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供圖
從黃河大街出發,向北直行進入道義大街,行駛約12公裡後進入京瀋線,繼續直行進入尹石線,約9公裡下道右轉即進入孟家臺社區,車程1小時。有些名氣的魏家驢肉館就在這個村的村頭,許多慕名而來的食客到魏家驢肉館吃驢肉,但很少有人進到村子裡面走一走。
從老人到孩子 都會垃圾分類
進入孟家臺社區,第一感覺就是「與城市相比,這裡的乾淨整潔不遑多讓」。細看下去,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門口都貼著一個畫有五個指頭的垃圾分類宣傳貼,貼上寫著「農村生活垃圾『五指分類法』」,手掌上是「垃圾分類舉手之勞」幾個字,五個指頭分別寫著一種垃圾:可回收、有害、青稞小灰、建築垃圾與其他垃圾。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從最初的「門前三包、村莊清潔專項行動」到如今的「垃圾分類」,孟家臺社區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一套良性的公共環境保潔機制。在社區的東南角,有一個環保小站。小站裡有兩個廂式屋子,屋子裡垃圾按照門類,像圖書館的圖書一樣貼著標籤,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垃圾站。兩個小屋早晚比較熱鬧,社區保潔員一天兩次到村民家裡收集垃圾後,按可回收的諸如紙盒、酒瓶、青稞小灰,以及有害的農藥瓶、廢舊電池等垃圾進行分類。環保屋裡有合作的企業負責將垃圾回收,其餘的就直接倒進廂式垃圾桶中運走。
記者還了解到,為解決垃圾分類帶來的不習慣、不方便等難題,社區建立了福分激勵機制,比如每戶村民每月不亂丟棄青稞小灰獎勵30福分,收集農藥瓶等有毒垃圾每市斤獎勵2福分,福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或參與社區組織的旅遊。如今孟家臺從老人到孩子都懂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做法。
鄉村志·孟家臺社區
孟家臺社區是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下轄的社區,是一處村莊。孟家臺社區與石佛寺一社區、房身社區、小屯社區、魯家社區等相鄰,距沈城西北角的七星山約10分鐘車程。這是一個主要以種植綠色有機水稻為主的錫伯族村,人傑地靈,風景如畫,現有居民425戶,村屯佔地1800畝,先後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遼寧省環境優美村」「瀋陽市新農村示範村」等榮譽稱號。2019年被確定為瀋陽市「百村美麗、千村整潔」行動精品示範村。
他從鄉鎮企業家變身村書記
「我們書記都說了……」「這都是我們書記帶頭幹的……」「這是我們書記上任時許諾兌現的……」採訪中,很多村民都向記者提到他們的社區書記劉玉石,那種自豪、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雖然採訪中沒能見到大家口中的劉玉石,但關於他的事跡,記者倒是聽了很多。據了解,世外桃源般的孟家臺以前經濟十分落後。轉機出現在2004年,土生土長的孟家臺人、企業家劉玉石回村競選。在沒當村書記前,劉玉石的石料運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然而,自己的腰包鼓了,鄉親們的日子還沒啥大起色。瞅著「晴天滿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村路,劉玉石隨即跟自己較上了勁,「誰說咱村不能富、不能好?我就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劉玉石在競選當日鄭重承諾:「第一,取消村裡的一切招待費,決不報銷村幹部吃喝一分錢,實行村務公開;第二,全村共有106個孩子上學,一切學雜費全由我承擔;第三,自掏腰包15萬元修3.8公裡長的農田作業路;第四,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不論道近道遠、車多車少,我一律提供免費出車服務。」
家家房前屋後自種花草
很快,劉玉石就兌現了承諾:3.8公裡長的農田作業路和全村第一條600多米長的柏油路奇蹟般出現在全村人面前。有人認為劉玉石不會「傻」到放棄企業在村裡幹長久,可他真的把企業交給弟弟,一門兒心思地投入到為村民服務上來。
一晃16年過去了,在劉玉石的帶領下,孟家臺社區的招待費一直為零,早早安裝了路燈192盞、監控攝像頭23個,全村人還免費喝上了自來水、看上了有線電視;先後修築柏油路5600延長米、水泥路1500延長米,全村街道100%實現了硬覆蓋;修建了一個佔地15畝的觀賞湖,建設文體休閒廣場3處,擺放健身器材30多套,村圖書室藏書3000餘冊;街道兩側鋪草坪3100平方米,種植觀賞花卉1萬多株,綠化樹木2.2萬餘棵,設置公共垃圾箱52個,有專人常年負責養護工作……如今的孟家臺,家家房前屋後自種花草,自行管理,樹成行,花成片。
68歲的村民馮玉環正在研究種植新品,「現在我們村家家都比賽看誰家門外的花種得好。我在手機裡看了幾種,想先試種一下,相信這幾種別人肯定沒種過。」春天到了,孟家臺各家各戶在積極備耕的同時,紛紛在自家院外開始精心種花。
每條巷路的名字都有來歷
走在孟家臺村的道路上,你會發現,這裡的路巷都有名字。比如烽火路、東風路、興業路……村子裡的「活字典」、今年69歲的魏玉振告訴記者,這些巷路的名字都是他們幾個老人,根據村子的歷史故事命名的。
比如,社區廣場門前的路叫「烽火路」。魏玉振還記得他小時候社區門前荷花塘的位置原來有一個大土堆。「老人們講,清朝時期,這裡是一個烽火臺,由孟、魏、金三戶人家看守。後來錫伯族大西遷時,孟家人幾乎都走了,所以現在村子裡幾乎沒有姓孟的,但還叫孟家臺。」 魏玉振說。
孟家臺村最南邊的「東風路」,是1958年村裡第一所中學——東風中學所在地;「青年路」是1968年知識青年下鄉青年點的必經之路;長白路,是因為1955年村裡的第一個農村經濟合作社——長白社舊址……25條巷路,25個故事。此外,村中一潭養魚池經過修繕後,建起了木質圍欄,放養了數萬尾觀賞魚,村民們給它取了好聽的名字叫「望湖亭」。
百姓富裕,環境如畫,人心純璞歸真,孟家臺社區還吸引了城裡人到這裡定居。畫家夫妻許剛和信玉新多年在全國尋覓「世外桃源」,最後成了新孟家臺人。受相親相愛的孟家臺人影響,他們夫妻用了一個夏天的時間,親手為村裡設計繪製了600平方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彩繪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牆畫,給美麗的孟家臺村又增添了新的靈氣。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王彩麗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攝影記者 王勇拍攝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