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致富新路徑,新津「稻蝦第一村」的蝶變之路

2021-01-10 騰訊網

在新津,有這樣一片土地,這裡時光靜謐,人們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如今,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上演著一場鄉村振興的蝶變新生。

成都市新津縣文井鄉大明村,是文井鄉種植業的主要生產地,也是當地農副產品的集散地。

近年來,隨著全村經濟穩步提升,村民收入不斷提高。村子裡的樓房一幢接著一幢,鄉親們幹勁十足,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民變富,村變美,老百姓生活得有滋有味。」近兩年的變化,讓大明村黨總支書記敖華君感嘆不已。

開闢致富新路徑,嬗變「稻蝦第一村」

大明村的嬗變,源於稻蝦產業的引入,而產業的發展壯大,規模效應是關鍵,要想做成規模,就離不開土地流轉。大明村順利完成了土地流轉約2000畝。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除了樓房,甚至連田地的邊邊角角,能流轉的土地全部流轉了。

土地流轉後,大明村全域推廣稻蝦產業模式,當年產出「稻蝦」30萬斤,畝產值8000元以上,村子徹徹底底地變了個樣。

「稻蝦」養殖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讓閒置的土地變成了「聚寶盆」,實現了貧瘠土地變「沃土」、土疙瘩變「軟黃金」、有地農民變「有產居民」三個轉變,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渠道。

轉變村民思路,從「划不來」到「巴不得」

大明村是怎樣讓村民轉變思路,接受稻蝦養殖這一新鮮事物的呢?兩年前,新津組織部分村幹部到湖北稻蝦養殖基地參觀學習,這次學習,為大明村增收致富打開了希望之門。

大明村水質和土地良好,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養蝦是符合當地實際的致富之道。但群眾一沒資金,二沒技術,三沒銷路,只種糧油,不會養蝦,如果失敗怎麼辦?再說,沒有成熟的銷售渠道,養出的蝦賣不出去,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唯一的辦法就是流轉土地,引進資金雄厚、有實力的企業來發展稻蝦產業項目。

回村後,敖華君訪遍了每個農戶。但村民都覺得是「虧本生意」「划不來」,幾乎沒有一個村民願意流轉土地。

敖華君沒有放棄,組織召開動員會,向村組幹部、議事代表、黨員、生產隊長、村民耐心講解養蝦的好處:村裡有不少人外出打工,家裡的田地不是閒著就是照顧不周,每畝地一年才幾百塊錢收入。而流轉給養蝦企業,預測每畝每年至少收入1008元,如果選擇在養蝦企業務工,長工每月4000元收入,短工也有100元一天。群眾聽明白了錢的算法,搞清楚了把土地流轉給養蝦企業的好處,心裡便亮堂了,紛紛參與土地流轉。

黨建引領激活力,為群眾解除後顧之憂

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萬一企業走了,我們怎麼辦?傷了地,壞了根,到時再種田就難了。」村民對此又有了顧慮。對於這些顧慮,大明村的幹部們請來律師把關,和企業籤訂了正規合同,由企業先支付租金費用後再用地。同時,企業要把部分盈利的錢「存入」鄉政府,以便用於解決村民擔心的復墾、填塘等問題。先給錢,再用地,群眾心中有了底。何況鄉政府還收了土地復墾費,就算企業走了,也有資金復墾土地。

土地流轉得到了解決,可村民與企業之間,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糾紛。大明村黨總支密切聯繫群眾,引導群眾,聽民聲、體民情、解民憂,多方考慮,對糾紛進行了妥善處理,辦好了群眾關心關注的身邊事。

中倫農業政府事務副總監魏煜馳談起當初到大明村落戶時,深有感觸:「當時,我們看中的就是這裡的經營環境。尤其是近年來,村幹部兌現了承諾,村民們也積極支持,使我們能夠安心經營、放心經營、快樂經營。」

如今,隨著「稻蝦」養殖項目的推廣實施,村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有效提升,大明村黨總支也因此一躍成為新津的先進基層黨組織。

鄉村振興蝶變之路,開啟脫貧助農新方式

大明村的「稻蝦」種養之路,打通了助農增收之路。

大明村11組村民倪大爺夫妻二人,因家庭貧困,找到村上請求幫助。村幹部立即進行走訪,深入了解其家庭狀況、收集群眾意見,並通過聯繫鄉民政,幫助他們申請低保補助。2017年10月,新津引進的稻蝦項目落戶大明村,倪大爺夫妻成為受益人。他們將自己的承包田流轉後拿到租金,還到企業打零工掙錢。兒子、兒媳沒了後顧之憂,也到了縣城打工。孫子畢業後也有了工作。一家人通過租金以及辛勤工作的收入,徹底脫掉了低保戶這頂「帽子」。

作為典型的傳統農業鄉,新津縣文井鄉把握農業規模經營不斷發展、產業跨界融合不斷深化、新業態新動能不斷湧現的機遇,利用農博園的巨大品牌優勢,以都市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從布局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業品牌及物流體系建設等多方面共同推進,逐步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形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示範。

走進新津大明村,芙蓉花正開 道路乾淨平整,溪水清澈見底 波光粼粼,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鄉村振興,正在開啟美好徵程!

相關焦點

  • 翠微清波,稻蝦肥美,新津這裡的詩意田園,太安逸了!
    「花漾新津·蝦舞文井」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暨文井鄉豐收節活動 現場又熱鬧又好玩 趕緊跟著津津 一起去嗨吧 紅紅火火「雅」世界
  • 中國資管巨頭:安本資管探索致富新路徑方法多。
    安本資管多產業探索致富增收新路徑  索駝村——感受千年古村的脫貧「蝶變」。該村於2017年整村退出貧困村。近年來,索駝村通過發展文創旅遊、種養殖業、光伏發電等產業,探索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路徑。
  • 樂群村的蝶變
    一年農忙始自春,今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六枝特區梭戛鄉樂群村雲茸種植基地有序復工復產,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圖為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派駐樂群村「第一書記」與雲茸種植基地的員工對採摘的雲茸進行分類六枝特區梭戛鄉樂群村是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的黨建扶貧點,自2014年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掛鈎幫扶以來,樂群村悄悄發生著「蝶變」,一幅幅設施全、產業興、村民富、生活美的小康畫卷徐徐展開。
  • 花漾新津 | 帶你五一打卡九蓮樂學村
    花漾新津 | 帶你五一打卡九蓮樂學村 2020-04-29 0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東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橫崗街道對口幫扶臺東村以來,持續開展脫貧攻堅戰,扶貧工作成效顯著,村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村集體造血功能提升,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299人,2020年全部實現脫貧。臺東村走上了一條脫貧摘帽、生態宜居、產業興村的蝶變之路。
  • 【美麗鄉村歡迎您】圪臺村:紅色山村的美麗蝶變
    【美麗鄉村歡迎您】圪臺村:紅色山村的美麗蝶變 2019-07-09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島市派平度店子鎮東南隨村第一書記夏順軍:初心擔使命,推進鄉村...
    中國山東網12月22日訊 (記者 楊廣科 張仰運 楊曉平) 105萬元架起一座「放心橋」、硬化5條進出果園「致富路」、建起4座村集體增收恆溫庫、拓展多條果品銷售新渠道,為村莊爭取各項資金近300萬元......在駐村的近1000個日子裡,青島市派平度店子鎮東南隨村第一書記夏順軍,以初心擔使命,推進鄉村振興,讓東南隨村200多戶村民「隨
  • 「美麗盈浦」的「文明蝶變」之路
    「美麗盈浦」的「文明蝶變」之路 2020-12-28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三星助力鄉村致富經驗足 幹埝村踏上發展新徵程
    依託民宿旅遊產業,催開致富振興之花,蘇溪鄉幹埝村的脫貧致富之路,如今已經成為村莊發展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中國三星「分享經營」理念的又一次完美實踐。鄉村旅遊資源豐富,村民致富意願強烈,幹埝村的現狀與中國三星「分享村莊」項目的初衷一拍即合。幹埝村賀書記得知這個消息後滿懷希望地說:「幹埝村有救了!」
  • 因茶而美、因茶致富,「禪茶第一村」的茶葉種出一條致富路
    記者 費雲江 通訊員 張書遠 金鑫因茶致富走進徑山村,山上禪意,山下茶韻,空氣中透著茶葉的清香。周方林把記者迎進自家茶工廠,落座,看茶,講起徑山禪茶的故事。徑山寺雪景(資料圖)在徑山茶做大做強之路中,周方林正是受益者之一。1988年,他大膽承包徑山村裡的集體茶山,並通過租賃荒山,開墾茶地,種植「小金姨娘」推薦的精品茶樹。憑藉經驗技術,周方林出產的茶葉廣受好評。2000年,周方林成為全村第一位購買轎車的村民。
  • 李亮:湯圩蝶變引路人
    李亮:湯圩蝶變引路人  2020-11-30 15:14:48   來源:阜陽日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龍門鎮:東三十里舖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龍門鎮:東三十里舖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0-10-12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邊家灣村:昔日軟弱渙散村 如今「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邊家灣村:昔日軟弱渙散村 如今「蝶變」氣象新 2020-12-13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東至東流鎮:稻漁種養新模式 鄉村振興新路子
    近年來,村黨總支依託本村耕地多、水資源豐富,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引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走出一條村民致富、集體增收、企業做強的互惠互利鄉村振興之路。為了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形勢,改變舊有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在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後,村黨總支領導合作社制定具體章程,強力開展農業招商工作,先後引進安徽舜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徽巨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徽藝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麒麟大棚西瓜種植大戶等落戶。招引來的企業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崗位,也為紅葉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思路。
  • 木都柴達木村 華麗蝶變「振翅飛」
    「看看我們今天的新農村,以前根本不敢想像,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黨的政策好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黨的好幹部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正在給參加活動的村民分發紅棗的村支書王世奎高興地說,「3年的時間,我們村實現了村容村貌變靚、村民收入增加、基礎設施提升、集體經濟壯大的歷史性變化,這要感謝市住建局及駐村工作隊。」
  • 胡家旺村的美麗「蝶變」
    村「兩委」班子擰成一股繩,全力以赴帶領大伙兒脫貧致富。黨建有活力,脫貧有動力。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裡相繼建設石門山景區,發展桃園,打造城市菜園……村民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的胡家旺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學校、村衛生室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 從「水淹窮村」到「水美新村」 南部縣純陽山村的蝶變「密碼」
    純陽山村蝶變的秘訣何在?新一輪精準扶貧以來,該村運用市場法則,創新工作機制,變資源為資本,狠抓脫貧產業,完善基礎設施,走出一條變劣勢為優勢的成功之路。2016年退出貧困村序列,2017年實現戶戶脫貧。「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 三亞育才那受村致富帶頭人蘇江宏:養豬致富不忘帶鄉親
    本報記者 陳聰聰 攝 一排豬舍,一個產業,一個領路人,一條致富路。 盛夏七月,育才生態區那受村「沉浸」在日光的洗禮中,青山越發翠綠,農作物也越發繁茂。驅車行駛在平整的水泥村路,繞過一排排民房,穿過一片片芒果地,育才那受宏澤榮生豬養殖扶貧產業基地就展現在眼前。
  • 菜地裡「種出」好日子村民變「股東」同寫致富經
    捐資3000萬元建設裴寨新村,整合11個村創建裴寨社區,擴建商業街、建設服裝產業園……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裴春亮致富不忘鄉鄰,讓3000多名農民工實現穩定就業,帶動當地11800多人增收致富。通過建立微信技術服務群,開闢抖音技術講座,及時幫種植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保證栽植一戶、成功一戶。通過土地流轉,他發放給17戶貧困戶5.8萬元,安置12名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先後為魯山縣貧困村優惠提供苗木8萬多株,為特困戶免費提供苗木2000多株,免收資金20多萬元。
  • 湖南南縣第三屆國際塗鴉藝術節暨稻蝦文化旅遊節將於21日盛大啟幕
    自湖南·益陽(南縣)第三屆國際塗鴉藝術節暨稻蝦文化旅遊節之「全球南縣人為家鄉代言」啟動儀式上獲悉,第三屆「雙節」將於9月21日至22日在南縣舉行。近年來,南縣狠抓稻蝦產業發展,推出了「南縣稻蝦米」、「南縣小龍蝦」等區域公用品牌,並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同時以「稻蝦產業」為依託打造了南山生態稻蝦第一村,也提交了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的靚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