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佳作 | 劉少寧:「儺」傳承人與他們的戲服

2021-03-03 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儺」傳承人與他們的戲服

——貴池太和章儺戲會六月六曬儺戲服飾紀事

根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的「儺戲」是我國古老的稀有劇種之一,以面具為其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具有「戲劇活化石」之稱,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至十五演出。而六月初六(出梅)前後貴池區以太和章為代表的晾曬儺戲演出服飾別具一格,成為當地儺事活動一道新風景。

今年因陰雨推遲到8月2日(農曆六月十三)進行的曬儺戲演出服飾活動,在中國儺戲鄉村,梅街鎮和平村太和章圓滿進行。當天,筆者一早進入村裡,全天記錄了這一盛大活動。由太和章儺戲會長、省級儺戲傳承人章光輝領銜、各儺戲演職人員參與的曬服飾自上午8時開始,他們先將全部服飾、道具、祭品等一一搬出進行翻曬,儺藝人們認真負責、精湛熟練的手藝令人敬佩。下午4時後,隨著陽光的慢慢減弱,晾曬結束,將物品收整入庫,晾曬過的服飾待來年儺事活動演出用。(註:本期圖文部分作品於2015年拍攝)

▲安徽省級文保單位:太和章氏宗祠,又名「報德堂」,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清代進行過大修,座北朝南,以南北中軸線而建。(2015年拍攝)

▲章光輝,56歲,省級儺戲傳承人,擔任司鼓、2005年參加南昌國際儺文化節,組織和主導儺戲工作近40年。

 

▲章榮開,45歲,和平村村委委員,2010年參加儺舞高蹺馬表演,歷年來參與儺戲組織、管理、宣傳工作,並於2012年起組建了太和章花轎迎親隊,為周邊村的新婚青年古民俗婚禮服務。(2015年拍攝)

 

▲章徵壽,58歲,村民,一直從事儺戲後勤服務工作。

▲章光輝,56歲,省級儺戲傳承人,現場將儺戲道具進行翻曬。

 

▲章光輝,56歲,省級儺戲傳承人,現場整理儺戲道具。

▲章常榮(中),79歲,市級儺戲傳承人,導演、儺戲正旦演員,2005年參加南昌國際儺文化節,2008年曾應邀赴法國巴黎參加第十二屆「意象藝術節」,表演獨有高腔儺戲《和番記》,圖為正在查看翻曬的儺戲劇本。

▲章徵萬,75歲,儺戲末角演員,從事儺戲表演40多年。

▲章徵後,58歲,主要擔任儺戲會組織工作和主持儺儀活動。

▲章光輝(左)、章常榮(右)正在清潔儺戲演出中的重要樂器「鼓」。

▲章端貴,84歲,市級儺戲傳承人、導演,擔任儺戲丑角等演員,熟悉整個儺戲流程,2005年和章常榮、章光輝等參加南昌國際儺文化節,從事儺戲表演近50年。

▲章登舟,34歲,2008年開始學習儺戲表演,2009年底和弟弟章登文參加《迎世博儺舞團》,在大上海巡迴演出一個月,歷年來參與組織、宣傳、表演儺戲,擔任多個角色,曾多次參加池州、青陽、馬鞍山、北京等地的儺戲交流活動。

▲章登舟,34歲,參與組織、宣傳、表演儺戲多個角色,是太和章儺戲活動積極分子。(2015年拍攝)

▲章光輝,56歲,省級儺戲傳承人,組織和主導儺戲工作近40年。(2015年拍攝)

 

▲章榮開,45歲,和平村村委委員,儺戲活動組織、管理、宣傳工作者。(2015年拍攝)

 

▲章登文,32歲,2009底與哥哥章登舟加入《迎世博儺舞團》,在大上海巡迴演出一個月,歷年來參與組織、宣傳、表演儺戲,擔任儺舞高蹺馬女主角和多個角色,曾多次參加池州、青陽等地的儺戲交流活動。(2015年拍攝)

▲章徵後,58歲,主要擔任儺戲會組織工作和主持儺儀活動。(2015年拍攝)

 

▲章常榮,79歲,市級儺戲傳承人,導演、儺戲正旦演員,2005年參加南昌國際儺文化節,2008年曾應邀赴法國巴黎參加第十二屆「意象藝術節」,表演獨有高腔儺戲《和番記》。(2015年拍攝)

▲章發旺,77歲,2018年去世,生前一直是儺戲正生演員,2005年和章端貴、章常榮、章光輝等參加南昌國際儺文化節,2008年和章常榮應邀赴法國巴黎參加第十二屆「意象藝術節」,表演獨有高腔儺戲《和番記》。(2015年拍攝)

▲在祠堂前小廣場內曬儺戲服飾場景。(2015年拍攝)


▲在祠堂內院落裡曬儺戲服飾場景。(2015年拍攝)

 

▲貴池太和章儺戲會,有一支敬業、專業、精幹的儺戲班子,是他們在幾十年中撐起了「儺」這一古老的國家級非遺。

▲2015年拍攝的太和章主要參與曬儺戲服裝藝人合影。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和平村太和章橋裡橋外組鳥瞰。

作者簡介

劉少寧,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信攝影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榮譽顧問,安徽省攝影家協會第四、五屆副主席。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拍攝了大量民俗文化題材和人文攝影作品,以獨特的攝影語言,堅持拍攝古老的、瀕臨滅絕的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其中「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池儺」在貴池儺鄉長達二十餘年的跟蹤拍攝、真實地反映了貴池區在「非遺」傳承、保護、挖掘、宣傳及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生動記載了「貴池儺」從瀕臨衰亡到傳承、創新的可喜變化,客觀記錄了儺村從較為落後走向振興發展的艱辛歷程。

多年來有千餘幅攝影作品獲獎或發表:

《古巷春深》被推選為2006年上海第八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交流展作品;

《涇川十景》(組照)作品獲2007年「紅星杯」《大眾攝影》雜誌全國攝影大賽銀獎;

《茶館軼事》(組照)作品獲2007年《中國攝影家》雜誌第五屆「影像中國」全國攝影大賽銀獎;

《茶女》作品獲2008年「迎奧運.中華情」全國攝影大賽一等獎;

《高原魂》作品獲2008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十二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入選獎;

2008年,獲大眾攝影雜誌「恩施杯」《百姓生活》全國百名優秀攝影師稱號;

《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池儺》(組照)被推選為2008年上海第九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邀請展作品;

2009年9月,應邀參加中國攝影家協會組織的十名國內攝影家至浙江省新昌縣開展「走唐詩之路、看千年新昌」攝影名家走進天姥山活動;

《藝術的巔峰-國家大劇院》作品獲2010年中國建設監理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建設監理攝影比賽」一等獎;

2010年1月,在安徽合肥舉辦《記憶3+3》黑白影像個人展。

《茶館軼事》(組照)作品獲2011年6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展」銅獎;

《嚮往》作品獲2010年「佳能杯第三屆感動典藏全國攝影大賽」銀獎

《聖母》作品獲2011年12月卡西歐「魅力中國—咱們中國人」全國攝影大賽(人物組)一等獎;

《茶館新一代》作品獲2010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十三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銅獎;

《馬背上的勇士》作品獲2012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十四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銅獎;

《錦繡黃山》作品獲2014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十五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銅獎;

《魅力新疆》系列作品參加2016年7月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伊春·首屆自然生態國際攝影周」展覽。

2009、2010、2011、2012連續四年獲《大眾攝影》雜誌全國「十佳攝影師」稱號。


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www.cpanet.org.cn

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官方網站,權威發布協會信息,傳播分享精彩圖文,服務會員,惠及影友是我們的責任。

新浪微博:@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微信訂閱號:cpanet

責任編輯彥希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本網微信

相關焦點

  • 2017年儺漢一百零八像巡迴展覽預告
    田野調查的採集與拍攝橫貫江西全境,採訪了26個村鎮的儺班,收錄了245位跳儺者的口述實錄。他們中的長者已經86歲,而年幼者才9歲。「戴上面具為神,摘下面具為人」,正是這些手足胼胝、布衣藍褸的草民,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屹立於大地之上。他們人神合體,代代相繼,驅遣儺神,祀典如儀,祈禳著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主宰著自己的命運。
  • 看《大儺·董春女》品千年「儺」文化
    電影《大儺·董春女》改編自黃更昌創作的歷史小說《殘垣夜雨》,以大儺祭禮在流坑村如何延續大儺祭禮,是中華巫祝文化的祭祀典禮。從上古開始傳承了數千年,直到宋亡,一直是宮廷中的祭祀大典。大儺形成於周,盛大於東漢、隋唐,至北宋早中期仍繼承漢唐舊制,而在北宋末年大儺禮制發生巨變,大失大儺原有的莊嚴神秘色彩。遼國契丹等少數民族之國無宮廷大儺的傳統,元、明、清時期也沒有宮廷大儺禮制。
  • 儺為漢神 千年傳承 | 琴臺文化街舉辦儺面具雕刻技藝體驗課 讓孩子...
    儺為漢神 千年傳承儺儺是舞動在南豐人心中的神秘圖騰,
  • 看點丨神秘的豳地儺面,是農耕民族圖騰崇拜的遺存
    儺,作為一種遠古歷史文化遺存,其變異的紛紜、文化內涵的豐厚,生命力的頑強是驚人的。儺文化的叢系,包括儺的觀念、儺的文化根基、儺舞、儺儀、儺戲、儺神、儺面、儺壇(堂)、儺器、儺畫,以及有關的驅鬼活動、祭祀酬神活動和求子、度關、醫療、娛樂、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動。 中國古代有三大祭祀。臘祭,也稱「八臘」,祭典神農氏,保佑農事風調雨順。
  • 粵劇名伶演出服,很多出自這家戲服廠
    「廣州戲服製作技藝」是越秀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於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董惠蘭則是這門省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入行四十年,董惠蘭從小學徒成長為非遺傳承人,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工製作戲服,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來。董惠蘭作為廣州戲服製作技藝傳承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工製作戲服。
  • 「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廣州開展
    ——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正式開展,141件來自貴州省民俗博物館館藏10個種類儺面具,出自漢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瑤族、土家族、水族、毛南族、朝鮮族、布依族等十幾個民族。 儺是一種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現象 展覽分為「儺之歷史」、「儺之韻味」、「儺之表情」三部分,展示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的儺文化歷史展覽,從儺戲服裝、道具、面具等方面將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中色彩豔麗、表情誇張的儺面具尤為惹眼。
  • 周楚濋現身新片啟動儀式 原著《儺面》曾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
    近日,改編自《百鳥朝鳳》原著作者肖江虹另一佳作的《儺面》被改編成電影於貴州開機。《儺面》原著曾獲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改編的電影版《儺面》仍由肖江虹擔任監製及編劇,張習明擔任導演,由貴州廣電傳媒集團電影電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
  • 紀錄|戲球為央視CCTV拍攝紀錄片《傳承人》
    上期Lulu為戲迷們安排了戲球致力於傳播茶文化的各種活動之參展的9月份部分 今天為戲迷們安排下戲球的另一精彩時刻 ▼2020年9月21日—29日,央視CCTV-4套中文國際頻道紀錄片《傳承》第四季--《傳承人》拍攝組 來公司採訪拍攝非遺傳承人遊玉瓊及其傳承者方舟
  • 慶源,一縷如風的儺魂
    慶源,一縷如風的儺魂    曾經有位文人滿懷深情的把慶源比作一朵悄然綻放在大山褶皺裡的聖潔蓮花
  • 【會員佳作賞析】③編輯部的故事
    【會員佳作賞析】③編輯部的故事 2019-09-22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位傳承人有她自己的答案
    廣州戲服製作技藝傳承人。1961年出生的她,人稱「蘭姐」。 11月4日,蘭姐給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傳承傳統民間藝術大學堂--大師與你面對面」 之「戲服有乾坤」的名家非遺分享,為孩子們傳播了更多的傳統文化。 11月14日,徒弟何鳳婷和師父蘭姐受邀一起參加了廣州塔潮墟FM96.2直播,分享了傳承故事。
  • 語言藝術節預告 | 非遺傳承人將為您帶來一場「皮影戲」視聽盛宴
    非遺傳承人朱國強朱國強,靖港古鎮人
  • 皇皇者華14: 漢(漢)與儺——漢文化的起源
    二、儺(nuó) 1、儺:遠古即有儺儺是漢族最古老、最神秘的一種原始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 2.難是儺的本字,也就是本源;儺是對難的繼承和發展 漢與儺之源都在難 從造字上看,儺與漢一樣,與「難」有關,即「難」是「儺」的本字(見上圖)。但是從語音來看,儺與漢與難就相去甚遠了。有人說儺來源於瑤侗語,這種說法我同樣不敢苟同。
  • 自駕古夜郎國——相傳趕屍、放蠱、巫儺在夜郎故土上十分盛行
    古夜郎,風景秀麗,山色空朦,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傳,遺風猶存,使新晃成為我國當今稻作文化、鼓樓文化、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獨特的民族風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據文物考古發現,距今5至10萬年前,新晃境內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兩朝曾置夜郎縣,歷時287年。
  • 【讓夢想飛】泰山皮影傳承人 一個可以用英語說皮影戲的人
    是著名皮影藝術表演家、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皮影第6代傳承人,皮影「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皮影,又稱影人、燈影、影戲、傀儡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是用驢皮或牛皮製作人物形象,藉助燈光照射形成的影子,操縱人偶使其活動起來,加上演唱與旁白,進行故事表演的戲曲形式。
  • 青藍同心 師道傳承——吳道子傳承人吳娜收徒儀式圓滿成功
    6月12日,蔚藍的天空飄著祥雲,在位於禹州市鴻暢鎮山底吳村的畫聖祠,吳道子第52代傳承人吳娜先生,舉行了莊重的收徒典禮儀式。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常平安,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劉德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星航鈞窯董事長任星航,中國美協會員、原河南美術出版社美術編審毛君周,世界至德總會第十九屆董事局常務副主席吳義財,原禹州文聯主席楊永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國旗,吳道子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許昌美協副主席康振東等8位嘉賓身著唐裝相互施禮入座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徐州這位非遺傳承人做的漢服太美了!
    作為漢服設計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杜梅深感肩上的責任:「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是幾千年以來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的發明創造。杜梅是服裝設計師,今年她被評為「徐州市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漢服設計製作技藝傳承人」。輕柔典雅的齊胸襦裙,廣袖飄逸的曲裾深衣……在杜梅的漢服工作室內,滿屋的復古服飾,讓人恍然如穿越到漢唐。
  • 省級非遺——浦南古儺在鄉音中被稱為「弄大尪」或「大頭尪仔」
    古儺是福建漳州浦南鎮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在全國範圍內也屬罕見,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月3日,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迎來了民俗文化節,精彩的古儺表演讓村民們樂開了花,好不熱鬧。浦南古儺在鄉音中被稱為「弄大尪」或「大頭尪仔」。
  • 他,曾是「癮君子」,被父親舉報吸毒,如今變身非遺文化傳承人
    鑼鼓響起,穿著華麗戲服的楊漢威一亮嗓子,臺下響起陣陣掌聲、叫好聲。沒人會想到,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字戲的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是「癮君子」,戒毒後又復吸,幾次站在「懸崖」邊。楊漢威出生在汕尾市海豐縣,白字戲戲臺上領奏的父親,成了楊漢威入行的啟蒙人。他後來在汕頭市戲曲學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