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裡「種出」好日子村民變「股東」同寫致富經

2020-12-27 中工網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這一年,全省各級勞模先進人物、五一勞動獎狀單位等先進集體,積極響應工會組織的倡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投身技術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就業扶貧、結對扶貧、智力扶貧和先進集體助力脫貧攻堅「6+1」行動,卯足幹勁、狠抓落實,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書寫了出彩絢麗的「勞模答卷」。

此次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命名的2020年河南省勞模助力脫貧攻堅「十大領軍人物」和「十面紅旗單位」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讓我們走近他們,感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脫貧攻堅一線閃耀的時代光芒。

鄉親不富誓不休

裴春亮,男,1970年3月生,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現任春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捐資3000萬元建設裴寨新村,整合11個村創建裴寨社區,擴建商業街、建設服裝產業園……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裴春亮致富不忘鄉鄰,讓3000多名農民工實現穩定就業,帶動當地11800多人增收致富。

積極參與「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他出資6000萬元信貸資金,幫助輝縣市、衛輝市6000戶困難群眾增收,幫帶4個貧困村整體脫貧;先後捐資2.1億多元,用於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慈善事業。

他還籌資5億多元在南太行山區開發建設河南寶泉旅遊度假區,實施旅遊和農業觀光項目扶貧;捐資8000萬元,實施「寶泉花園」扶貧搬遷工程;大力發展特色食品加工等多項產業,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帶動太行山區5萬多人脫貧致富。

讓甜柿成為「致富果」

周耀偉,男,1973年12月生,中共黨員,平頂山市勞動模範,現任魯山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建立全省首個甜柿新品種示範基地,通過選育優良品種、研究優質高效栽培配套技術,實現畝產8000斤以上。他用不到三年時間,在全省12個省轄市建立甜柿扶貧示範推廣基地68個,帶動全省發展甜柿1.2萬畝,年產值近億元,570戶貧困戶、1300人受益。

他先後舉辦甜柿栽培技術培訓班300多期,培訓種植戶超5萬人次。通過建立微信技術服務群,開闢抖音技術講座,及時幫種植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保證栽植一戶、成功一戶。

通過土地流轉,他發放給17戶貧困戶5.8萬元,安置12名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先後為魯山縣貧困村優惠提供苗木8萬多株,為特困戶免費提供苗木2000多株,免收資金20多萬元。

甜蜜草莓助脫貧

呂妙霞(右二),女,1968年7月生,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成立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十裡香草莓基地),流轉土地1320畝,輻射帶動32個基地,給周邊貧困群眾提供5000多個就業崗位,幫助176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呂妙霞是人們口中的「草莓西施」,從不停歇的「鐵娘子」。

為幫助大家創業致富,她支持有資金的群眾承包土地自己建棚、自己管理;對沒有資金的群眾,支持其租園區的大棚創收後再付款;對加入合作社的草莓種植群眾,實行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優先安置家庭困難群眾就業。

她先後籌資300萬元成立河南省示範性農民田間學校,從國內外引進示範新品種、新技術12項,累計培訓群眾6000餘人,免費發放技術資料2萬多套,培養出2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

用心扶貧 用愛脫貧

盧超(左),男,1962年10月生,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鄭州超業針紡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憑著堅強毅力,克服身體殘疾,盧超於2000年創辦鄭州超業針紡貿易有限公司,從事紡織品批發與零售貿易,使不足20人的小企業發展成為輻射鄭州周邊的大型商貿企業,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上繳稅額1億多元,安排就業人員36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300多人。

他先後向社會慈善及扶貧基地捐款捐物900多萬元,成立「盧超」助殘濟困慈善基金,用於幫扶生活貧困的弱勢群體和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研發製造假肢產品,帶動更多的殘疾人站立行走。

發揮勞動模範示範作用,他還通過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經濟上扶業等方式改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每逢中秋、春節等節日,他都會及時看望慰問幫扶對象,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頭雁回歸」山鄉換新顏

徐光(中),男,195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淇縣靈山街道大石巖村黨支部書記。

2016年,響應淇縣「頭雁回歸創業」計劃號召,時年63歲的徐光隻身回到家鄉大石巖村,決心要把荒山變成「寶山」,讓群眾走上致富路。

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釐思路、聚人心、強組織、謀發展,通過組建「七老團隊」凝聚全村發展正能量,通過打造「三個隊伍」構建脫貧攻堅中流砥柱。

在他帶領下,村裡開發旅遊線路4條,總長度達18.8公裡。如今,村內閒置校舍被改造成能接待200人的人民食堂,還配套了景區服務中心和停車場;新建的「紅館」成為黨性教育的觀摩點;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可容納200人集中學習……旅遊產業和培訓經濟的發展,帶動當地群眾的務工和農產品銷售,群眾收入顯著增加。幫助260戶872人實現脫貧。

小蘑菇撐起脫貧致富傘

趙玉甫(中),男,1975年2月生,濮陽市勞動模範,現任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黨支部書記。

發揮勞模示範作用,趙玉甫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種植,建立大棚609座,建成全國最大的「黑皮雞樅菌」生產基地。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成立天水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與貧困戶籤訂種植協議,引進大地密碼電子商務公司……在他帶領下,產品日銷達8000餘單。

結合貧困戶實際,他帶領村「兩委」和黨員幹部,探索創新四種帶貧模式:「出錢又出力」的「包棚創業」模式、「出錢不出力」的「菌包託管」模式、「出力不出錢」的「勞務承包」模式、「不出錢不出力」的「互助救濟」模式,帶動周邊村252戶貧困戶、808人實現穩定脫貧。

他還高標準建設趙家村鄉村旅遊基地,建設蘑菇文化園、廉政文化園等,吸引眾多遊人。

菜地裡「種出」好日子

樊秋紅(中),女,1969年7月生,全國勞動模範,現任靈寶市寶地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建立「扶貧產業基地+園區」模式,帶動全鎮70%以上的農民種植蔬菜。樊秋紅創建萬噸標準化高山生態蔬菜示範種植園區,按照「品種新優化、育苗工廠化、設施現代化、管理標準化、銷售訂單化」的理念,引導貧困戶增強主觀能動性,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為回鄉「新農人」提供一站式農業技術創客服務,針對種植大戶需求提供技術培訓,年培訓農戶1200人次,每年為農戶提供種苗3000萬株,提供產前種植技術規劃、產中技術管理植保、產後市場分類銷售分析等服務,帶動五省20多個縣市8000餘戶年增收3億元。

她還為農戶免費提供價值70餘萬元的種苗、農資等;用於幫助困難學子完成學業、捐資修路、抗疫捐款等資金達12萬元。

村民變「股東」同寫致富經

林峰,男,1968年8月生,全國勞動模範,現任沈丘縣北楊集鎮林寨村黨支部書記。

成立林家富種植專業合作社,林峰在全省率先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制,整合全村449戶1316畝土地,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每畝保底收入800元。在他帶領下,村裡調整種植業結構,種植高油花生1000畝,辣椒500畝,村集體累計收入200多萬元,全部用於公益事業和脫貧攻堅。

他先後捐資200萬元,修建道路實現村裡戶戶通,建成開放式新村室,形成合作社、文化大院、村「兩委」一村三院格局。建成1000萬元的現代農業項目、100萬元的冷庫,安置50多名群眾就業。

他還投資40萬元建成農村文化服務中心,成立林寨藝術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將留守在家致富無門路的群眾,安排在合作社務工,每天可收入40元。

「稻蝦共作」助民富

張建新(中),男,1973年4月生,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河南省農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大力推行「稻蝦共作」扶貧模式,張建新探索自養、託管幫扶、鼓勵租養、推廣綜合養殖、發展電商、技術和就業七大扶貧模式,入選全國產業扶貧案例。帶動全縣21272戶群眾養殖小龍蝦,其中貧困戶6671戶,畝均增收2500元以上。

為幫助貧困養殖戶解決小龍蝦養殖以及病害防治等技術難題,他建立以水產技術人員為核心的專業科技服務隊伍,推行標準化養殖。採取「龍頭企業+示範基地+水產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對養殖戶實行「四統一」的示範帶動。

他還牽頭成立小龍蝦產業協會,舉辦稻漁綜合種養各類培訓班108期,參訓人員1萬人次。捐款1000餘萬元,用於教育、公益和慈善事業。

苦幹實幹幸福來

周全喜(中),男,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濟源市勞動模範,現任濟源承留鎮花石村黨支部書記。

先行先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造脫貧致富鄉村振興「54333」模式,總結「黨建引領扶志扶智」的「靶向」治貧經驗……周全喜帶領群眾苦幹實幹,為貧困村進行精準脫貧策劃指導,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13戶1240人徹底脫貧。

他還組建花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成花石村南山滑雪場、水上樂園、梅花園等集體股份制企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歷史性跨越,花石村全體村民過上「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紅、打工有工資、集體經濟有紅利」的幸福生活。

為了幫助更多人,他還應邀為各地重點貧困村授課,為觀摩團隊做講解500餘場、12萬餘人次,培育帶動一大批農村幹部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頭人。

相關焦點

  • 念好菜地裡的「致富經」
    原標題:念好菜地裡的「致富經」   12月17日下午,家住馬村區演馬街道小盧莊村的脫貧戶宋海燕正在蔬菜大棚裡採收花菜。
  • 一片「酸」菜地,種出了「甜」日子
    眼下,正是和同村林福全家芥菜的生長季,整齊的田間地裡,一顆顆翠綠的芥菜,生機盎然。蔥綠的芥菜是林福全醃製酸菜的食材,每年都種植一大片(稱之「酸」菜地),等待豐收製作。今年的「酸」菜地長勢一如既往的喜人,這份喜悅,更來源於和同村脫貧致富的一場產業革命。
  • 雲南永德「草莓大王」帶領村民種出致富果
    初春的清晨,在雲南永德縣永康鎮熱水塘村落水壩自然村,當地村民蔣新偉騎著摩託車,拉著空籃子從縣城趕集回來,黝黑的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蔣新偉種植草莓經驗豐富,種出的草莓又大又甜又爽口,被當村民稱為「草莓大王」。說起草莓,他打開了話匣子,從備地、選苗、移栽、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採摘,他開始有條有理地一一道來。
  • 湖南隆回縣:水苔種出好日子
    原標題:湖南隆回縣:水苔種出好日子   「我就在家門口的新綠水苔種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2020-07-06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黨建引領實踐 天津韓村書寫新版「致富經」
    他還加入到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中,為村民傳授致富經驗,帶動大家共同『奔富』。」被稱為天津市武清區白古屯鎮韓村「一肩挑」的劉萬剛對記者說。韓村,後晉天福年間由韓姓成村,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過去的韓村,黨組織引領作用不強,村民收入不高,經濟不振,精神不振。黨的十九大以來,這一局面徹底改觀。
  • 包頭市東河區:「蒜」出致富路 「種」出好日子
    走進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的海岱村,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地裡的「海岱蒜」豐收了。村民們個個臉上掛滿了收穫的喜悅,忙著將綠油油的蒜薹拔出後用麻繩綑紮好,整理、包裝後上車,等待專人上門收購。
  • 視頻 I 濮陽縣子岸鎮黑木耳種出大「錢」景
    小片頭:《鄉村你我他》片名:王志雷:小小黑木耳種出大「錢」景【形象】主持人 宣晨晨(實習):今年36歲的王志雷,是我縣子岸鎮中子岸村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因為小時候家裡窮,所以他從小就立志長大後要幹點啥事,帶領村裡貧困農戶過上好日子。
  • 鄞州農民種出超級大冬瓜 個個都是巨無霸
    塘溪鎮東西岙村村民黃健康就種出了一隻「冬瓜王」。本周,他將帶著這隻冬瓜參加寧波「冬瓜王」大賽。昨天下午,記者在黃健康的菜地看到,菜地有6隻冬瓜,每隻都有一米多高。「這個最大,差不多有80公斤,一個人抱不動。」黃健康說,今年是他第一次種冬瓜,沒想到會長得這麼大,「種子是朋友那邊拿的,今年4月種下,平時也沒怎麼管理。」
  • 菜地裡響起的致富歌林志龍脫貧故事
    成家之後為了兼顧聽力失聰的妻子以及年邁的父親,他選擇了回家裡種植蔬菜,作為家裡唯一的壯勞力,生活與事業的重擔都壓在了他肩的上。適中鎮中溪村民林志龍說:「我家庭比較困難,當時父親身體不好,跟老婆結婚了以後小孩子又沒人帶,然後就考慮回家種一點菜,小孩子讀書各方面才有人照顧。家裡面現在是四口人,現在自己就是家裡的頂梁柱,一個家庭的收入都靠自己。」
  • 沅陵陳家灘鄉:「小小數據線」連接致富好日子
    線的一頭連接著辛勤勞作的工人,一頭連接著勤勞致富的好日子。據了解,去年以來,隨著「網箱上岸」「退捕禁捕」工作開展後,陳家灘鄉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發展「環保」「富民」新產業,馱子口村扶貧車間已成為產業轉型增收致富的新典範。該村原網箱養殖大戶鄧清河、鄧富國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頭轉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在多次考察調研後,走上了為企業代工「數據線」的致富之路。
  • 涉縣後池村:深山裡「開」出生態致富路
    他認識到,後池村也能變美變富,缺的只是思路和行動上的轉變。於是,在一次次村黨支部會議上,他把如何將後池村變美變富設置成了一項重要探討議題。「不能再等了,乾脆咱們自己動手修路,這樣,山上的核桃、花椒也好運下山,大傢伙兒都能過上好日子!」終於,探討有了結果,村「兩委」班子決定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出義工,修通上山路,搞活山上的千畝梯田。
  • ...圓夢小康——北京市政協委員田文為您講述蘑菇裡的「致富經」
    11蘑菇裡的「致富經」北京市政協委員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致富經」06:27來自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故事是——蘑菇裡的「致富經」。在北京市的西南方向有個地方——房山區蒲窪鄉,景觀獨特、美不勝收,號稱北京「小西藏」,是郊遊踏青的首選之地。可是在十五年前,蒲窪鄉以煤炭為主導產業,煤炭產業關閉,留下的是貧窮和被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前後十五年,這個地區舊貌換新顏,變化如此之大,還要從蘑菇說起。
  • 山東蒙陰繪製生態藍圖 探索青山綠水中的「致富經」
    【解說】沂蒙山區好地方,公社帶來好時光,愚公移山改自然,人換思想地換裝……上世紀六十年代,一首《沂蒙山區好地方》讓人們了解到了荒山變「米倉」的沂蒙山區。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革命老區人民始終不畏貧瘠的山地,不斷探索綠水青山中的「致富經」。
  • 蔬菜大王陳明利:帶領村民致富拔"窮根"
    帶頭致富:  讓村民在自已家地裡試種蔬菜,自費請專家為大家講課  曹家莊村自古有種植蔬菜的歷史,村民起早貪黑把大把時間留給了菜地,但產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來,全村人年均收入不過幾百元。陳明利利用自己學到的種菜知識幫助村民發展拱棚種菜,利用有機肥來改良土壤提高蔬菜產量。為了讓更多的村民相信科學施肥,陳明利讓村民在自己的地裡試種,並先給村民提供新品種作物種子和藥物,待收貨後再收貨款。2007年,陳明利成立了農業科技服務站,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並利用各種機會到外地學習種菜技術。
  • 普定縣人大代表陳興科:做大做強村級產業 帶領村民齊致富
    「我看到外面其他村發展得這麼好,我們村為什麼會這麼落後,我回來就是想以在外界的生意經驗,帶動村民發展,讓我們村的村民跟著我一起謀福利。」陳興科說。在帶領全村走向致富的道路上,陳興科一直在思考,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快速解決貧困問題,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老百姓持續穩定增收。
  • 「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新華社福州11月21日電 題:「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新華社記者趙雪彤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飲一杯茶而明生態美。這個80%人口以制茶、售茶為業的村莊,曾經過度開墾,大力治理後,種出了「生態茶」、「致富茶」,書寫了守好「綠水青山」的「茶鄉答卷」。「鐵觀音又有了記憶中的好味道。」
  • 【新春走基層】閒宅變「民宿」 江陰村民喜添致富新門路
    如何讓村民增加收入,是村幹部面對的「必修課」。江陰市璜土鎮璜土村巧借外來力量,將村民閒置民宅利用起來,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幫助村民開闢了一條致富新路。村民周建英有一處帶獨立小院的三間三層樓民宅,廚房裡仍保留著農村土灶臺。1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周建英家時,發現民宿改建工程正在火熱進行中,樓房首層的4個房間已被單獨收拾出來。
  • 和興鎮恆興村裡的那片「菜地」
    和興鎮恆興村近年來隨著脫貧工作的推進,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映入人們眼帘除了村委惹人注目的文化大舞臺之外,還有舞臺旁邊的那片菜地,那綠色盎然的各類蔬菜仿佛也在注視著恆興村的變化。朱春平利用工作閒暇之餘,把原來野草佔領的地塊清理乾淨,開發出來一塊菜地,他把這片菜地打理的井井有條。朱春平還不時叫上和村幹部在這片菜地上耕種勞作,間接提升恆興村形成了團結融洽的工作氛圍。朱春平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幹部首先就得具備致富帶頭人的那股「勁」,把所有心思都放到工作上。每當看到那片菜地,他心裡充滿了希望,始終堅信只要肯下功夫,沒有幹不好的事。
  • 思路一變,葵花成貧困戶致富「寶典」
    甘肅臨夏市南龍鎮羅家灣村村文書馮建國感慨道,葵花成了貧困戶致富「寶典」,村民也因此開辦了農家樂,過上了「向陽花開」的好日子。(7月27日 中新網) 葵花,學名向日葵。葵花很漂亮,葵花籽的用處很多,除了榨油外,更是老百姓閒暇之餘的重要休閒食品。長期以來,農村群眾種植葵花,主要就是收取葵花籽,或賣給煉油廠,或賣給食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