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這一年,全省各級勞模先進人物、五一勞動獎狀單位等先進集體,積極響應工會組織的倡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投身技術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就業扶貧、結對扶貧、智力扶貧和先進集體助力脫貧攻堅「6+1」行動,卯足幹勁、狠抓落實,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書寫了出彩絢麗的「勞模答卷」。
此次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命名的2020年河南省勞模助力脫貧攻堅「十大領軍人物」和「十面紅旗單位」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讓我們走近他們,感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脫貧攻堅一線閃耀的時代光芒。
鄉親不富誓不休
裴春亮,男,1970年3月生,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現任春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捐資3000萬元建設裴寨新村,整合11個村創建裴寨社區,擴建商業街、建設服裝產業園……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裴春亮致富不忘鄉鄰,讓3000多名農民工實現穩定就業,帶動當地11800多人增收致富。
積極參與「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他出資6000萬元信貸資金,幫助輝縣市、衛輝市6000戶困難群眾增收,幫帶4個貧困村整體脫貧;先後捐資2.1億多元,用於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慈善事業。
他還籌資5億多元在南太行山區開發建設河南寶泉旅遊度假區,實施旅遊和農業觀光項目扶貧;捐資8000萬元,實施「寶泉花園」扶貧搬遷工程;大力發展特色食品加工等多項產業,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帶動太行山區5萬多人脫貧致富。
讓甜柿成為「致富果」
周耀偉,男,1973年12月生,中共黨員,平頂山市勞動模範,現任魯山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建立全省首個甜柿新品種示範基地,通過選育優良品種、研究優質高效栽培配套技術,實現畝產8000斤以上。他用不到三年時間,在全省12個省轄市建立甜柿扶貧示範推廣基地68個,帶動全省發展甜柿1.2萬畝,年產值近億元,570戶貧困戶、1300人受益。
他先後舉辦甜柿栽培技術培訓班300多期,培訓種植戶超5萬人次。通過建立微信技術服務群,開闢抖音技術講座,及時幫種植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保證栽植一戶、成功一戶。
通過土地流轉,他發放給17戶貧困戶5.8萬元,安置12名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先後為魯山縣貧困村優惠提供苗木8萬多株,為特困戶免費提供苗木2000多株,免收資金20多萬元。
甜蜜草莓助脫貧
呂妙霞(右二),女,1968年7月生,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成立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十裡香草莓基地),流轉土地1320畝,輻射帶動32個基地,給周邊貧困群眾提供5000多個就業崗位,幫助176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呂妙霞是人們口中的「草莓西施」,從不停歇的「鐵娘子」。
為幫助大家創業致富,她支持有資金的群眾承包土地自己建棚、自己管理;對沒有資金的群眾,支持其租園區的大棚創收後再付款;對加入合作社的草莓種植群眾,實行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優先安置家庭困難群眾就業。
她先後籌資300萬元成立河南省示範性農民田間學校,從國內外引進示範新品種、新技術12項,累計培訓群眾6000餘人,免費發放技術資料2萬多套,培養出2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
用心扶貧 用愛脫貧
盧超(左),男,1962年10月生,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鄭州超業針紡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憑著堅強毅力,克服身體殘疾,盧超於2000年創辦鄭州超業針紡貿易有限公司,從事紡織品批發與零售貿易,使不足20人的小企業發展成為輻射鄭州周邊的大型商貿企業,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上繳稅額1億多元,安排就業人員36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300多人。
他先後向社會慈善及扶貧基地捐款捐物900多萬元,成立「盧超」助殘濟困慈善基金,用於幫扶生活貧困的弱勢群體和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研發製造假肢產品,帶動更多的殘疾人站立行走。
發揮勞動模範示範作用,他還通過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經濟上扶業等方式改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每逢中秋、春節等節日,他都會及時看望慰問幫扶對象,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頭雁回歸」山鄉換新顏
徐光(中),男,195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淇縣靈山街道大石巖村黨支部書記。
2016年,響應淇縣「頭雁回歸創業」計劃號召,時年63歲的徐光隻身回到家鄉大石巖村,決心要把荒山變成「寶山」,讓群眾走上致富路。
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釐思路、聚人心、強組織、謀發展,通過組建「七老團隊」凝聚全村發展正能量,通過打造「三個隊伍」構建脫貧攻堅中流砥柱。
在他帶領下,村裡開發旅遊線路4條,總長度達18.8公裡。如今,村內閒置校舍被改造成能接待200人的人民食堂,還配套了景區服務中心和停車場;新建的「紅館」成為黨性教育的觀摩點;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可容納200人集中學習……旅遊產業和培訓經濟的發展,帶動當地群眾的務工和農產品銷售,群眾收入顯著增加。幫助260戶872人實現脫貧。
小蘑菇撐起脫貧致富傘
趙玉甫(中),男,1975年2月生,濮陽市勞動模範,現任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黨支部書記。
發揮勞模示範作用,趙玉甫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種植,建立大棚609座,建成全國最大的「黑皮雞樅菌」生產基地。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成立天水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與貧困戶籤訂種植協議,引進大地密碼電子商務公司……在他帶領下,產品日銷達8000餘單。
結合貧困戶實際,他帶領村「兩委」和黨員幹部,探索創新四種帶貧模式:「出錢又出力」的「包棚創業」模式、「出錢不出力」的「菌包託管」模式、「出力不出錢」的「勞務承包」模式、「不出錢不出力」的「互助救濟」模式,帶動周邊村252戶貧困戶、808人實現穩定脫貧。
他還高標準建設趙家村鄉村旅遊基地,建設蘑菇文化園、廉政文化園等,吸引眾多遊人。
菜地裡「種出」好日子
樊秋紅(中),女,1969年7月生,全國勞動模範,現任靈寶市寶地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建立「扶貧產業基地+園區」模式,帶動全鎮70%以上的農民種植蔬菜。樊秋紅創建萬噸標準化高山生態蔬菜示範種植園區,按照「品種新優化、育苗工廠化、設施現代化、管理標準化、銷售訂單化」的理念,引導貧困戶增強主觀能動性,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為回鄉「新農人」提供一站式農業技術創客服務,針對種植大戶需求提供技術培訓,年培訓農戶1200人次,每年為農戶提供種苗3000萬株,提供產前種植技術規劃、產中技術管理植保、產後市場分類銷售分析等服務,帶動五省20多個縣市8000餘戶年增收3億元。
她還為農戶免費提供價值70餘萬元的種苗、農資等;用於幫助困難學子完成學業、捐資修路、抗疫捐款等資金達12萬元。
村民變「股東」同寫致富經
林峰,男,1968年8月生,全國勞動模範,現任沈丘縣北楊集鎮林寨村黨支部書記。
成立林家富種植專業合作社,林峰在全省率先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制,整合全村449戶1316畝土地,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每畝保底收入800元。在他帶領下,村裡調整種植業結構,種植高油花生1000畝,辣椒500畝,村集體累計收入200多萬元,全部用於公益事業和脫貧攻堅。
他先後捐資200萬元,修建道路實現村裡戶戶通,建成開放式新村室,形成合作社、文化大院、村「兩委」一村三院格局。建成1000萬元的現代農業項目、100萬元的冷庫,安置50多名群眾就業。
他還投資40萬元建成農村文化服務中心,成立林寨藝術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將留守在家致富無門路的群眾,安排在合作社務工,每天可收入40元。
「稻蝦共作」助民富
張建新(中),男,1973年4月生,河南省勞動模範,現任河南省農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大力推行「稻蝦共作」扶貧模式,張建新探索自養、託管幫扶、鼓勵租養、推廣綜合養殖、發展電商、技術和就業七大扶貧模式,入選全國產業扶貧案例。帶動全縣21272戶群眾養殖小龍蝦,其中貧困戶6671戶,畝均增收2500元以上。
為幫助貧困養殖戶解決小龍蝦養殖以及病害防治等技術難題,他建立以水產技術人員為核心的專業科技服務隊伍,推行標準化養殖。採取「龍頭企業+示範基地+水產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對養殖戶實行「四統一」的示範帶動。
他還牽頭成立小龍蝦產業協會,舉辦稻漁綜合種養各類培訓班108期,參訓人員1萬人次。捐款1000餘萬元,用於教育、公益和慈善事業。
苦幹實幹幸福來
周全喜(中),男,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濟源市勞動模範,現任濟源承留鎮花石村黨支部書記。
先行先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造脫貧致富鄉村振興「54333」模式,總結「黨建引領扶志扶智」的「靶向」治貧經驗……周全喜帶領群眾苦幹實幹,為貧困村進行精準脫貧策劃指導,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13戶1240人徹底脫貧。
他還組建花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成花石村南山滑雪場、水上樂園、梅花園等集體股份制企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歷史性跨越,花石村全體村民過上「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紅、打工有工資、集體經濟有紅利」的幸福生活。
為了幫助更多人,他還應邀為各地重點貧困村授課,為觀摩團隊做講解500餘場、12萬餘人次,培育帶動一大批農村幹部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