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三個人物,三種關於人性的體現

2020-10-10 風中立蘆葦

上映於2016年的《釜山行》雖然是一部喪屍題材的商業電影,然而在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之外,這部電影最具價值之處,是它在災難之中加入了對人性的探討。《釜山行》入圍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足見對這部被劃為「商業片」的佳作的肯定。


《釜山行》講述的是:證券公司基金經理徐碩宇因為忙於工作而忽視家庭,導致妻子提出和他分居。在女兒生日那天,孔侑飾演的男主徐碩宇帶著女兒坐上開往釜山的火車準備帶女兒見媽媽。然而在這列火車上,一名感染者衝進車廂迅速屍變,對所見到的人群發起攻擊,隨著時間的推移,車廂的喪屍越來越多。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在這趟開往釜山的列車上,千常務、尹相華、徐碩宇,以他們三個人為代表,展開了一場在極端環境中關於人性的探討。



一、人性的自私——高層管理的千常務


千常務是一個集團的高層。當他在列車上遇到喪屍時,他的第一反應是不折手段救自己。徐碩宇、尹相華和棒球小子通過擊打和避開的方式,穿過四節有喪屍的車廂,為此,千常務煽動其他乘客和徐碩宇等少數人對立。


當喪屍即將威脅到千常務的生命安全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把別人推出去保護自己,甚至是女人、小孩,在他眼裡都可以作為被利用的工具。


毋庸置疑,千常務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而這很大程度上跟他所處的地位和所擁有的權力有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凱爾特納經過多年的實驗室和田野實驗中得出結論:有權的人仿佛遭受腦損傷,不善於從別人的觀點中觀察事物。事實確實如此,當人處於某一個較高的位置,輕視普通員工,甚至壓制普通員工,也不會對他有多大的影響。久而久之,他容易喪失共情的能力。換句話說,領導者當上領導之前,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擁有共情的能力;當他能成為領導,卻失去了這種能力。這是權力的悖論。



自私的觀念形塑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因此,千常務的內心把複雜的世界簡化成有利和無利兩部分。至於倫理道德,基本不在考慮範圍內。他向列車長求救,列車長不顧危險,下車救他。他卻抓住列車長,替他擋住喪屍。自私的觀念根深蒂固,這讓千常務在遇到喪屍這種極端事件中表現得更加直接。


千常務缺乏同理心,甚至通過欺騙,利用別人的同情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保全自己,更是把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當做可以利用的對象。人們都知道,在災難面前需要與人合作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然而多年身居權力層的千常務。自私的思維已經固化,因此在災難面前,千常務關於人性中的自私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人性的閃光——勇於人先的尹相華大叔


在《釜山行》這部電影中,人性的閃光之處,人性的善,在尹相華大叔身上表現得最為深刻。在喪屍暴動的整個過程中,尹相華大叔始終處在最危險的地方,他衝在最前面去和喪屍拼命,在無法撐下去之時,他仍舊示意讓別人先走。


尹相華和千常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人:一個有擔當負有責任感,一個卻極端自私毫無同情心。


尹相華雖然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粗獷的大叔,然而在面對喪屍群時,他卻一直打頭陣,自己衝在最前面保護其他人,而最終,他也因為救別人而犧牲自己。他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選擇了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他人,人性的光輝在此得到彰顯。



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中的池恩倬下午開車,要去參加會議,剛要從直路右拐,上另一條直路,看到右邊不遠處的幼兒園校車坐滿了小孩,左邊一輛無人駕駛的貨車因剎車鬆動而從坡上直衝下來,面對著幼兒園校車,很快要撞上了。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她沒有右拐,而是橫在下衝的貨車和幼兒園校車之間,貨車撞到她的汽車。


池恩倬是一個普通人,在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犧牲自己,挽救了幼兒園的小孩。尹相華也是這樣,無怨無悔地犧牲自己,換來他人的生命。


心理學表明,在危險的情況下,大部分人出於本能,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產生恐懼的情緒。恐懼導致強烈的壓抑感,從而驅使人迅速逃跑,即使有一定能力的人,也可能會選擇逃生,並不是自己站出來,保護別人。洛夫克拉夫特說,人類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喪屍恰恰屬於未知事物,電影中的人的恐懼是最原始最強烈的。尹相華克服了這種恐懼,放棄自己的生命,保住他人的生存。


三、人性的轉變——在極端事件中改變的徐碩宇


在踏上那列火車之前,徐碩宇是一個忙於工作不顧家庭的男人。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他對家人的漠不關心:在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時,他買的禮物與之前的重複了,可見他根本不關心女兒的喜好,平常對女兒不聞不問。而在事業中,徐碩宇也是個自私冷漠的人,作為證券公司的經理,為了公司的利益犧牲了很多個體投資者。


在女兒生日這天,他被迫送女兒去見住在釜山媽媽。也正是在這趟列車上,徐碩宇這個自私又冷漠的人發生了改變。



徐碩宇雖然不像千常務那樣極度自私且冷漠,但他的自私的觀念顯然是個人與環境長期互動,從而形成的,所以力量很強大。或許如果觀眾在看到未踏上這列火車的徐碩宇時會認為,他不會轉變。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基本歸因錯誤:高估行為的內容和性格因素的影響,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傾向。某些人犯了基本歸因錯誤。實際上,情境的作用超乎人們的想像。


在遇到喪屍的危險局面中,尹相華大叔救他女兒,流浪漢救他。這種極端環境之下他人的關懷和風險,促使徐碩宇意識到自己的狹隘,懂得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美國恰爾迪尼、雷諾和卡爾格倫三個社會心理學家從社會規範的角度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者先把城市圖書館停車場的空地打掃乾淨,同時,實驗者在這裡的所有車的擋風玻璃上都放了很多傳單;只要一個從圖書館出來的讀者(經過的參與者)來到停車場取車時,就有一個實驗助手出現在面前撿起快餐食品的袋子,暗示此處不能丟垃圾;那麼,讀者丟傳單的概率多大呢?經過計算,研究人員發現只有百分之四左右。


讀者發現車的擋風玻璃放了很多傳單,很想丟傳單,但是看到實驗助手撿起垃圾的動作,被不丟垃圾的情境壓制了,丟的概率很小,足見情境的力量。


正是情境的力量,促使徐碩宇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性格。之前,他總是顧著自己,連教育自己的女兒也是如此。但當在去往釜山的這趟火車上遇到喪屍時,在這個特殊的情境下,他改變了一貫的作風。看到他人不顧一切幫助他和女兒,徐碩宇內心那份善良被點燃,在絕境之中他不再像往常那樣崇尚個人主義,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處,而是選擇了和他人互助協作,共同抵抗喪屍。最終,徐碩宇也因為救女兒和尹相華的夫人,在回憶女兒出生時的美好場景中,逐漸屍化。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徐碩宇完成了人性的轉變。


結語


《釜山行》這部災難片描繪了一幅喪屍來臨之時列車中的眾生相。在這眾生之中,有像千常務這樣長期身居高位的人,在遇到危難時把他人當做救命的工具;有像尹相華這樣,在極端危險事件中挺身而出,捨棄自我而成全他人;也有像徐碩宇這種在特殊情境中從自私變為願冒風險以及和他人互助的人。


實際上,災難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災難來臨時人們超乎尋常、有悖人性的選擇,比如千常務。然而人性的光輝也往往在災難之中愈加閃亮,比如尹相華。災難並非只是會激發出人性中罪惡的一面,也會激發出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比如徐碩宇。


一位著名作家曾經說過,文學的意義是不可見的東西被看見,這句話其實適用於所有的藝術作品。在電影《釜山行》的災難中,三個人物具備同樣的作用,這部喪屍片,使人性中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見。

相關焦點

  • 釜山行:災難面前,讓人性更直白的體現
    愛情、希望、恐懼和信仰構成了人性,它們是人性的標誌和特徵。直到再相逢」相信很多人都對這段歌聲有印象,這是喪屍災難題材的電影《釜山行我不是自私,只是怕你再受到傷害男主角石宇,在影片中作為一個自私自利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人,同時又是一位單身父親,女兒在不滿父親的種種做法後,決定離開父親,前往釜山與母親一起生活。石宇努力抽出時間陪女兒在生日當天踏上了去往釜山的列車。
  • 《釜山行》:三位乘客,三種對待災難時的人性
    電影《釜山行》是韓國導演延相昊執導的災難片,在上映之時曾引起了一波轟動,獲得了極高的口碑。電影講述的是一輛通往釜山的列車,在發車前闖入一位被感染瘟疫的喪屍咬過的女孩,不斷撕咬其他乘客,病毒在密閉的車廂內迅速蔓延開來,列車上的每個人都面臨著生死攸關,人性也赤裸裸展現出來:自私的有錢人、無私的熱心者、冷漠的旁觀者……《釜山行》之所以有著超高的口碑,在於它把災難面前人性的荒謬刻畫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一部批判現實的大片。
  • 《釜山行》‖釜山之行,人性本善
    重溫《釜山行》,又一次熱淚盈眶。可這一次,我看見的是美好。有人說,我們永遠不要去考驗一個人的人性,因為人性是經不起任何考驗的。可是,這部電影駁回了這個說法。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看見渺小的人們,也會有「難以想像」的美麗。
  • 《釜山行》:「亞洲喪屍片」的人性碰撞,暴力美學下的一抹溫情
    重溫《釜山行》,即使早已知道電影結果,我卻依然忍不住淚目。在視覺震撼之餘,我開始思索影片更深層次的價值與魅力。作為一部成本不到六千萬的小製作電影,《釜山行》憑什麼成為經典?今天我就結合自己的觀影體驗來剖析一下本片的魅力所在。
  • 《釜山行》災難面前將體現出人性的自私與骯髒
    《釜山行》是韓國2016年的一部災難片。其作品善於審視人性,透析人性陰暗的一面。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喪屍電影,故事情節緊湊,人物個性鮮明,特技特效真實,打鬥場面震撼。沒有這類型片裡普遍會出現的智商堪憂的人物或情節,最重要的是把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發人深省,感人至深。
  • 《釜山行》:一場人性與生死的博弈
    縱觀影史,能超越首部的很少,續作往往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各種問題,即便是同一個導演,水平也總是參差不齊,比如說《釜山行2:半島》。相較於第一部的高質量,《釜山行2》的重心完全偏向了槍戰+飆車的動作片。如果改個名或許大家接受度還高一點,偏偏頂著個「釜山行」的名號,狗尾續貂,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質量好壞是對比出來的,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傳說中的《釜山行》第一部到底好在哪裡。
  • 《釜山行》人性的轉變
    之前沒有看過《釜山行》,原因無它,就是因為對於恐怖片的害怕。前段時間劇荒就去看了這部備受好評的電影,看完之後很多天都無法忘記,於是有了這篇文章。但凡成功的電影,大多都包含著一個必要條件:人性。而《釜山行》之所以好評一片,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人性的複雜、轉變,刻畫的淋漓盡致。
  • 災難中人性的顯露——電影《釜山行》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釜山行》,這雖然是一部喪屍片,但是這部片子並沒有著重刻畫喪失的暴力與血腥,而是從喪屍爆發時的人性出發,將災難來臨時的人性刻畫的淋漓盡致。全國爆發大面積喪失病毒的時刻,一趟開往釜山的列車似乎成為了最安全的地方,但就在開車的前一秒,一位感染者在沒有人發現的情況下潛進了列車,很快,感染者屍變,目光所及之處變成血腥的屠殺
  • 觀《釜山行》系列有感:世界是一輛裝著各色人性的列車
    ▲ 《釜山行》這兩天把《釜山行》和《釜山行2:半島》看了一遍。關於人性的!與第一部相較,第二部對人性的複雜做了更多的渲染,喪屍沒有第一部那麼可怕了,淪為了人性鬥爭的背景。人對喪屍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如何避開他們,減少了和他們硬剛的風險,甚至可以把喪屍當成鬥爭和玩樂的工具。
  • 《釜山行》一部敘述人性百態的喪屍片
    《釜山行》引言《釜山行》的出現,是繼《生化危機》後再次將「喪屍」這一題材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恐怖的喪屍與複雜的人性,在不斷的刷新著人們的感官。緊湊的劇情與平民化的人物設計,使《釜山行》好評如潮。再來觀看《釜山行》,確實算不上重口,甚至還可以下飯。
  • 《釜山行2:半島》一次底層人性的考驗
    如果比喻獨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韓國愛情電影是殘酷社會現實的一塊遮羞布,那麼《釜山行》可能是一部能夠讓人性中陰暗面醜態盡顯的性癮實錄。從這個角度出發,一部《釜山行》,講述的已經不是一場人與喪失之間的戰鬥,而是一場人性反思過程中的左右手互博的自我較量。釜山行,行似一場大逃亡。
  •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釜山行》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對《釜山行》的深度解讀《釜山行》作為一部由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無疑,它是成功的,情節一波三折,人物刻畫的細膩真實,糟點不多,雖然沒有生化危機那種視覺衝擊,但也是難得的佳作!
  • 《釜山行》影評:對於人性的考驗
    《釜山行》這部影片就是表達了當真正的災難到來時,人們面對災難該如何去抉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人石宇光鮮精幹,卻也是個重利輕義之徒。妻子為此與之決裂,女兒秀安則對如此自私的父親越來越失望,決定前往釜山和母親生活。在秀安生日這天,石宇抽出時間陪伴女兒登上開往釜山的特快列車。而與此同時,城市四處出現了極為可疑的暴動事件。
  • 《釜山行》釜山行
    《釜山行》講述了單親爸爸石宇與女兒秀安乘坐高速列車行往釜山,列車上由一位少女帶來的殭屍病毒開始肆虐並且不斷擴散,列車傾刻間陷入災難的故事。從不喜看電影的我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這部影片,感慨頗深。喪屍題材的電影初看時覺得觸目驚心,空中紛紛落下的喪屍,人與人之間不斷相互傷害,血腥殘忍的場景實在慘不忍睹。然而這部電影最終成為盛行一時的佳作,其原因在於對人性的反思審視與轉變覺醒。
  • 《釜山行》:恐怖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思考
    ――《釜山行》影評。因為該片的主要地點就是狹窄的車廂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但這部電影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險象迭生的刺激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導演延尚昊習慣用獨特的視角審視和批判韓國現實社會,從《釜山行》到《首爾站》他的兩部作品都可以看出他對人性洞悉的解讀。
  • 《釜山行2:半島》關於釜山行那些事兒~
    釜山行1.2肯定是要被比較的,從我理解來說其實叫一個名字只是因為喪屍的起始在一個時間點,兩群不同方式逃難人的不同境遇罷了,第1部是坐火車去釜山避難,講的是喪屍爆發時的故事,第2部是去釜山坐船逃難,成為異國他鄉被鄙視的難民後為人生一搏而發生的故事。
  • 《釜山行2:半島》:最可怕的,絕對是人性……
    2016年韓國導演延尚昊的《釜山行舞臺更大人性更加殘酷在第一季的《釜山行》中,絕大部分舞臺是設定於受限且密閉的高速移動車廂中,而第二集的《釜山行2:半島》,導演將整個活屍舞臺放大到一整座朝鮮半島上,在這場浩劫過後,人們習以為常的一切被迫瓦解和崩潰──徹底被上帝遺忘的廢墟儼然煉獄,在時不時便會被活屍攻擊的緊湊中,原先的都市榮景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晦暗且頹敗的樓房、杳無生機的國度。
  • 這是一部被《釜山行》坑了的電影《首爾站》.成也《釜山行》敗也《釜山行》!
    這部動畫電影不僅是「《釜山行》前傳」。而且它和《釜山行》擁有共同的導演——延相昊。這可真是同一個媽生的孿生雙胞胎。它的名字叫做《首爾站》。雖然是孿生兄弟,但是身為前傳的《首爾站》卻要比《釜山行》晚上映幾個月。而且相比某豆上《釜山行》的8.2分,這部《首爾站》可真是少得可憐!只有5.4分。單看分數,這部《首爾站》就是一部渣渣啊!
  • 《釜山行》:表面上是喪屍世界,實際上展現了人性的多面
    2016年,韓國上映了《釜山行》,這是一部關於喪屍的商業電影,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但是,它的亮點在於災難之中融入了對人性的深刻理解。《釜山行》獲得第37屆韓國電影重量級獎項青龍獎,可見人們對這部「商業片」的欣賞。
  • 《釜山行2:半島》:失去了人性的思考,喪屍就只是喪屍
    《釜山行1》是亞洲最好的喪屍片,是韓國電影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最好的片子之一,讓看慣了歐美喪屍片的觀眾眼前一亮,原來亞洲也能拍出這麼出色的喪屍片,而且不落俗套,既有精彩刺激的喪屍大戰,又有對人性的深刻剖析1》的旗號,卻拍出了一部完全沒有《釜山行1》影子的爆米花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