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容往生記——67歲才學佛的她為何臨終歡喜自在,令關懷者嘆未曾...

2021-02-08 阿彌陀佛學淨土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求生淨土全憑真信切願,今天向大家推薦一位信願念佛者的往生紀錄片,希望大眾能藉此而深生信願,共入彌陀之願海。

2018年10月27日(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日,杜正容居士在養老院安詳示寂,自在往生,享年九十五歲。

杜正容往生紀錄片

杜正容,成都金堂人,法名杜智諦,1990年在成都昭覺寺皈依,並依止清定上師修行,時年67歲。

67歲,對很多人來說已是遲暮之年,對人生再無任何憧憬,但對杜老菩薩而言,67歲是人生一個新的篇章。67歲以前的她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忙於世俗的奔波,育有一子二女;67歲以後的她,以三寶為依怙,以極樂為導歸,深入經藏,研習教理,堅持在昭覺寺聽完清定上師講《普賢行願品》《心經》。

此後,便依教奉行,老實念佛,歷逆境而安忍不動,遇善緣而處處感恩,重自力而嚴持戒律,信佛願而誓求往生,最後時光更顯歡喜自在、正念昭彰,令關懷者嘆未曾有。

眾善奉行

杜老菩薩出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一生也是歷經坎坷,早年曾擔任小學老師,卻遭遇冤枉而被退職,至退休年齡仍沒有恢復公職,只能以代課為生。面對命運的不公,生活的艱辛,杜老菩薩深信因果,依然保持一個樂觀善良的心態,時常幫助身邊的人。其中受到老菩薩幫助的有一心求法卻沒有路費的僧人、無家可歸的居士、經濟困難的學生。

視師如佛

《佛說般舟三昧經》云:「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師如佛。」清定上師圓寂後,杜老菩薩捨身忘我,堅持為上師守靈七日七夜,寸步不離,連吃飯也顧不上。在上師往生多年後,老菩薩提起上師時亦分外激動,時刻把上師傳授的八大願掛在嘴邊,記在心間。

真信切願

藕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當別人問老菩薩對往生是否有信心時,老菩薩說:「何止有信心,一天扭著阿彌陀佛,大慈悲父啊,一定要把我帶到西方極樂世界。」談到自己每天發願往生西方時,還連說了兩遍:「我一定要去!我一定要去!「

依教奉行

《印光大師文鈔》云:「果能依教奉行,則生入聖賢之域,殞歸極樂之邦,其為樂也,莫能喻焉。」杜老菩薩自依止清定上師後,每天修上師傳授的準提法,同時圓滿念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阿彌陀佛往生心咒各三十萬遍。隨著年齡的增長,修量達到之後,功課強度有所調整,準提法一周一次,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阿彌陀佛往生心咒,每天21遍,之後念阿彌陀佛導歸極樂,從無一日間斷。

恭敬三寶

《印光大師文鈔》云:「但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見佛經祖語,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畢恭畢敬,無怠無忽。」據陪伴杜老菩薩往生的居士分享,杜老菩薩坐在輪椅上經過養老院念佛堂入口時,老人家渾然忘我,即刻起身,撲向蒲團,高聲念到「大慈悲父啊」。

勸人念佛

《印光大師文鈔》云:「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嚮往生,必滿所願。」言談不如身教,勸人念佛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修持感化身邊的人。平日裡,杜老菩薩持戒精嚴,樂善好施,和氣待人,自然讓人與其信仰、修行聯繫在一起,遂多名居士都受到她的影響而對佛法生起信心,杜老菩薩在佛菩薩聖誕日亦經常帶領他們拜佛念佛。

真修實幹

古有白居易請教鳥窠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鳥窠禪師嚴肅地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百歲老人略行不得。」眾善奉行,恭敬三寶,真信切願,視師如佛,依教奉行是我們初入佛門就接受的教導,但試問有幾人能把這些修持真正地落到實處。

杜老菩薩臨終如此瀟灑自在地往生極樂,絕非泛泛悠悠的修行所致,在隨喜老菩薩往生安養的同時,更要看到她的往生之因。如果她沒有厭離婆婆、欣求極樂的堅定信願,沒有多年如一日的精進修行,又怎會有臨終「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於一念頃、生極樂國"之殊勝結果。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和助念往生
    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這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  根據佛經記載,人在臨終的一刻,關係著未來能否順利往生,是上升下墮的關鍵時刻,至為重要。
  • 蘇吳月英老居士往生記
    曾有一段時間,無米可煮,無菜可炒,僅以蕃薯切片煮熟裹腹,鄰居多日未曾聽到煮飯炒菜之聲,好奇來看,方知窘況如此,不勝唏噓!家裡雖然生活窘困,然母親人窮志不窮,常和父親爬山過嶺,做些小生意。因為母親甚為勤儉,所以慢慢累積資本,經濟也稍獲改善,母親常常以此訓示子弟,要勤要儉,常說:『有儉才有底』。
  • 靈性關懷:臨終關懷的另一種可能
    ▼在蓮花生命關懷協會的佛堂裡,一位逝者身上蓋著黃布。「念佛真的有用嗎?」我小心翼翼地問出這個問題,生怕引起對方的不悅。可李阿姨卻一笑而過,告訴我上個星期她的母親就在這個病房,老爺爺旁邊的病床去世的。她的母親去世前,家人都在給她念佛經,「她走的時候很安詳,一點痛苦都沒有。」與之前接觸的新喪親的家屬不同,提起母親,李阿姨很平靜,眼神明亮。
  • 臨終關懷:您不僅能救他的身, 更能救他的心!(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
    臨終關懷:您不僅能救他的身, 更能救他的心!(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  臨終一念往生記者招待會  您不僅能救他的身,更能救他的心!——給醫護人員  ——關懷生命系列.推廣臨終一念往生  臨終一念往生記者招待會  智敏、慧華師父開場致辭:  各位記者先生、女士和各位醫護界的朋友,大家好。學佛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乃為廣度眾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標在即身悟見本來。
  • 善終手冊 | 臨終關懷
    一、此生的結束我們在有生之年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對生死大事不再擔憂,人生之旅才真正有了意義。但還有太多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平生無緣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觸,也難以生信,一期人生將成虛度。對於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洪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往生極樂。
  •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索甲仁波切】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在一家我所知道的臨終關懷醫院裡,一位近七十歲的女士,名叫艾蜜莉,罹患乳癌已經到了生命終點她的女兒每天都會來探望她,兩人的關係似乎很好。但當她的女兒離開之後,她幾乎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坐著哭。不久我才知道個中原委,因為她的女兒完全不肯接受她的死是不可避免的,總是鼓勵母親「往積極方面想」,希望能藉此治好癌症。結果,艾蜜莉必須把她的想法、深度恐懼、痛苦和憂傷悶在心裡,沒有人可以分擔,沒有人可以幫助她探討這些問題,更沒有人可以幫助她了解生命,幫助她發現死亡的治療意義。
  • 臨終時的注意事項
    所以送往生的時候,要讓亡者很安詳、很冷靜,在身邊的都是佛友,都念佛送他,讓他聽到的都是佛號,睜開眼睛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像。問:家父往生時正念分明,但家人夢到他說因母親於蓋棺時哭泣,使他生起眷念而回來。往後半年,母親聽到父親叫她,就大病一場。請問父親往生何處?答:這麼說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還常常回家裡來,多半是在鬼道。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星雲大師主講: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這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根據佛經記載,人在臨終的一刻,關係著未來能否順利往生,是上升下墮的關鍵時刻,至為重要。
  • 【法師輔導】為臨終者獻愛心18
    接下來我們共同學習,為臨終者獻愛心。我們今天來談沉重的話題,如何面對死亡,或者對臨終者,世間凡夫人或者其道家、哲學家怎麼看待死亡,佛教又怎麼看待死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臨終者獻愛心,整個這一堂課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了解:第一,首先知道每個人都會死,而且死期不定。死亡是無常的、死亡是最大的恐怖。
  • 佛教的生死觀,臨終關懷方式以及聖人和名人遺囑之二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世間上的一切名利、榮華富貴,在無常到來時,任誰也帶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惡業緣隨身。所以一般民間佛道混合鋪張喪儀對亡者毫無意義,唯有為亡者超度累積功德,才有益於亡者往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尤其,臨命終時,身為佛教徒,更應該助亡者一臂之力,為其助念。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臨終關懷病房探訪記:病人到了晚期,也許更需要關懷而非插管
    對於66歲的張銀來說,她急需有一個地方,幫助她一起照顧患膀胱癌晚期的丈夫劉路華。67歲的劉路華得過腦梗,大部分時間裡他是不清醒的。一年多前,張銀獨自在家照顧丈夫,她腿不利索,得了輕度抑鬱,晚上痛苦得在街上邊走邊哭。一天夜裡,張銀吃了安眠藥睡著了,丈夫倒在了廁所裡爬不起來,她最終是被家裡的貓狗弄醒,才叫來鄰居幫忙。
  •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05】善業要出現之前,也是有徵兆的!
    淨界法師  再看第二段: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暗趣明。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  第二種情況就是,一個人他積集的善業強,那麼在臨命終的時候呢,他這個善業是強者先牽,善業表現出來。
  • 狗狗臨終開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以後這個公雞往生了,往生在大殿,它自己跑到大殿站在當中,面對著佛像大叫了三聲,它就死了,站著走的。所以老和尚把它當作出家人一樣,給它荼毗,給它修個小塔葬在那邊。它叫了三聲,大概是念三聲佛號,走了。這個公雞絕對不是凡人,一定是出家人投胎變現的。很可能就是頭陀寺上一代的出家人,因為他錯了念頭,跑到畜生道去了,還念著他這老道場,他回到老道場。
  • 臨終必須助念才能往生嗎?
    那麼,並不是說一定要這樣才可以往生,所以印光大師也說,臨終助念是善導大師所發明的,是專為那些平常沒有念佛的人。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那又怎麼算呢?「正定業」又怎麼算呢?我們一個人要保持什麼觀念呢?
  • 送往生須知
    ,應家屬和本人要求,發心義務為念佛人或有緣者提供臨終關懷和助念服務。凡對淨土法門有信願,老實念佛,乃至臨終前能真誠發心懺悔,至誠念佛者,或親人懇請助念,且家親眷屬完全同意一切後事均按送往生儀軌來辦理,並能全力配合者,皆可助念。參加送往生乃最大善舉,替亡者背業之說實屬無稽之談。  五、臨終人生命體徵已明顯進入彌留狀態,親人不做勉強性搶救,確定按照淨土送往生要求辦理後事的,可為其助念。
  • (圖文)東莞9歲腦瘤少女往生奇異紀實
    作為警長的徐師兄上班要處理繁雜的治安工作,一下班,就開車來到小翠林家,對她進行原始點治療,陪她聊天,說話。每次做完原始點徐師兄都是滿身大汗,但看到小翠林那種溫暖的表情,再苦再累,他都覺得值了。當然徐師兄心中更關注的是小翠林面對生死的問題,既然已經無法挽回,那麼就只有勇敢面對!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長期從事臨終關懷事業的菩薩,他在思考著小翠林的未來之路。
  • 勤行念佛 如意往生
    原來她想到她的母親,隨後她就說起她母親的事。她母親30歲的時候就守寡了,帶著他們兄妹兩個,生活十分艱苦。有一天,她母親到一間寺院禮佛,告訴師父她想出家,師父對她說:「你世緣未了,不用出家,回家念佛就好。」說完就拿了一條念珠和她結緣,又再三囑咐她回家要老實念佛。從寺院回來之後,她母親豬也不養了,雞鴨也不養了,開始吃素念佛;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就到寺院去念佛,從不間斷。
  • 往生咒——智者學佛
    7、悉耽婆毗:意譯為「吉祥光」;也意譯為「甘露成就者」,表示吉祥光明。8、阿彌利哆:意譯為「無量」。9、毗迦蘭諦:意譯為「無礙行」;也意譯為「甘露播灑者」,表示自由自在。11、毗迦蘭哆:意譯為「無垢行」;也意譯為「甘露遍灑者」,表示無限清淨。12、伽彌膩:意譯為「清泰世界」,指我們真正的歸宿是清淨安泰幸福的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