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黃昏》張勳復闢(下)

2021-03-05 沈豐隨筆

張勳復闢資料照片 來源網絡

張勳復闢(下)


    北京公眾對恢復舊制的態度是給予支持的。北方地區對民國的態度一直都很漠然,這些地區在清政府的統治下發展了幾百年,因此一直都存在著忠於朝廷的人。我無緣看到1917年7月這次復闢的場景。不過,我的好友愛理鶚爵士卻很幸運地看到了,當時他是香港大學副校長並準備到東京出任英國使者,那天正好留宿在北京飯店。他在給我的信中描述他對眼前景象的震驚,當他睡醒後看到了整個北京城都掛著龍旗。 

    缺少反抗意識的北京市民保留了各種旗幟,以便應對動蕩不安的局勢。其實,中國其他地區的人也同北京市民的做法一樣。他們覺得這樣可以讓自己免於那些侵入者帶來的麻煩,無論侵入者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但是,這次北京市民的行為表露出了他們對君主制的同情。這些都是愛理鶚爵士通過親身經歷得到的結論,儘管他對於得出這樣的結論似乎還有些不太情願。 

    相比北京普通的市民,那些留戀清朝的人更在意帝制復闢是否能成功。對此,共和派也找到了能救助自己的人,那便是段祺瑞將軍。他在天津司令部擁有一支中國這一地區裝備最齊全、人數最多的軍隊。1917年7月3日即張勳發布電報的當天,位於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馬廠地區發生了一次戰爭。這場戰爭關乎帝制復闢的成敗。這位有「再造共和元勳」之稱的將軍在戰爭中首次使用了轟炸機,用於空襲。當轟炸機投擲炸彈時,張勳就知道這次復闢失敗了。戰爭的結尾,剛剛擔任直隸總督和議政大臣的張勳被迫逃到荷蘭使館尋求保護。他在那裡受到盛情的款待,隨後梁敦彥也逃到那裡。而康有為得到了美國使館的庇護。宣統皇帝在登基不到兩個星期後,再次退位,回歸隱居生活。那些飄揚在北京城的龍旗再次被認真地折好,以便有一天,如果皇帝再度歸來,它們能再次掛起。 

    張勳一直忠於朝廷且有無畏勇氣,但是他也懷有野心。作為將軍,張勳過於相信自己的軍事力量;作為政客,張勳高估了自己的政治手段和計策。他愚蠢地認為無須他人幫助,自己就能夠成就大業。他想獨佔所有的功勞,他所表現的一切讓別人很容易得知他的想法。張勳的同僚也認為,他們不可能從張勳那裡得到利益,無論是巡撫類的職位還是其他待遇。 

    在事情的關鍵處,張勳擅自行動,他自大的行為讓其他人頗為憤怒,段祺瑞也在這些人當中。正如濮蘭德先生所說:「可以確定,在徐州會議上,領導者們討論後的結果就是讓清政府恢復統治並推行君主立憲制。當時,這件事得到了段祺瑞的贊同。但是,1917年7月份的帝制復闢行動,張勳卻並沒有得到同盟者的支持。這些人並非支持共和,而是身懷野心、行動魯莽且不了解政治的張勳導致的。他企圖佔有所有成果且擅自行動。」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這次復闢活動也得到了張作霖的支持。他對朝廷授予自己東三省總督一職表示真誠的謝意。 

    儘管這次復闢失敗,但是人們依然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相信,復闢活動並非一次毫無理智的「盛夏時節的狂熱行為」,它幾乎取得了勝利。它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同情者過少,而是因為那些參加者的野心,不但自私還缺乏對盟友的信任,其領導者張勳又沒有相應的政治才能。 

    我們不能將這次復闢評價為「一場讓人笑到一半的鬧劇」,這是不正確的。1923年9月18日,一位作者在《華北正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所提出的看法更為嚴謹準確:「在復闢運動初期,張勳得到過握有權力的領導者的承諾,他們會給予支持。可是,在復闢那天,張勳卻在孤軍奮戰。雖然他一直努力奮鬥,但是依然無法扭轉失敗的結局。如果我們審視剛剛逝去的中國12年的歷史,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想要做成某件大事時,他的朋友就會背叛他。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大業。只要出現這種情況,那麼中國就岌岌可危了。一個人哪怕再強大,他也需要同別人合作才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假如這個人得不到其他人的幫助,那麼成功對他而言就將遙遙無期。」 

    因此,我們不能將1917年7月的這次復闢稱為「盛夏時極致狂熱的行為」或者是「一場讓人笑到一半的鬧劇」,這些都是錯誤的。不過,一位中國的劇本作者卻因此獲得了靈感,並創作了一部名為《復闢潮》的莊嚴又詼諧的戲劇。這個劇本大概是私人印製並傳播的,上面沒有出現作者或者出版商的名字,更不要提出版日期了。北京的書店也不銷售這個劇本,也沒有人將它演繹出來。1921年,宣統曾私下送給我一本。他看這本書是為打發時間,沒有覺得書中內容有什麼不敬的意思。其實,劇本中也有皇帝的角色,不過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運用了些技巧,內容表示出些許敬意。皇帝覺得這些都無須計較。對於張勳,作者幾乎沒有什麼指責,這也看出他對這些忠於朝廷的人抱有同情之心。此外,作者大肆指責那些假意忠心朝廷的人,極度鄙視他們在復闢失敗時背叛皇帝和張勳的行為。從劇本的全文來看,作者十分熟悉皇宮內的禮儀。在劇本的最後,作者用悲情的文字描繪張勳在逃亡荷蘭公館前,最後面見宣統的場景。 

    段祺瑞對復闢持反對態度並非他熱衷共和,而是懷疑張勳。實際上,民國政府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廢止或者重擬「優待條件」。由此,民國就能夠長久存在,皇帝也沒有能力再度影響中國的政治。可惜,段祺瑞或者是繼黎元洪的新總統馮國璋都沒有這樣的想法。總統下令宣布,「身居宮禁,莫可如何」,毫無責怪朝廷的意思。至此,兩方政府再度恢復之前的關係,相互尊重。皇帝在黑夜之前的這段時期內依然穩坐紫禁城內的寶座上。 

    但是,南方革命黨的激進分子是不會對張勳復闢這樣寬容的。他們一直反對北洋政府,從1917年起,就不斷向民國提議處罰「叛國者」、廢止「優待條件」、剝奪皇帝尊貴的身份……當然,北京政府也在無視這些人的要求。 

    1917年7月,宣統帝時常受到國民黨以及激進人士的指責,還因為他所謂的「叛國罪」被要求接受最為殘酷的處罰。當然,這樣做非常不公平。當時宣統帝不過是一個不到12歲的孩子,怎麼會直接領導或者參加復闢帝制的活動呢?但那些支持改革的革命人士一直這樣對皇帝進行攻擊。毋庸置疑,這些人的目的並非指責皇帝,而是尋找藉口為1924年幾個推卸責任的將領和政客尋找辯護詞。 

    下面有個故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宣統帝對復闢的看法。故事也許是捏造的,但是卻被收錄在已出版的奇聞趣事中,並被當時的北京人津津樂道。 

    「張勳在復闢活動之前秘密地往宮中覲見宣統皇帝。張勳行完君臣之禮後,對皇帝說明復闢的計劃,卻遭到了皇帝的拒絕。張勳問宣統皇帝:『聖上能否告知奴才其中緣由嗎?』皇帝說:『陳寶琛老師每天都讓我看四書五經,我哪有時間管其他事情?』張勳說:『聖上,您重登大寶,便要負責國家政務,無須讀書了。』宣統皇帝聽後非常開心,他問:『此言當真?我重登大寶就不用讀書了嗎?』張勳回答:『向來只聽過馬背上的天子,從未聽說過讀書的皇帝。』宣統皇帝非常高興,便說:『既然如此,那便依你的意思去做吧!』」 

    故事的作者用這樣刻薄的言辭來表達自己對張勳的不滿:「唉,張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去矇騙一個孩子,他這樣做哪裡有半點忠誠可言。」 

    段祺瑞以及北方的其他領導者,都沒有藉此機會廢止「優待條件」,也沒有懲罰張勳及其同盟者,沒收其所有資產。民國時期,沒收財產是對那些在戰爭和政治方面失敗的人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懲罰。不過,這次情況有些特殊,張勳不久便被釋放,在安逸的隱居地頤養天年。其實,張勳的許多朋友都擁有很高的地位,他們也曾試圖勸張勳回歸政界,但都失敗了。 

    有一個故事提及,一些與段祺瑞交好的人曾問過他為什麼這樣寬容張勳,他回答:「我們曾經是朋友,我不能那樣對待他。」大概,這可以作為中國人所鍾情的中庸思想的解釋罷了。中國的政治家們做事都謹言慎行。培根曾說過:「朋友也可能成為日後的敵人,而敵人也許會變為日後的朋友。」 

    對於民國對忠於皇帝的人寬容的原因,有一個說法可作補充說明。那就是人們覺得張勳手中握有一些重要資料,裡面記錄著那些參與人員的相關證據,假如他及其追隨者、皇帝或者是清政府受到嚴厲懲處,他就會向外界公布這些資料。《北京導報》在1924年5月6日就報導了這種觀點: 

    「今天,關於張勳在1917年的復闢的相關資料,中國報紙進行了報導。目前,這些資料已被送去巴黎。據說,這些資料包括徐州會議的內容和某些人支持復闢的信電,最少涉及了82名具有聲望的中國人。」 

    這篇報導回顧了這些文件由張勳將軍保存的歷史。張勳將軍在荷蘭公館避難時將這些文件交給了一個姓王的人,並藏在一家法國醫院中。之後,又有不同的人負責保存這些文件,此後它們被移送到法國使館,最後被送往巴黎。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可以印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 

    對於張勳,世人對他的成長歷史和性格存在很多錯誤的認知。很多人相信他最初的身份是馬夫或者隨從。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慈禧太后到西安避難。張勳就是在這段時間憑藉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寵愛。之後,他一路高升成了高級軍官。 

    1917年後,我同張勳的幾位好友日漸熟悉。他們為我提供了有關張勳複雜經歷的主要事實。而且,遲暮之年的張勳還寫了一本書記錄了自己的一生。他去世後,我從張勳的家人那裡收到了一本。我認為,到現在這本書並沒有出版也沒有英譯版本。因為這是一份歷史學者和人民都感興趣的文件,我會在下章將全文翻譯出來,只是刪去有關其後代的記載。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張勳自稱為「松壽老人」,即如松樹般長壽的老者。松樹是果敢、堅強以及力量的代表,它在中國經常被用來形容老人健康、精力強盛。所以,松壽老人因為好寓義而被張勳用在他的自傳中。

(沈豐摘選 整理)


歡迎訂閱

讚賞鼓勵

相關焦點

  • 老照片直擊張勳復闢:溥儀眼神空洞滿臉恐懼,圖8是張勳漂亮小妾
    【「辮帥」張勳】張勳復闢,又稱溥儀復闢,是一場歷時僅12天的復闢鬧劇。張勳對大清無比忠誠,溥儀退位後,他誓死不願剪掉辮子,時人稱他為「辮帥」。1917年6月14日,張勳率領5000名「辮子軍」,借「調停」為名,直接進入北京城,隨即宣布擁立溥儀復位。
  • 張勳復闢是小丑的鬧劇?張勳得到一個怎麼的結果?
    張勳又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張勳復闢是一場鬧劇,同時也是一場笑劇,時人天懺生便在《復闢之黑幕》中將其間的種種笑料醜聞錄下,姑擷取數則,以饗讀者。   在復闢的季節裡,最寶貴的莫過於腦後的那條辮子。眾所皆知,張勳不但自己留辮子,他的軍隊也全留辮子,「辮子軍」實乃名至實歸。據說,張勳在去見清帝的時候,太保世續說辮子與時世不合,勸他將辮子剪去。
  • 1917年7.1 張勳復闢
    >    歷史上的今天,1917年7月1日,張勳復闢。張勳因德國支持他的復闢主張,而反對對德宣戰,但同時又蔑視黎元洪。因此,黎、段爭相拉攏張勳。    張勳表面上假裝為黎、段二人調解,卻同時拼湊自己實力,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又擴充至十三省同盟。    1917年5月下旬,當黎、段因解散國會問題爭執不下。段祺瑞策劃武力推翻黎元洪並解散國會,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院總理。張勳乘機於6月7日率"辮軍"北上。
  • 北洋強人:張勳復闢的戲劇性內幕(圖)
    而張勳隨身帶的箱子,裡面所裝的也不是什麼珍奇寶貝,而是嶄新的清朝官服。那麼,張勳接來了康有為,帶來了官服,他是要幹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要復闢。  在張勳進京之前,康有為已在徐州張勳府上住了長達半年之久。張康二人每天在一起籌劃復闢的事,一唱一和。出於對清王朝的忠誠,他們視復闢為己任,挑起了復闢的大梁。  到京後,康有為立刻被接到了張勳宅中。
  • 張勳復闢失敗被通緝,全國上下罵他是逆賊,孫中山的評語很公道
    張勳復闢1917年夏天,張勳帶領自己不足一萬的"辮子軍"衝進了紫禁城,將困在城內的溥儀重新扶上皇帝的寶座。張勳復闢就此開始。那時的大總統黎元洪並沒有實權在手,反而總理段祺瑞有兵有權,因此兩人總是水火不容。
  • 張勳復闢上色老照片:圖2街頭掛著黃龍旗,圖8張勳府邸被炸成廢墟
    1917年7月1日凌晨3時許,一群辮子軍手拿火把衝進了紫禁城。此時養心殿內,張勳身披朝服馬褂,頭戴紅頂花翎,三拜九叩的跪在12歲的溥儀面前。這就是由張勳主導的一次復闢鬧劇,史稱「張勳復闢」。照片中就是北京城外正在生火做飯的辮子兵。
  • 【北洋時代】5、張勳為什麼要搞復闢?
    黎元洪和段祺瑞鬧府院之爭,讓張勳成為了雙方都要爭取的對象。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邀請下,張勳帶兵進京,後來搞出了宣統復闢。沒幾天,段祺瑞翻臉打敗張勳,復闢結束。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裡面的深層密碼可不好解開。比如說張勳憑什麼脫穎而出?而他又為什麼會失敗?要搞清楚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首先我們得知道張勳為什麼會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成為了關鍵人物。
  • 張勳復闢失敗後成了過街老鼠,他使出什麼絕招挽救了自己?
    1917年,張勳發動的「丁巳復闢」醜劇僅僅折騰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草草收場。7月12日,他無比倉遑地逃到荷蘭使館避難。其實,張勳的復闢行動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推動起來,而是曾經得到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諸多北洋軍閥的傾力支持。
  • 張勳復闢前,黃龍旗亂舞:前清遺老搖身一變都成了忠義之士
    溥儀與張勳再次見面是半個月之後的7月1日,還是在毓慶宮,陳寶琛、梁鼎芬和朱益藩這三個皇帝老師一起出現,陳寶琛告訴溥儀張勳一早就來了,溥儀問:「他又來請安了?」陳寶琛嚴肅地回答:「不是請安,是萬事俱備,一切妥帖,來擁戴皇上復位聽政,大清復闢啦。」 原來在張勳第一次進宮「面聖」後,加快了復闢節奏,6月18日,他通電獨立各省,請他們取消獨立。
  • 薦書|紫禁城的黃昏
    莊士敦入紫禁城授讀,在丁巳(1917 年)復闢之後,他會不會很希望他的「皇上」能有一日重坐龍廷呢?關於這一點,照我推想,他一定有此心理的。一個醉心帝制排場的人,一旦見到他的學生重為「天子」,自己成為「帝師」,甚至「再造元勳」,那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因此,在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的人員,在養心殿清查文件時,發現有些文件與莊士敦密謀復闢有關。
  • 張勳為什麼鬥膽敢復闢?皆因為被一幫人給忽悠了
    清朝滅亡後,日夜盼覆闢的人很多,最主要的角色當屬「怪人」張勳。張勳為什麼想要復闢?
  • 張勳為溥儀復闢論功行賞,康有為卻嫌官太小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83,閱讀約2分鐘1917年6月,卞帥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以「調停」為名,率「卞子軍」五千人於六月十四日進京。進入京師後,張勳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 《紫禁城的黃昏》 大清皇帝和洪憲皇帝(中)
    摘選自《紫禁城的黃昏》一書
  • 辮帥張勳復闢失敗後逃入荷蘭使館,最終結局如何?
    當時的帝景制復闢僅僅維匡持了12天就儲在全國人民的戚反對聲中破產燕了,張勳作為韋罪魁禍首遭到強了國人的通緝束,無奈之下他司只得倉皇逃到範東交民巷的荷藍蘭使館避難。步那麼為什麼荊勢力盤踞在徐幸州的張勳敢直慕接北上搞復闢姜呢?又為何有蕭勇氣倒行逆施寧的張勳只遭到邵不到半月的反花對便又匆匆逃步竄了呢?
  • 張勳復闢鬧劇:康有為想當官,在下巴上塗生髮藥水,盼鬍子快快長
    張勳復闢的當天下午,手下興衝衝地前來匯報:如今街上到處都是留著辮子的人。張勳聽後樂不可支,拍著大腿笑道:「我就說百姓不會輕易忘了舊主,果然應驗!這就是民心所向啊!」
  • 張勳率區區4300人進京,為什麼就膽敢搞復闢?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闢。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闢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
  • 溥儀退位後,籤了《皇室優待條款》,為何還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
    當時,溥儀等人故意拖延出宮時間,北京警衛司令鹿鍾麟強硬表態:限3個小時內離開紫禁城,否則開炮。溥儀等人這次不心甘的離開了居住了18年的紫禁城,去「偽滿洲國」做了日本的傀儡皇帝,此後再沒回來。1、考慮到1917年張勳復闢的因素1917年6月,張勳率領5000名辮子軍進京復闢,當月30日深夜,張勳秘密進入紫禁城,於次日凌晨擁戴12歲的溥儀重新登上皇位。但是只當了十幾天的皇上。
  • 溥儀,紫禁城最後的主人
    然而,溥儀和不少其他遺老遺少,都對恢復清朝統治抱有幻想,只是一直苦於沒有復闢的辦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復闢的機會竟會自己找上門來。民國六年(1917年)陰曆九月廿七,溥儀接見了大名鼎鼎的「大清第一忠臣」張勳。據溥儀多年後回憶,他想像中的張勳必定是儀表堂堂、器宇軒昂的模樣,所以當時怎麼也沒法相信眼前這個黑紅臉、圓乎乎、短脖子的人就是「大清第一忠臣」。
  • 張勳的世界你不懂
    後以淮軍老將的身份投入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老袁喜歡他,並且袁世凱的哥們兒徐世昌還收他做了門生;庚子之亂後太后與光緒從西安迴鑾,直隸磁州至北京由張勳護駕,張勳事必躬親,跟在鑾車左右一路步行,導致痔瘡發作,屁股下的袍褂都讓屁血給滲透了……張勳就這樣成了1901感動大清人物,既感動了老太后的寵監李蓮英、小德張——後者跟張勳拜了把子,更感動了太后,到京後,諭令他宿衛端門……武昌起義時張勳已是江南提督
  • 張勳,一個被稱為「辮帥」的奉新人的多維人生.
    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張勳就出生在這裡。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 張勳曾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與康有為等擁溥儀復闢,後被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