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奉新縣城外約十幾公裡有個赤田鎮赤田村。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張勳就出生在這裡。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 張勳曾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與康有為等擁溥儀復闢,後被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
我們熟知的歷史是張勳帶領辮子軍擁溥儀復闢的故事,從起事到失敗短短的十二天(1917.7.1~7.12),就是這十二天完成了張勳這個人物的歷史「定位。」
其實,對一個生活在風雲際會年代的風雲人物要精確定位是困難的,因為他既為時代裹挾又被內心驅使,甚至他自己也難以給自己定位。張勳就是這種人中的一個。他的人生是多維的。
在現在的赤田村,還靜靜地伏著一片宅子:雖有高牆,但早被草木遮掩;雖有精舍,但早已斑駁陸離;雖有故事,但被門窗關閉。這就是「張勳莊園」。
張勳莊園,建築面積超過兩萬平方米,花費銀元數十萬元,從1896年開始到1918年才竣工。據說,張勳本人一次也沒來住過(1917年復闢失敗後,他一直寓居在天津(在天津的豪宅有樓房56間,平房54間,佔地近六千平米)。
百年張勳莊園,歷經歲月風雨,已破落不堪。近年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願它早日康復。
張勳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鄉宦許振祁家做牧童,後轉為書僮。白天在莊園放牛,晚間陪許家少爺讀書、寫字、習武。光緒五年(1879),許家修書一封,薦張勳進湖南湘軍潘鼎新部從軍。光緒十年(1884)張勳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戰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紮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後隨袁世凱到山東省鎮壓義和團,升總兵。隨即調北京,宿衛端門,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的扈從。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
據一些史料記載,張勳其人,頭腦簡單,魯莽急躁,但為人卻忠誠慷慨,憨厚重義,頗能知恩圖報,不像當時那些軍閥一樣的陰險狡詐。據赤田村老一輩的人回憶,張勳當年為家鄉父老做了不少好事,諸如修橋鋪路、恤寡憐貧,頗多義舉。據說民國時期北京的江西會館、南昌會館都是張勳建的,而奉新的會館居然一口氣建了五個。在京求學的贛籍窮學生,只要求到張大帥名下,沒有不資助的。這其中就包括舉世聞名的方志敏、江西省第一任省長邵式平、張國燾、許德珩等人。記得看到過幾個關於張勳的故事,其中一個講他回鄉時,在村頭便停馬下轎,步行進村,說再威風也不能在家鄉父老面前耍威風。
張勳好色,他娶有一妻十妾,生育過九子四女,但夭折了好幾個。張勳重視姻親關係,他的成年子女或嫁或娶的都是當時非富即貴的豪門,東北王張作霖就是他的親家之一。
張勳一生,運氣特別好,屢遇貴人:從少時的鄉宦許家,到後來提拔重用他的袁世凱,但最大的貴人是妻子曹琴。張勳雖然女人眾多,但始終對曹氏敬重、倚重有加。不管是在管理家務還是在外經商賺錢,曹氏都是一把好手,張勳死時,其家產達六、七千萬。正因為如此,張勳才可以在復闢失敗後寓居天津繼續享受奢華的生活,也可以仗義疏財廣結善緣,贏得一片叫好聲。
流傳的故事裡,張勳的「忠」是第一位的,但也有許多他仗義的故事。如有一位士兵受傷,情急之下,張勳把皇上御賜給他的鼻煙壺摔破,取出菸絲處理傷口;又如,因御賜的美酒不夠大家喝,他就把酒倒河裡,叫士兵洗「御酒澡」。張勳的家鄉觀念極重,甚至把老鄉的範圍擴大到整個江西,只要有困難找他,基本上是有求必應。
1923年9月12日,張勳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張勳逝世後,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或敵或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幾乎都對其孤忠大加讚美,後來他的家屬在門生故吏的幫助下,專門編輯了一本《奉新張忠武公哀輓錄》。據說張勳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無數贛籍百姓自發相送,數千人形成了數公裡的長龍,成為當年在江西地方上最為轟動的大事之一。(如有機會找這本書看看)。
無語。不勝唏噓。
回觀歷史,張勳生活的時代正是世界也是中國風雲激蕩的年代,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命運一樣,都處於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關於張勳復闢,首造共和的孫中山先生有過這樣一段話:「張勳強求復逆,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
張勳,輸給了時代。
張勳,贏在了他的真性情上。
2020.9.萍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