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源,一縷如風的儺魂

2021-02-06 秀美段莘

 

慶源,一縷如風的儺魂

    曾經有位文人滿懷深情的把慶源比作一朵悄然綻放在大山褶皺裡的聖潔蓮花,也有詩人說慶源是乘著時光而行的帆船,如今擱淺在如海的群山波濤裡;而我要說慶源其實是幢不知年月幾深的老屋更為恰切,光陰扯裂的碎片散落在村莊四圍斑駁而迷離,歲月堆積起的往事塵埃般遍積古村角落傷感又纏綿。

    十幾年前在一次整理舊物的過程中,我偶然看到民國年間慶源國民小學的校歌,其歌詞積極穩健,旋律抒情優美,記得首兩句是「圓鏡山下朝陽麗,部書石上書聲揚。」明快的歌聲唱出的是未來的希望,對知識,對生活不懈的追求。線條優美,挺拔聳立的圓鏡山是古村與生而來的忠實伴侶,從大唐王朝的開元全盛日走來,悠悠歲月裡一路前行,在古村漫長的一千三百餘年的日日夜夜裡,須臾不離如影隨行,見證了鄉村無數的悲歡離合,親歷了鄉人幾多生離死別。圓鏡山更是往日讀書人的精神依附,在舊時的誄文詩賦裡,常見「鏡山失色,父範猶存」之語,「鏡山堂詩話」「鏡山醫林」等書冊,而今猶存的石雕木刻上,悠然恬淡的山影和倚屏對鏡的屋址選擇,依舊流露著村人對自然往昔的敬畏。在詩風文雨的浸淫裡,圓鏡山幾乎就是古村的象徵,她燭照著村落歲月深處的靈魂,儘管如今的山巒早已不復舊時的鬱鬱蔥蔥,而童林漠漠的翠綠秀色依然是村莊依偎的屏障。

      在慶源村,和圓鏡山一樣古老的是儺舞。

    明清時代,是慶源村落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除聚族而居的詹姓,村中尚有徐何方祝葉,朱楊李宋江十姓雜處,數千人居芸芸而生,引車賣漿者,男耕女織者,寒窗苦讀者,致仕歸隱者,各自過著一份平靜散漫的生活。四山纏繞而生千百年的古樹林,如奔飛而至的蒼龍,團團圍住了村落,護住了他的風水,聚起了他的財富,數百年光陰裡,從這裡出了一位又一位徽商俊傑,儺舞伴生著村莊的興旺傳承了一代又一代,連綿不絕的財富傳奇,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是因了古村的鐘靈毓秀,或是人性裡的矢志不逾,還是儺舞昭示的生生不息!

   慶源的儺舞戲又叫地戲,小鬼戲,每年的春冬季節裡,在村間古老的祠堂裡隆重登場,亦稱「打春醮或冬醮」,整個場面儀式繁縟,氣氛神秘,有專門的道士吹拉彈唱,服飾華麗,戲具眾多,村中有專事表演的一幫子人。小鬼戲表演的內容多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神鬼傳說,誇張的動作,詭秘的面具,緊湊的舞蹈,傳遞著鄉村一份古老熾熱的心靈寄託,村人用這延續了千餘年的盛典以求驅邪避災,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慶源村原有四門祠堂,每歲地戲由祠堂輪流主持,所需費用由五房合議攤分。詹姓是村中大族,有「仁、義、禮、柔、正」五房之分,凡村間首議大事表決,必須由五房的族長討論決斷,從實際意義來說,五房又稱五昆,就是古村的權力所有者,村民諸多事務的裁決人,是典型的封建宗法維護氏族利益的代表。

   解放初期還有儺戲演出,村裡幾位演技嫻熟的還與鄰鄉長徑村的表演同道去省裡和北京演出過。隨著形勢的變化,村裡表演地戲的一幫人作為翻身作主人的貧農代表,亦越來越鄙視自己從事過的鬼戲表演,認為是剝削社會的封建殘餘,是自身卑微,貧賤的身份象徵,於是從心底裡拋棄了那浸潤歲月煙塵的精神圖騰,棄之敝屣的革命了祖居的古老村落。在村末的社壇邊,昏暗的燈火下,儺戲的戲衣道具,猙猙古怪的儺面刀槍都在那場火堆化為灰燼。

    有一年暮春時節,我在社壇鄰近的方家塢採摘春茶,一位在隔壁地裡摘茶的老嫗熱情的招呼我,說方家塢裡稀奇得很,陰雨雷電的時候可聽見鑼鼓鏗鏘聲,不知是不是傳說中方家塢裡埋著的儺鬼面具,又要出世嘍!聽了付之一笑,其實我還是很想知曉慶源地鬼戲到底是何模樣,可是50年以後出生的人都無緣得見,只聽得村裡的老者神乎其神說講,幼時在大隊部的樣板戲班裡,倒是見過一把模樣奇特的木雕宣花斧,據說是村裡的鬼戲班唯一而存的舊物呢。可就是沒正經看過一出小鬼戲的我等一代人,在外鄉求學謀事時,人家曉得我是慶源人,總是稱「曉源鬼」,「戲面殼」!真冤枉哉。

    從報紙上得知,年前由國務院領發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婺源儺舞名列其中,聞之欣喜之餘又黯然若失。如今婺源舞臺上的儺舞表演主要以長徑村和縣徽劇團的班子為主,作為一種傳承了千餘年的舞蹈劇目,在開放發展的現實環境裡炫發出了更加絢爛多姿的色彩。只是慶源的地戲已經不再,那空曠的鑼鼓,誇張的舞步,高亢的唱腔都在五十多年前成了絕響。有時也看到那些當年風光一時的演戲人兒,佝僂著臃腫的軀體,邁著蹣跚的碎步,行走在斜陽暉照的小巷裡,他們再也記不起當年的唱做念打,更遑論筋鬥,跳索,蹬壇,吹火的身段表演,一切都過去了。

    儺戲的影像聲音雖然已經失散了,而儺戲的靈異傳說依然在村人的精神裡傳遞。每日晨昏之際,天光雲影從山巒間給村莊灑落下溫和的撫慰,炊煙瀰漫的鄉間寂靜而空靈;山風吹來了暮色,山風又帶走了黎明,在圓鏡山前舞步,在古村上空遊蕩,山風恰似那跳蕩了千年的儺舞,伴著那隱隱的人聲笑語,合著那緲然的鼓點犬吠,依舊在為村人祈福納祥,為村莊祝願連連。

                                            明  月 

                                                                                                                     2011年12月30日

秀美段莘公眾號:圖文編輯:春天老師、何必

相關焦點

  • 「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廣州開展
    從跳神到人生禮儀,從鎮宅到節祭,再到戲劇,幾乎每一種人類文化都經歷了神性消減,人性滋蔓的過程……今天(30日)起,「儺魂神韻 儺是一種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現象 展覽分為「儺之歷史」、「儺之韻味」、「儺之表情」三部分,展示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的儺文化歷史展覽,從儺戲服裝、道具、面具等方面將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中色彩豔麗、表情誇張的儺面具尤為惹眼。
  • 神秘的梅山法事之 衝儺(上、下篇)
    而本文要說的「衝儺」,聽說過的和看到過做這堂法事的人們相對都很少,今天,我就帶大家去看一看「衝儺」是怎麼樣衝的。 「衝儺」,在教明上和民間,還存在另外幾種說法,稱祈福急救,回眾神,勒梅山,還赤膊願(因做這段近三個小時的法事時,法師要脫掉衣服和鞋子,哪怕是寒冬臘月),民間也稱退傷。
  • 會員佳作 | 劉少寧:「儺」傳承人與他們的戲服
    「儺」傳承人與他們的戲服—
  • 2017年儺漢一百零八像巡迴展覽預告
    1958年進儺班,現為石郵儺班大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贛   儺贛儺,又名江西儺,是中國儺的重要組成部分。儺舞是中國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也是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中國古代有三大祭祀。臘祭,也稱「八臘」,祭典神農氏,保佑農事風調雨順。
  • 看點丨神秘的豳地儺面,是農耕民族圖騰崇拜的遺存
    儺,作為一種遠古歷史文化遺存,其變異的紛紜、文化內涵的豐厚,生命力的頑強是驚人的。儺文化的叢系,包括儺的觀念、儺的文化根基、儺舞、儺儀、儺戲、儺神、儺面、儺壇(堂)、儺器、儺畫,以及有關的驅鬼活動、祭祀酬神活動和求子、度關、醫療、娛樂、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動。 中國古代有三大祭祀。臘祭,也稱「八臘」,祭典神農氏,保佑農事風調雨順。
  • 皇皇者華14: 漢(漢)與儺——漢文化的起源
    二、儺(nuó) 1、儺:遠古即有儺儺是漢族最古老、最神秘的一種原始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 2.難是儺的本字,也就是本源;儺是對難的繼承和發展 漢與儺之源都在難 從造字上看,儺與漢一樣,與「難」有關,即「難」是「儺」的本字(見上圖)。但是從語音來看,儺與漢與難就相去甚遠了。有人說儺來源於瑤侗語,這種說法我同樣不敢苟同。
  • 周楚濋現身新片啟動儀式 原著《儺面》曾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
    《儺面》原著曾獲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改編的電影版《儺面》仍由肖江虹擔任監製及編劇,張習明擔任導演,由貴州廣電傳媒集團電影電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11月17日,電影《儺面》主演周楚濋與劇組主創亮相電影啟動儀式.該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30歲突患絕症的女人,一個80歲貴州鄉村儺面師,兩個將死之人在變與不變的文化背景下對死亡展開對話.其中,周楚濋飾演患病歸鄉的年輕人顏素容,她美豔孤冷,以極端方式與話語對待身邊之人,與村裡善良溫厚的儺師秦安順形成鮮明反差,該影片籌備至今,引發了無數網友的期待好奇。
  • 如風心曲:吳奇隆《煙火》
    粵語獨白:於是接下來一個禮拜的行程就是和一個男孩在一起一起在長城上面看我們祖國的風光我們都好陶醉大家都似乎忘記了香港太平山和臺灣阿里山的景色語言已經不再是我們之間的隔閡但是一個禮拜好快就過去了他對我說過一句話我是一縷煙,而你是一團火而這縷煙
  • 省級非遺——浦南古儺在鄉音中被稱為「弄大尪」或「大頭尪仔」
    古儺是福建漳州浦南鎮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在全國範圍內也屬罕見,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月3日,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迎來了民俗文化節,精彩的古儺表演讓村民們樂開了花,好不熱鬧。浦南古儺在鄉音中被稱為「弄大尪」或「大頭尪仔」。
  • 看《大儺·董春女》品千年「儺」文化
    電影《大儺·董春女》改編自黃更昌創作的歷史小說《殘垣夜雨》,以大儺祭禮在流坑村如何延續大儺祭禮,是中華巫祝文化的祭祀典禮。從上古開始傳承了數千年,直到宋亡,一直是宮廷中的祭祀大典。大儺形成於周,盛大於東漢、隋唐,至北宋早中期仍繼承漢唐舊制,而在北宋末年大儺禮制發生巨變,大失大儺原有的莊嚴神秘色彩。遼國契丹等少數民族之國無宮廷大儺的傳統,元、明、清時期也沒有宮廷大儺禮制。
  • 儺為漢神 千年傳承 | 琴臺文化街舉辦儺面具雕刻技藝體驗課 讓孩子...
    儺為漢神 千年傳承 | 琴臺文化街舉辦儺面具雕刻技藝體驗課 讓孩子從小結下「儺緣」 2019-11-2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古多情空負累,似水流年一夢中;十首減蘭詞,往事如風萬事空
    墨盡詞窮吟瘦句,往事如風萬事空。若水星眸,痴念的波光。記憶深處,浮生夢裡,傾落所有的念想,伴我度過漫漫紅塵。心岸,波瀾微漾。凝思,低首,淺笑,溫潤於心底徜徉。自古多情空負累,似水流年一夢中。時間流淌著安然,歲月盈滿了掛牽。消逝於塵煙中的季節,沉澱著過往的繁華。
  • 燕去樓空身似客,思飛千裡夢如風;望斷天涯,多少陳年舊事又匆匆
    流水知音彈到寂,身似客,夢如風,照影袍。註:江城梅花引,詞牌名,又名攤破江城子、江梅引、四笑江梅引、梅花引、西湖明月引、明月引等。以程垓詞為正體,雙調87字,上片8句四平韻、一疊韻,下片10句六平韻、兩疊韻。
  • 散文欣賞:攜一縷晚風揉進歲月的詩行
    我真的希望自己是一縷仲夏的晚風,有一顆寬容的心,接納每一種感情。世界上也有很多東西讓你品味,有時外面刮著風,心裡好像下著雨。有時外面風平浪靜,心裡好像風起雲湧。我不想故作瀟灑,也不故作鎮靜。只想活得真實,就像無拘無束的風,在時光裡輕盈地走,既不是標榜,也沒有解釋,不去顧及他人評說,誓言也如風。
  • 自駕古夜郎國——相傳趕屍、放蠱、巫儺在夜郎故土上十分盛行
    古夜郎,風景秀麗,山色空朦,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傳,遺風猶存,使新晃成為我國當今稻作文化、鼓樓文化、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獨特的民族風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據文物考古發現,距今5至10萬年前,新晃境內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兩朝曾置夜郎縣,歷時287年。
  • 如風心曲:溫兆倫《隨緣》
    徵稿啟事     如風時光微信公眾號注重文藝性、原創性,兼顧本土文化推介,格調清新高雅,圖文精美豐富,歡迎廣大文藝愛好者關注並賜稿,原創作品發布一周內所得打賞款項全部以稿費形式返還作者隨筆、小說作品在2000字內;2:新詩10首內,每首不超過30行,律詩、楹聯作品20首內;3:攝影、書法、美術作品20幅內;投稿請附個人簡介(100字內)、生活照一張和聯繫方式發送至郵箱:fsdstlq1@163.com(聲明:投稿文責自負,主編有修改權)                                      如風時光
  • 一縷炊煙
    和朋友相約吃個飯,誤打誤撞進了一家叫「一縷炊煙」的私房菜館,這家頗具文藝範兒的餐廳,吸引了許多帶著點文藝夢想的「饞嘴貓」們紛至沓來,我不知道他們是來尋訪美食的,還是來尋訪夢想的,又或僅僅是被這個名字所吸引,於繁忙的生活狀態中抽離片刻時光,懷想一下已經離我們遠去的那一縷炊煙的景象?
  • 從《老炮兒》《山河故人》到《火鍋英雄》,憂傷如風隨行 黃中俊
    |  憂傷如風隨行
  • 父親的愛總是深沉如山溫煦如風父親的愛又如大海深邃...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父親的愛總是深沉如山溫煦如風父親的愛又如大海深邃... 父親的愛總是深沉如山溫煦如風父親的愛又如大海深邃... 深圳市足球俱樂部 06-21 10:09 父親的愛總是深沉如山溫煦如風父親的愛又如大海深邃永恆深遠等到長大才發現我奔跑的每一步都有你的守護祝天下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