實說到街頭攝影,何藩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他很多的作品在網絡上都有傳閱.平時拍攝他喜歡做獨行俠, 他鍾情於香港人來人往的市集眾生和大街小巷的風情, 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他以新派攝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規的傳統風格拍出來的照片都非常好看。
  • 一代宗師何藩攝影的秘密
    僅僅是光影和構圖嗎?裁切在他的創作中有著怎樣重要的地位?他在攝影中最關心什麼?他自己如何理解攝影?何藩被譽為「東方布列松」,拍照時,他也像布列松一樣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等待人物形象、幾何結構以及光影線條達到最完美的統一。最典型就是《影》,巨大的陽光三角形,牆角一個女人,這幅作品曾經獲得54項國際大獎。此外,何藩擅用逆光,大量的作品都是逆光拍攝,形成強烈的反差效果。
  • 何藩的香港回憶錄
    何藩從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得到靈感,想像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臉,心裡在惦念戰亂裡失散的、渺無音信的愛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經天人永隔 攝影師、電影導演何藩於19日因病在美國去世,享年84歲。何藩是拍攝上世紀50、60 年代香港最著名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在極富戲劇性的光影瞬間中,真正捕捉了普通人的神韻與想像。
  • 最偉大的華人攝影大師何藩因病離世
    憑其對光影的天賦及社會民生的觸覺與熱愛,拍下不少五、六十年代老香港照片,不少作品更成為攝影界中的經典。這裡最佳君特別推薦好基友鳥叔授權分享的一篇關於何藩的合集介紹,讓大家對於何藩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原本這篇文章幾天前就希望和大家分享,中途因為父親節特輯的原因,耽誤了,結果沒想到這篇文章最終會以這樣的形式與大家見面。
  • 中國神魔級攝影大師何藩走了,他曾把三級片拍成唯美大片,一生卻只想做個擺弄相機的小男孩!
    歲當導演,30歲演電影,20歲連獲8次世界攝影十傑,曾經被譽為中國攝影界的掃地神僧,最被低估的光影大師,情慾電影的表演大師,人生何求精彩的何藩老師就在幾個小時前,攝影君聽聞了一個令所有攝影師震驚並且感到很沉重的消息,一代攝影宗師何藩因肺炎惡化,在美國加州聖荷西醫院去逝,享年八十四歲。
  • 何藩丨被遺忘的中國攝影大師
    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鮮少有香港本土攝影師記錄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唯獨攝影師何藩熱衷拍攝香港街頭一幕幕,在世界攝影史上留下了華人攝影師的印記,也讓西方了解到中國攝影。 18歲時,何藩自購一部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繼續攝影之夢,並用此相機拍下他所有經典作品。青少年時代到二十八歲前是何藩最多產時期。其作品在當時已經獲得廣泛的關注,通過參加畫廊比賽獲得過眾多國際攝影獎項。
  • 再見,「一代宗師」何藩
    HPA/被譽為攝影界「一代宗師」的何藩於6月19日在美國病逝,享年84歲。
  • 何藩:被遺忘的中國攝影大師
    ▼ 何藩:中國街拍泰鬥級攝影大師,電影導演、演員  「東方的布列松
  • 追憶 | 何藩,攝影詩人的人生世界
    6月14-30日,香港蘇富比為其舉辦了一場《何藩 : 鏡頭細訴香港光影》的小型展覽,展示了何藩拍攝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30多幅手洗攝影原作以及跟隨他半個世紀的Rolleiflex f3.5雙鏡反光相機。何藩與他的Rolleiflex f3.5雙鏡反光相機你或許知道他,或許第一次聽說他。
  • 他是最被低估的中國攝影大師,光影已經被他玩到極致了!
    1958 浮生 Floating life憑著從小對光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攝影陳規捕捉運用自然光線形成天然的幾何圖形與線條來呈現畫面感和戲劇性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
  • 何藩絕美攝影作品藝術欣賞
    何藩於上世紀40年代起拍攝香港街頭,他以新派攝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規傳統尺寸,引起攝影界漣漪,成績驕人。
  • 華人攝影大師何藩去世
    深圳晚報訊 (記者 馬君桐) 被譽為攝影界「一代宗師」的何藩上周日(2016年6月19日)因肺炎惡化在美國加州聖荷西的醫院病逝,享年84歲。 17歲就獲得280個國際攝影獎項;連獲8次世界攝影十傑,何蕃,是華人世界難得一見的藝術攝影大師。他的鏡頭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有一種幾何般割裂的美感,極強的光影下,黑白衝突造就出戲劇般的美感。
  • 譚志剛的"淡"與"雅"
    作品多次在省級展出並獲獎,其作品廣泛被書籍收錄、收藏家收藏和拍賣。特別是他的微距攝影,構圖大膽而細膩,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為此,2014年8月,衡陽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雁城市民課堂"還曾邀請他,主講微距攝影技巧的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