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闢失敗後成了過街老鼠,他使出什麼絕招挽救了自己?

2021-01-10 史說新域

1917年,張勳發動的「丁巳復闢」醜劇僅僅折騰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草草收場。7月12日,他無比倉遑地逃到荷蘭使館避難。

其實,張勳的復闢行動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推動起來,而是曾經得到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諸多北洋軍閥的傾力支持。可是一旦事情搞黃了,陷入「普天同憤」的局勢中時,這些軍閥一看風頭不對,趕緊搖身一變,站到了撻伐張勳的行列中。張勳一下子陷入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狼狽境地。

那個與張勳稱兄道弟、積極支持復闢的馮國璋,7月3日就以副總統的身份,措辭激烈地通電討伐張勳「叛國」,還在萬人大會上公開表示要與民國共存亡,並趁此機會登上大總統的寶座。

段祺瑞與張勳共同策劃了解散國會、推翻總統的復闢計劃。這時段也自任討逆軍總司令,表示要為「再造民國」而討伐張勳,並自行恢復總理職務,成為這次復闢與反覆闢鬥爭的最大投機者和最大受益者。

對於馮、段等人首鼠兩端、翻臉不認人的行徑,張勳分忿忿不平,立即發表通電揭露「變更國體,事關重大,非勳所能獨立主持」。「去歲徐州會議馮、段、徐、梁諸公及各省督軍,無不有代表在場」。

當北京政府向其發出「通緝」令,並向荷蘭使館提出「引渡」要求,張勳毫不在意,因為他有個挽救自己的絕招——他頗具心機隨身攜帶一本「復闢實錄」,這份秘密文件包括四次徐州會議的記錄,以及各地軍閥支持復闢函件計82件。張勳以這本「復闢實錄」相威脅,揚言「我有大家籤字憑據宣布出來,讓全國人民看看,是不是我姓張的一個人要這樣做」。

段祺瑞、馮國璋等當權者,由於害怕張勳把他們參與復闢的醜事揭露出來,因此對張勳採取了「通」而不「緝」,「引」而不「渡」的態度。

原來積極支持復闢的軍閥王佔元、張懷芝、張作霖等紛紛電請北洋政府對張勳寬大處理。張勳的老友、袁世凱的重要幕僚陸中樞甚至致函為張勳開脫罪責。正是由於許多北洋軍閥、政客為掩蓋自己的罪行,紛紛為張勳說情。

1918年10月30日,徐世昌以總統名義對張勳及其同夥實行「特赦」,這徉張勳才大搖大擺地走出荷蘭使館,不久遷往天津定居。

1921年張作霖把持的北京政府,曾任命他為熱河林墾督辦,張勳以要過「隱居」生活為由,一直沒有赴任。

1921年9月完成了自傳《松壽老人自敘》一書,此書可能是由他口述請人代筆完成的,曾被譯成英文,收錄入年詹遜所著《紫禁城的曙光》一書中。

張勳復闢失敗後,一直定居天津,過著「不復與世相聞」的隱居生活。為了獵取一個好名聲,張勳曾為江西家鄉做了一些善事,主要包括:籌辦了江西最早、最大的近代工業企業九江華豐紗廠;興建會館,培養人才;築堤圍堰、修路造橋、開設娠濟房,救濟貧民災民,等等。

張勳所辦的這些公益事業的資金,完全是他從老百姓那裡搜刮來的,但他能拿出部分資金為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家鄉人民做一些善事,這給他的晚年帶來了一些好名聲。

張勳於1923年9月12日病死在天津,死後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溥儀親臨致祭,為表彰他一生對清王朝的盡忠,謐號「忠武」。

相關焦點

  • 張勳復闢失敗被通緝,全國上下罵他是逆賊,孫中山的評語很公道
    他戎馬一生只為了能夠光復大清;他反時代而行誓不剪辮,被稱為"辮帥";他雖為馬上將軍,但是仍心繫百姓,關愛士兵,在民眾之間有良好的口碑。他雖然復闢失敗,但是卻被網開一面,最終在天津經商,並且仍有許多政客邀請他,但他一一回絕。他就是"辮子軍大帥"——張勳。
  • 《紫禁城的黃昏》張勳復闢(下)
    他在天津司令部擁有一支中國這一地區裝備最齊全、人數最多的軍隊。1917年7月3日即張勳發布電報的當天,位於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馬廠地區發生了一次戰爭。這場戰爭關乎帝制復闢的成敗。這位有「再造共和元勳」之稱的將軍在戰爭中首次使用了轟炸機,用於空襲。當轟炸機投擲炸彈時,張勳就知道這次復闢失敗了。戰爭的結尾,剛剛擔任直隸總督和議政大臣的張勳被迫逃到荷蘭使館尋求保護。
  • 張勳復闢是小丑的鬧劇?張勳得到一個怎麼的結果?
    張勳有兩個侄子,一名弼廷,一名敏齋,他們也是反對復闢的,曾相與勸諫張勳說:「吾叔負天下之重,萬不可冒天下之大不韙。現如今在你身邊奔走獻策的人,都是為自己謀劃,豈可入其彀中?」張勳聽後,拍案怒罵道:「你們小孩子,懂得什麼!」其實張勳自己到底懂得什麼,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段祺瑞後,東路討逆軍隨後進逼豐臺,與辮子軍發生激烈交火。
  • 老照片直擊張勳復闢:溥儀眼神空洞滿臉恐懼,圖8是張勳漂亮小妾
    【「辮帥」張勳】張勳復闢,又稱溥儀復闢,是一場歷時僅12天的復闢鬧劇。張勳對大清無比忠誠,溥儀退位後,他誓死不願剪掉辮子,時人稱他為「辮帥」。1917年6月14日,張勳率領5000名「辮子軍」,借「調停」為名,直接進入北京城,隨即宣布擁立溥儀復位。
  • 1917年7.1 張勳復闢
    張勳復闢是一場鬧劇,而且笑料百出。    復闢眾人的辮子都保留得完好無損,唯獨康有為的辮子不過六七寸。有人指斥他不像個復闢派,康夫子辯解:"我自從戊戌年後亡命海外,不得不剪髮易服。自從辛亥國變後,這才返回祖國,重新蓄髮,距今五年有餘,所以長不盈尺耳。"眾人問他,辛亥年後,別人都剪髮,為何你反而要蓄髮?康夫子得意地說:"我早料到必有今日也!"
  • 辮帥張勳復闢失敗後逃入荷蘭使館,最終結局如何?
    張勳其人在滿歷史上的名聲於並不算好,主逄要就是因為他刁曾在1917年搞過一出複利闢帝制的鬧劇褚,遭到國人痛莘恨。
  • 【北洋時代】5、張勳為什麼要搞復闢?
    黎元洪和段祺瑞鬧府院之爭,讓張勳成為了雙方都要爭取的對象。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邀請下,張勳帶兵進京,後來搞出了宣統復闢。沒幾天,段祺瑞翻臉打敗張勳,復闢結束。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裡面的深層密碼可不好解開。比如說張勳憑什麼脫穎而出?而他又為什麼會失敗?要搞清楚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首先我們得知道張勳為什麼會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成為了關鍵人物。
  • 張勳為什麼鬥膽敢復闢?皆因為被一幫人給忽悠了
    張勳以一個北洋系的外圍而虎踞江南,袁世凱在的時候,對他也禮讓三分,可見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民國成立了五六年,張勳和他的部隊留著辮子,我行我素。但他也不是完全沒有政治主見,他忠於清室,做夢也想復闢,這只能批評他頭腦不清楚,他的決心還是有的。當北京城內發生府院糾紛以及督軍團大鬧北京城的時候,他卻在徐州捻須微笑,他策劃清朝復闢的謠言煊騰一時,日本報紙也大字揭露,可是一般人都不重視。
  • 張勳為溥儀復闢論功行賞,康有為卻嫌官太小
    他發出通電,召集滿族元老來京「助贊復闢大業」。七月一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溥儀被抬走。起初,溥儀還一臉不解,直到陳寶琛喊道:「請皇上一定要答應張勳,這是為民請命,天人歸來。」溥儀很激動。看來,清朝的祖傳遺產又要恢復了。就這樣,溥儀得以復闢。面對滿族元老,他「論功行賞」,一連下了八道「聖旨」,都提拔了對復闢有貢獻的人。
  • 北洋強人:張勳復闢的戲劇性內幕(圖)
    節選自《北洋強人》,中國工人出版社  進京之後,張勳從徐州秘密接來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戊戌變法的主導者——康有為。當時有人提出此事過急,需要再商議決定,張勳並不接受他人的勸說,當即決定了復闢之事。   1917 年6月15 日,在溥儀的兩個老師陳寶琛、梁鼎芬的引領下,張勳入宮叩見遜帝溥儀。據溥儀回憶,他初次見到張勳的時候,「多少有些失望」, 只見張勳「穿著一身紗袍褂,黑紅臉,眉毛很重,胖乎乎的」,「他的辮子,的確有一根,是花白色的」。張勳這次入宮並沒有待多長時間,見溥儀也就五六分鐘,隨後便走了。
  • 張勳復闢上色老照片:圖2街頭掛著黃龍旗,圖8張勳府邸被炸成廢墟
    此時養心殿內,張勳身披朝服馬褂,頭戴紅頂花翎,三拜九叩的跪在12歲的溥儀面前。這就是由張勳主導的一次復闢鬧劇,史稱「張勳復闢」。照片中就是北京城外正在生火做飯的辮子兵。 這究竟是什麼空子呢?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故,北洋軍閥集團分崩離析。段祺瑞極不情願的將總統寶座讓給了黎元洪,自己做起了實權在握的國務院總理。照片中北京城內重新掛上龍頭旗。
  • 張勳復闢前,黃龍旗亂舞:前清遺老搖身一變都成了忠義之士
    除了對袁氏舊恨,也為自己逃過一劫而慶幸。袁氏死後不久,宮裡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聲音,有人說袁世凱的失敗,就在於動了鳩佔鵲巢之念。也有人說「帝制非不可為,百姓要的卻是舊主」,與其讓姓袁的做皇帝,還不如物歸舊主。這些聲音與小皇帝的師傅們所說的「本朝深仁厚澤,全國人心思舊」之言形成共鳴。
  • 張勳的世界你不懂
    跟小皇帝說,他要搞復闢,讓小皇帝重新上位。小皇帝說,我師傅說我得念書哩。張勳說,念什麼書?當上皇帝後,其它事都幹不完,還念什麼書。小皇帝說,真的假的呀,當皇帝就不用念書了?張勳說,自古以來皇帝都是搞體育的,騎馬射箭,沒聽說傻念書的,高份低能。小皇帝兩眼放光,那我願意復闢,你復吧,我聽你的。為了小皇帝不念書,張勳也得擼起袖子加油幹。7月1日,他就搞成了,是為「丁巳復闢」。
  • 張勳復闢鬧劇:康有為想當官,在下巴上塗生髮藥水,盼鬍子快快長
    眼看復闢大功告成,他喜不自勝,希望獲得首揆(首席內閣大學士)一職。張勳滿口答應,去向宣統請示,結果瑾太妃極力阻攔,說:「我就看不慣康有為那副樣子,本朝從未有過沒鬍子的宰相!」康有為得知消息後,極為懊喪,忙從藥店買來催生毛髮的藥水,每隔一個小時就往下巴上塗抹兩三次。他隨身帶著小鏡子,時不時就照一番下巴,仿佛一個盼望禾苗生長的農夫。
  • 軍閥張勳要復闢清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是為了自己還是大清?
    雖然民國了,可仍然有很多人企圖倒行逆施恢復帝制,像北洋的袁世凱就是,他不顧眾人反對,結果稱帝沒多久就取消了。 而除了袁世凱,還有一個人也一直企圖恢復帝制,他就是張勳。不過與袁世凱自己稱帝不同,張勳是希望恢復大清的統治。按說有袁世凱的前車之鑑,但是張勳並不在意。那麼軍閥張勳要復闢清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是為了自己還是大清?
  • 張勳,一個被稱為「辮帥」的奉新人的多維人生.
    我們熟知的歷史是張勳帶領辮子軍擁溥儀復闢的故事,從起事到失敗短短的十二天(1917.7.1~7.12),就是這十二天完成了張勳這個人物的歷史「定位。」             其實,對一個生活在風雲際會年代的風雲人物要精確定位是困難的,因為他既為時代裹挾又被內心驅使,甚至他自己也難以給自己定位。張勳就是這種人中的一個。
  • 張勳率區區4300人進京,為什麼就膽敢搞復闢?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闢帝制?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 軍閥張勳人生的最後幾年
    1917年夏天,張勳導演了一場短暫的復闢鬧劇,他也隨之成為一個近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人物。復闢失敗後,張勳躲入荷蘭使館。
  • 「辮帥」張勳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卻一生恪守儒家傳統忠孝節義
    這個人就是我們中學歷史學過的張勳,由於「張勳復闢」這個事兒太著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研究張勳復闢的原因以及他復闢的過程,失敗後張勳以及「辮子軍」的結局,卻經常忽略了張勳這個人。張勳這個人如果以儒家文化的標準定義的話,可以說道德水準極高,忠孝節義,熱愛家鄉,為人坦率直白、敢作敢當,雖然是草莽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恪守自己的忠孝禮義廉觀。孫中山先生對他的評價是: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 張勳:清朝漢官之極,敢拿17省督軍做賭注,願用火車換老婆
    一次是袁世凱洪憲稱帝,結果八十三天後又改回當總統;還有一次就是張勳復闢,他本人留著小辮,帶著一幫同樣留著辮子的軍隊鬧騰了十二天,最終以失敗告終。看起來這場十二天的復闢過程很簡單,但其背後的前因後果那是詭異複雜無比,它的背後是多方角力的一個集中體現,包括後來他用火車皮換老婆,背後同樣是場多方博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