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丨林青松 攝
你聽過的最好的愛情故事是怎樣的?
我知道一個,想要講給你聽。
1970年,他20歲,她16歲,經她姐姐介紹,第一次見面。他早早抵達當時臺南最高檔的餐廳,坐在最顯眼的位置,用平時賺的稿費點了份最貴的餐點,以最帥的姿勢享用,以便那個「最漂亮的女孩」一進門就注意到他。結果,快吃完了,她還沒出現,他正要走,忽然靈光一閃:「難道,那個在我面前晃過三次,留著清湯掛麵、齊耳學生頭的小女生就是她?」一問,果真是。他覺得她看起來就像初中生,走在一起像是誘拐女童,於是用餐完畢,想要快快結束約會,但因為不好意思開口,只好繼續陪她逛逛。給她買了蜜餞和夾心巧克力,並且走在距離她三公尺的前方,偶爾回頭看看她還在不在。回頭時,她開心地把彩色玻璃糖紙罩在眼睛上當太陽鏡,衝他做鬼臉。
幾天後,他收到她的信,從所未見的美好的信,信背後的她原來那麼特別。他回信很長,表達歉意和愛慕。之後他去金門服兵役,寫信是他唯一的慰藉,一天一封,有時兩封,還拍電報。一年多之後,他們終於第二次見面,她已經從中學到了大學,真的出落成了最漂亮的姑娘。
丨選自《正方形的鄉愁》攝影集
後來的日子,他在高雄當兵,需各島巡迴,行程不定。她在臺中讀大學。兩三個月才有一次見面機會。他一靠岸就發電報給她,她逃課搭幾小時火車,到站後在旅客留言板上找尋碰面的時間地點。有一次她晚上才到高雄,留言給他告知自己住的旅館,結果他隔天大早跑去車站時,發現留言板被工作人員擦了大半,焦急萬分,只能細細掃描黑板每個角落,終於在殘留的粉筆印中找出她名字中的一個字,以此確認她來了,再一間一間旅館去打聽,直到迎來她睡眼惺忪地開門。然後,他們會像每次約會那樣,去綠洲咖啡館,吃香烤墨魚和煎豬排,喝咖啡,聊天,度過幾個鐘頭的羅曼蒂克。
1976年,他26歲,她22歲,他們在臺北結婚了。他在雜誌社當攝影編輯,她在貿易公司上班。他迫切地想要吸收世界上最好的攝影知識和理念,她白天上班,晚上幫他翻譯那些原文書籍。他想要買更好的攝影器材,她去籌錢幫他買。
丨1976年,剛結婚不久
1990年,他40歲,她36歲。他已經是了不起的攝影家,要去法國辦展,她就去學了法語;他創辦中英文對照的《攝影家 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她和他緊密合作,幫他周遊列國約稿採訪。她成了他的搭檔、助手、翻譯……卻又遠不止這些,因為他還沒開口,她就知道他要講什麼。他們成了同一個人,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所有的愛情故事都有美好甚至傳奇的開始,都有溫暖甚至燦爛的回憶,然後呢?在時間中分崩離析,或者平淡腐朽,或者你辜負了我,我辜負了你。所以,愛情才是煙花,長情只是傳說。可是,我要講的是最好的愛情故事。
2018年,他68歲,她64歲。他退休後依舊在攝影、寫作、辦展、在各地做工作坊,兩年前,自己出資創立攝影人文獎,鼓勵華人攝影家創作具有人文精神的影像,她始終支持和陪伴。她寫作,寫得很好,他驚喜地欣賞這位作家。他喜歡早上五點起來打掃屋子。她喜歡在廚房燒出一道道好菜。他們依舊過情人節,依舊形影不離,依舊有很多話題可以聊。
丨2018年5月19日 (林青松 攝)
他說:「老伴順我大半輩子。」
她說:「攝影不是我的愛好,但老師是我的愛好。」
誰說長情只是傳說?誰說愛情都是煙花?
丨老師和老伴(林青松 攝)
丨一家三口,背景是曾經的合影(林青松 攝)
他說的「老伴」叫袁瑤瑤,她口中的「老師」叫阮義忠。我講的故事,都是阮老師60歲後寫的回憶片段。他們是彼此的初戀,從第一次約會到現在,已經整整48年了。她依舊笑盈盈地看著他,他依舊覺得她那麼好那麼單純。
從什麼時候開始,長情,就變成了稀有的品質?阮義忠老師是我能想像到的最長情的人。他拍《正方形的鄉愁》,是因為物資貧乏的童年,最嚮往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是6cm×6cm的正方形;他喜歡咖啡,是因為小時候存錢買的咖啡裡,有他的白日夢;他喜歡黑膠,是因為年少彷徨時,曾被那些音符敲打過腦門;他喜歡袁瑤瑤,是因為他在最好的青春裡,遇見了最好的她。對於阮老師而言,長情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日子一天天過,該念著的都念著,就是了。
今天收到《正方形的鄉愁》新版攝影集,不懂攝影的我,看著那些照片會不自覺地微笑。非常奇妙,明明是黑白影像,卻有著難以言說的明媚。忽然明白,只有深諳幸福的人,才會在那一刻按下快門。
說來很巧,在這篇文章敲打到一半時,我低頭在電腦桌下發現了一個快遞,是出版社的朋友寄來的,時間顯示是4月17日,大約是店裡人收到後忘記轉交我。打開來,是一本繪本,叫《藍色的生活》。設想如期收到這個包裹,也許我根本就看不懂,但此刻,我覺得這本書就是阮老師和師母生活的註腳,我好像也悟到了一點幸福。
一個個正方形箱子,放入紅色,所有鋒利的、刺激的東西,刀子、荊棘以及愛情;放入綠色、逐漸長大,生生不息的東西;放入黃色,閃閃發光、使人心生嚮往的東西;還有雲朵的白色,暴風雨的黑色。然後變成了藍色,什麼都沒發生,什麼都不會發生,日復一日,越來越藍,被藍色淹沒。當他們再走出來時,驚喜地發現無數小小的藍色,夾雜在彩色的世界裡,這才是「藍色的生活」。
這本關於幸福的繪本非常抽象,那個盒子恰巧和照片一樣是正方形,裝著生活的一切,那藍色恰巧與黑白影像一樣,單純而恆久;那兩個小孩,恰巧也像老師和師母,經歷過浪漫,追逐夢想,並肩努力,以及平淡和從容……然後,在紛雜的世界擁有細小而飽滿的幸福。
丨選自《正方形的鄉愁》攝影集
上周,許未來拿起一本書,背後畫著兩隻小老鼠,中間有一顆心。她說:「我就看這本兩隻小老鼠相愛的書吧。」我問:「什麼是相愛?」答:「不知道。不過你和爸爸有點像是。」下周二,我要帶她去慢書房,告訴她:「那個爺爺和奶奶,就是相愛著的樣子。」
5月22日星期二,阮義忠老師《正方形的鄉愁》攝影集分享會在慢書房。別問我為什麼不是周末,你知道書店有多小,坐不下那麼多人。
阮義忠:臺灣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在幾十年的攝影生涯中,他一直堅持人文主義的溫暖視角,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和洞察力,專注地用鏡頭記錄臺灣的社會現象。近些年來,阮義忠一直活躍於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坊,並於2016年創立「阮義忠人文攝影獎」,鼓勵華人攝影家創作具有人文精神的影像。他的攝影作品,他所堅持的攝影理念,一直受到攝影界的肯定和推崇。
袁瑤瑤:1954年生於臺灣省臺南市。1976年畢業於靜宜文理學院外文系。1976-1992年於進、出口貿易公司工作,並翻譯了大量的攝影信息及書籍,其中《當代攝影名家暗房技巧》《安瑟·亞當斯回憶錄》《黑白攝影的技術與藝術》《攝影的發展與市場》等書由攝影家出版社發行。1992年與阮義忠共同創辦《攝影家 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2003年起開始於《慈濟月刊》撰寫「隨師行腳,攝影筆記」專欄以及慈濟志工列傳《看見菩薩身影》。
預購籤名書,請點擊「閱讀原文」,預訂書舍,請撥打18118125007。
—FIN—
文丨羊毛
排版丨慢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