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現代快報 ID:xiandaikuaibao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最近發了一篇報導,
稱中國很多年輕人都害怕
收
到
語
音
信
息
每次在微信上收到媽媽發來的一長串語音,王子菀都很無奈。雖然很不情願,但她還是不得不一條一條聽下來,有時候一下就是十幾條,如果漏掉了什麼,還要重新聽一遍。她說,真不想打開這些語音,但沒辦法,畢竟那是她媽。
現年32歲的王子菀正在接受培訓,希望成為一名廚師。她的媽媽宋志紅住在上海,今年58歲,已經退休。宋志紅基本上能體諒女兒的不滿,給她發微信時基本上用文字。但她說,文字感覺比較冰冷,而且在手機上看文字對她這個年齡的人來說有困難。所以跟她的老同學交流時,宋志紅仍然用語音。
王子菀說,她見過媽媽如何在微信上跟這些朋友互動。她說,他們把手機當對講機用。
資料圖片:山東某企業工程師張軍在使用微信同兒子語音聊天(2013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這篇報導稱,微信語音操作簡單,只需輕輕按住手機,用戶就可以發送最長60秒鐘的語音信息。微信於2011年面世,語音信息是很早就有的一項功能,幫助微信贏得了不少用戶。相比文字信息,語音信息給人感覺更加親切。並且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鍵盤有困難的用戶來說,發送語音更加方便。
幾年前,對著智慧型手機講話就和最早拿一部iPhone手機一樣,是一種時髦。但如今,發送語音已被視作只有老年人或者銷售和司機這樣的人群才會做的事。
筆者曾在微博上問關注者,平時會不會發微信語音信息,在近200名回復者中,大多數表示不喜歡用語音信息,並且把經常發語音信息的人形容為自私、沒文化、上了年紀。
報導稱,中國90%的網民用微信,其中有一半每天至少花90分鐘用微信聊天、閱讀、工作和購物,微信堪稱國民對話的場所。許多中國人把語音信息看做對自己的冒犯,認為語音信息會導致信息過載。有些人根本不想收到任何語音信息。
年輕人不喜歡用微信語音,原因很簡單:聽語音太浪費時間。
總部在北京的分析公司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研究院院長劉興亮稱,用戶閱讀100個字的信息平均需要9秒,而聽100個字的信息(不包括停頓的部分)需要22秒。
如果加上大家在正常語音中會出現的「嗯」、「哼」等語氣詞和其他停頓,時間會更長。
更何況,有時候微信語音可能被打斷或者沒聽清,重複聽了幾遍才搞清楚對方說的是什麼,效率再降低幾十倍。
比較熟悉的親朋好友忍一忍就算了,但在職場中,發文字應該是禮貌問題。
你有沒有這種朋友?
一言不合,就發了
▼
手機震動了十多次,看到了十多個紅點,但根本不知道信息重不重要。
本來兩三秒就能讀完的信息,現在至少要花兩三倍的時間。本來極少流量就可以收得到的信息,現在要費好多流量。
終於找到機會逐條聽完,發現1分鐘的語音裡,關鍵信息只有幾秒。
想把信息分享給另一個相關人,但既沒辦法截圖也沒辦法轉發。
兩天後,再想找這幾秒的關鍵信息,發現消失在茫茫語音中根本找不到!
……
……
布瓜不瓜:討厭語音,我每次都轉成文字。
貳盞鬼火:廣東粵語完全沒法轉文字。
Wow_secret:語音通話值得擁有。
素貞叔叔:恕我直言發語音的人只顧自己方便,對收信人不尊重(不識字除外)。我從來打字,別人給我發語音我也打字回復。文字基本上一晃就能獲取重要信息,語音還得慢慢去聽去分析,很容易因外界幹擾或走神而白費不得不重聽一遍。過幾天遺漏了翻回去,又得一條條去聽。文字一目十行,瞬間找到。
Vvip吳:最煩工作上的事發語音!
用戶6340698121:我也是特討厭交代事情,有很多細節,在哪裡譁譁譁說語音,聽得我覺得壓力山大。
精英雜誌:重要的事情發文字!重要的事情發文字!重要的事情發文字!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ChuYi莊:除了父母的,其他人我都會跟他說不方便聽語音,麻煩發文字。
想念原來沒有時差:短一點還是能接受的,時間太長受不了。
freeopp:跟家人朋友閒聊發語音可以啊,雖然我更喜歡視頻或者直接電話。但要是工作上的事,或者其他比較重要的事情,只看文字,語音基本上不聽。除非情況特殊比如正在開車或者很緊急,那就組織好語言,兩三句簡短表達清楚意思就夠了……那種條條59秒的,大部分是廢話。
風哥哥_Li:我媽就是這樣子的,每個語音滿滿的一分鐘,甚至1分鐘不夠說,說不完就中斷。
來源:現代快報 ID:xiandaikuaibao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