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老照片從上海1900年一張照片說起,以一年一張照片的形式娓娓道來上海一個世紀以來的滄桑與巨變。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也是世界上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上海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本期老照片從上海1900年一張照片說起,以一年一張照片的形式娓娓道來20世紀前50年的滄桑與巨變。
這裡有百姓的平常生活,有城市的雕梁畫棟,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這座城市曾經的有過與記憶。
1901年,醇親王載灃訪問德國,返途經過上海南京路時的情景。
1902年,上海,山東路上推獨輪車的小販和行人。
1903年,上海,南京路。
1904年上海,法租界董家渡水廠的水塔。可以看到水塔下面的廠房和廠區的工人。
1905年,上海,福州路。
1906年,上海的商業街。當時的上海已經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最繁華的城市,貿易發達。
1907年,上海南京路,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僱傭工人在此鋪設電車軌道。
這是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沿線為主要商業街,從靜安寺到上海總會,全長6.04千米,主要的站點設在上海總會。
1908年5月2日,上海,舢板和汽船。邁耶/攝。
1909年,上海寶山路與天目路交叉口,北火車站。
1910年,駛在上海法租界的有軌電車。
1911年,革命軍佔領上海後,江南製造局大門的情形。
1912年1月1日,上海北站,上海各界人士歡送孫中山前往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合影。
1913年,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萬國儲蓄會內景。
1914年,上海九江路外灘,赫德紀念像。
1915年,上海精武體育會自建之新會所。
1916年,上海總商會第三任會董合影。
1917年夏,宋耀如一家在上海拍攝的全家福,這是民國最有權勢的家族。
前排為宋子安,二排右起宋慶齡、宋子文、宋藹齡;後排右起宋美齡、倪桂珍、宋耀如、宋子良。
1918年,上海港口,清華留美學生在上海登船遠赴大洋彼岸。
1919年,上海祥生汽車出租公司。
1920年,上海,九江路。
1921年,上海,吃飯。
1922年,上海,女子肖像。
1923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救護車和警察趕到犯罪現場。
1924年11月17日,孫中山夫婦來到上海,在寓所接見各界代表。
1925年,上海,永安公司門口的騷亂與火災。
1926年,蔣介石到上海孔祥熙寓所做客,孔夫人宋靄齡全力贊成他們的婚姻。
宋美齡手執介紹蔣介石的倫敦新聞畫報偕同外甥孔令傑與蔣中正合影於庭院。宋美齡時年29歲。
1927年,上海,手持警棍的美國海軍。
1928年,上海外灘。
1929年,上海,中央造幣廠。
1930年1月4日,上海,魯迅全家福。這是周海嬰百日全家照。
1931年初夏,上海,洪災。
1932年9月,上海,賽馬場。
1933年2月17日,上海宋慶齡住宅院內,魯迅與蕭伯納、蔡元培合影。
1934年,上海外泊渡橋。
1935年,上海大世界。
1936年,上海市國民黨政府辦公樓。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日軍進攻上海。
1938年,上海,手推車。
1939年,在日軍控制下,正在修繕被毀房屋的上海市民。
1940年,上海大世界夜景。
1941年,上海,美海軍陸戰隊巡邏。
1942年,上海,日軍巡邏兵。
1943年,張愛玲與著名影星李香蘭(山口淑子)在上海寓所。
1944年,上海寧海路,八仙橋菜場。
1945年,上海,抗戰勝利後的大新百貨公司(今第一百貨大樓)大樓牆上的蔣介石肖像。艾倫·拉森/攝。
1946年,上海跑馬廳彩照。
1947年,上海,打電話。
1948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的反美遊行,女學生們情緒激動,警察前來阻攔。
1949年4月,上海,戰爭將臨,酒吧生意清淡,白俄和華女招待無聊地打發時間。
1950年,上海淮海中路與茂名路口,上海解放周年慶遊行,遊行彩車上健美運動員展示他們的身材。
1951年,上海大世界門口,83歲的黃金榮在掃地。
1952年,上海,買菜。
1953年,上海第一輛三輪掃地車在街頭試車。
1954年,上海,在商店休息室試聽收音機。
1955年,上海,出門之前。
1956年1月20日,上海市在中蘇友好大廈舉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申請公私合營大會,左一為榮毅仁。
1957年,上海,畫像館。
1958年,上海,電信局發報員。
1959年,上海,摩登媽媽。
1960年,上海搪瓷廠生產的日用搪瓷用品陳列。
照片是珍貴的回憶,因為那一瞬間就將美好定格在一個相框中,更給後來者留下念想。
這組老照片記載了改革開放前,阿拉上海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滿載著老上海人兒時的回憶,有些場景連小編也不曾見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記憶離我們漸行漸遠,跟著小編一起穿越回舊時的上海弄堂走一遭吧 。
「老底子」上海人的住房「老底子」上海人開門幾件事生爐子
男人生爐子一般都這樣
放在風頭裡讓依吹
一早起來先生煤球爐
一早有生爐子的
弄堂裡煙霧騰騰
倒馬桶拎痰盂
一般家裡人不多
二三個人、或新婚兩個人
都用痰盂比較多
倒起來方便
男人倒也不像拎馬桶那麼尷尬
牛奶攤
最早買牛奶要憑卡還不是天天有
隔天有,還要排隊
後來有了牛奶供應點,方便多了
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統一的
大餅油條攤
大餅油條是老上海小百姓
最實惠和廉價的早餐
鹹大餅3分,甜大餅4分
油條4分,淡漿3分
鹹漿4分,甜漿5分
油墩子
電話間
那時家裡沒電話,更沒手機
聯繫親朋好友都靠公用電話傳呼
你要聯繫的人不但要有電話號
還要有詳細的門牌號
那時公用電話費用:
專門傳呼3分,接聽免費
主撥話費每分鐘4分
煙紙店
弄堂口額煙紙店還記得伐?
那時的糖果店
老弄堂裡故事多弄堂裡一排洗衣機
天好家家洗東西
「老底子」弄堂裡
上面掛著五顏六色晾曬的衣褲床單
風吹過時譁譁作響
當時大家調侃稱其為「萬國旗」
擰床單
「老底子」沒汏衣裳機
要想快點幹,就要擰得幹
彈格路
那時老弄堂彈格路很多的
剃頭攤
這樣的理髮攤上海很多
很受老年人青睞
嘎嘎三胡順便剃個頭
發大水
「老底子」上海時常發大水
一落雨水漫金山
許多老弄堂的家庭裡沒有水龍頭
洗刷的水鬥一字排列在弄堂居室的一側
也形成了老弄堂特有風景
老弄堂的居民空餘時間
喜歡或坐或站在家門口
來訪者都會被大家留在了記憶之中
那時候流動人口寥寥
所以治安出奇的好
搬場
作漏
「老底子」弄堂裡的井
露天小便池
「老底子」這樣的小便池在上海是老多額
現在來看不可思議
電線木頭
老上海風景線弄堂裡吃飯
夏天乘風涼
上海個舊城區格老城廂嘸沒改造之前
大多數個上海人軋勒一道
一條十幾隻門牌號頭個弄堂裡
可以住進幾十甚至上百家人家
住個面積小、住個人頭多
碰上三伏天,大家熱煞
於是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個人家
一到吃夜飯前後
就儕情願到大弄堂裡、小馬路上乘乘風涼
晚飯後
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齊上陣
佔據好的位子
拿把扇子帶壺涼茶
開始吹牛嘎三胡
所謂好位子:
一是有穿堂風,二是有路燈
閘北區中興裡
汏浴
老虎灶
泡開水到老虎灶
一分錢一熱水瓶
二分錢一銅吊
爆米花
爆米花
爆一壺8分錢
加粒糖精片2分錢
一般爆的都是珍珠米(玉米)
年糕片、山芋幹、「赤屁豆(蠶豆)」
釘碗
補...壞碗呃,砂鍋(鋦釘或叫鋦瓷)
俗語叫釘碗
如今這手藝已後繼無人了
麥芽糖&棉花糖
麥芽糖又叫「勁糖「「搞搞糖」
閹雞
閹雞又叫「頓雞」
鉛皮匠
搪鍋底
火烙鐵焊補搪瓷臉盆漏洞等
當時的搪瓷顏料現在市場上已經絕跡
是一種裝在長條塑料小口袋裡的
顏色有多樣
磨剪刀
吆喝:削...刀磨剪刀
銅匠
修筆匠&秤匠
篾匠&桶匠
(上圖)吆喝:編掏蘿,魚簍……
修竹籃,竹塌……
(下圖)吆喝:箍...桶噢~
(上圖)吆喝:啊有壞呃棕綁修啊...藤綁修啊...
(下圖)彈舊棉花
吊罐
「吊罐」
以前酒、醬油、醋等散裝貨
都是從甏裡吊出來的
吊罐有大小計量——二兩、半斤、一斤
修鞋&傘攤
(上圖)吆喝:壞套鞋修...啊
(下圖左)吆喝:修...陽傘呃
(下圖右)修油布傘
棒冰四分一根,斷棒三分
吆喝:「赤豆...棒冰,奶油...雪糕」
文化生活圖書館裡
那時業餘學習的人很多
都為一張文憑而努力
閱報欄
9吋電視機
晚飯後
一家人圍著9吋黑白電視機看
賣電視機的商店,人頭攢動
最早女人做頭髮個個都這樣
這時的服裝式樣已經多起來了
票證時代那時物質匱乏
吃、穿商品都要憑票配結供應
那時有購糧證、煤球卡
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香菸票、雞蛋票
還有腳踏車縫紉機購買券等
一切都要憑票供應
那個年代憑票商品的價格:
秈米14.3元/100斤,硬米16.4元/100斤
(硬米每人每月定量8斤)
標準粉0.17元/斤,精白粉0.22元/斤
標準切面0.21元/斤,精白切面0.27元/斤
煤球2.40一擔,煤餅2.60一擔(100斤)
菜場
買點魚真不容易
那時精肉0.98元;
後腿0.90元;夾心0.78元;
小排0.56元;板油0.35元;
骨頭0.15元一斤
是要憑醫院骨科醫生證明購買的
與豬肝屬營養菜
肉票吃光,只能看看
排隊買盆菜
雞蛋塑料盆換糧票
那時在馬路邊弄堂口、新村裡都能看到
十六鋪、大達碼頭是集散地
當時黑市上海糧票可換到0.12元/斤
黑市全國糧票可換到0.35元/斤
蔥姜攤與販外煙是一個模式——籮筐反扣
兒童時代的課餘生話那時的小孩都是散養
上學放學都是自己走
哪怕是一年級
放學回來就是和小朋友們玩
放學了一起走吧!
散養的小孩就這樣皮
上海很多桌球世界冠軍
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滾鋼圈(腳踏車、黃魚車鋼圈)
竹、藤、鐵製(馬桶、腳桶換下來的舊箍為多)
「鬥雞」
跳橡皮筋
造房子
打陀螺---「抽賤骨頭」
刮「四角片」
拾麻將牌
人民廣場
那時的人民廣場成了培養足球運動員的搖籃
著棋(軍棋,還要另外一人做裁判)
康樂球
觀「鬥雞」,在那時是經常看到的事
小人書攤
那時只有兒童用品商店門口有專門供兒童玩的
小小班
那時學校規定了「小小班」
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學一起做作業
為了小孩能出人頭地
「老底子」馬路上街景那時上下班這樣的情況很多的
鐵路道口
自行車
當時最熱門交通工具是自行車
阿拉上海人出行靠它
當時上海自行車有永久和鳳凰兩種牌子
但它需要憑票供應
黑市自行車券:
花式150一張,平式100一張
(上圖)那時第一百貨公司門口
是可以騎自行車的
(下圖左)上下班靠它
(下圖右)一家三口在車上其樂融融
三輪車
有軌電車&公交車
在浙江路橋上行駛的5路有軌電車
駕駛員是站著開車的
那時的電車
那時公交車相當擠
有時車門都關不上
需要後面有人推
一般終點站都有退休工人維護次序
輪渡船
輪渡船
那時黃浦江上的唯一們交道工具
輪渡牌子
來回過江6分
浦西投籌,浦東不投
公交月票,汽車票,電車票……
烏具殼
三卡,「烏具殼」
那時常見的機動車
上海火車站
老北站
警察崗亭
那時的紅綠燈轉換都是手動人工操作的
那時的外灘
以上內容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