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張勳發動的「丁巳復闢」醜劇僅僅折騰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草草收場。7月12日,他無比倉遑地逃到荷蘭使館避難。
其實,張勳的復闢行動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推動起來,而是曾經得到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諸多北洋軍閥的傾力支持。可是一旦事情搞黃了,陷入「普天同憤」的局勢中時,這些軍閥一看風頭不對,趕緊搖身一變,站到了撻伐張勳的行列中。張勳一下子陷入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狼狽境地。
那個與張勳稱兄道弟、積極支持復闢的馮國璋,7月3日就以副總統的身份,措辭激烈地通電討伐張勳「叛國」,還在萬人大會上公開表示要與民國共存亡,並趁此機會登上大總統的寶座。
段祺瑞與張勳共同策劃了解散國會、推翻總統的復闢計劃。這時段也自任討逆軍總司令,表示要為「再造民國」而討伐張勳,並自行恢復總理職務,成為這次復闢與反覆闢鬥爭的最大投機者和最大受益者。
對於馮、段等人首鼠兩端、翻臉不認人的行徑,張勳分忿忿不平,立即發表通電揭露「變更國體,事關重大,非勳所能獨立主持」。「去歲徐州會議馮、段、徐、梁諸公及各省督軍,無不有代表在場」。
當北京政府向其發出「通緝」令,並向荷蘭使館提出「引渡」要求,張勳毫不在意,因為他有個挽救自己的絕招——他頗具心機隨身攜帶一本「復闢實錄」,這份秘密文件包括四次徐州會議的記錄,以及各地軍閥支持復闢函件計82件。張勳以這本「復闢實錄」相威脅,揚言「我有大家籤字憑據宣布出來,讓全國人民看看,是不是我姓張的一個人要這樣做」。
段祺瑞、馮國璋等當權者,由於害怕張勳把他們參與復闢的醜事揭露出來,因此對張勳採取了「通」而不「緝」,「引」而不「渡」的態度。
原來積極支持復闢的軍閥王佔元、張懷芝、張作霖等紛紛電請北洋政府對張勳寬大處理。張勳的老友、袁世凱的重要幕僚陸中樞甚至致函為張勳開脫罪責。正是由於許多北洋軍閥、政客為掩蓋自己的罪行,紛紛為張勳說情。
1918年10月30日,徐世昌以總統名義對張勳及其同夥實行「特赦」,這徉張勳才大搖大擺地走出荷蘭使館,不久遷往天津定居。
1921年張作霖把持的北京政府,曾任命他為熱河林墾督辦,張勳以要過「隱居」生活為由,一直沒有赴任。
1921年9月完成了自傳《松壽老人自敘》一書,此書可能是由他口述請人代筆完成的,曾被譯成英文,收錄入年詹遜所著《紫禁城的曙光》一書中。
張勳復闢失敗後,一直定居天津,過著「不復與世相聞」的隱居生活。為了獵取一個好名聲,張勳曾為江西家鄉做了一些善事,主要包括:籌辦了江西最早、最大的近代工業企業九江華豐紗廠;興建會館,培養人才;築堤圍堰、修路造橋、開設娠濟房,救濟貧民災民,等等。
張勳所辦的這些公益事業的資金,完全是他從老百姓那裡搜刮來的,但他能拿出部分資金為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家鄉人民做一些善事,這給他的晚年帶來了一些好名聲。
張勳於1923年9月12日病死在天津,死後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溥儀親臨致祭,為表彰他一生對清王朝的盡忠,謐號「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