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件扎心的事。一個老爺爺,頭髮花白,不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嗚嗚在哭。
圖片來源:網絡
老伴推推他,低聲安慰。爺爺鼻子抽了兩下,接著趴在桌上,身體一抖一抖,泣不成聲。
原來,爺爺和老伴剛看完《八佰》。電影結束了,那段傷痛的回憶卻被勾了起來。
歷史的潮水從他們身上湧過去,又刺又冷。對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抗戰老兵來說,看八佰,是一件殘忍的事。
劇中有這樣一幕:樓下,濃煙瀰漫。敵人架著大炮,想要將八百壯士一網打盡。鄭愷飾演的陳樹生,轉頭,看著戰友,筆直地敬了一個禮。
圖片來源:網絡
然後他轉身,綁著炸藥包,一步不回頭地跳下了樓。地上坑坑窪窪,滿是屍體,著火的坦克還在噼啪亂響。十餘名戰士緊跟其後,一個接一個,捧著炸藥包集體赴死。有人瞪圓了眼睛,尖聲喊:「爹!娘!孩兒不孝啊!」有人留給世界最後一句話,是自己的名字。
「走了,俺叫劉北五。」
熒幕上,槍炮聲隆隆;
熒幕外,老兵溼了眼眶。
圖片來源:網絡
看到熟悉的場景,有人攥緊了布滿褶皺的手,有人看著看著,頭低下了,身子哭的直不起來。
昔日炮火連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八佰,真的離我們很遠嗎?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也許很快就會忘記電影的劇情,忘記導演管虎,忘記劇中演員。然而我想借這部影片,寫下那些背後的眼淚,和塵封在歲月裡,一生無法癒合的傷口。
2005年,上海四行倉庫。90歲高齡的八百壯士周福其,從湖北通城的深山,驅車千裡,趕到了這。老人家一進到屋內,看到老領導謝晉元團長的銅像就跪下了。
圖片來源:網絡
他鼻子哭得通紅,老淚縱橫,哆嗦著說:「團長啊,我來看你了……」,讓老人家放不下的團長,以及八佰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1937年10月26日,和日軍搏殺數月後,整整75萬人的精銳部隊,只剩四百餘孤軍,而非八佰人。他們被困在上海唯一沒有淪陷的四行倉庫,4天4夜沒合眼,與日軍做殊死搏鬥。牆被砸出窟窿,房屋被燒塌,士兵一個接一個倒下。
團長謝晉元望著遍地殘屍說:「死守陣地,四行倉庫,就是我們四百多人的墳墓!」
圖片來源:網絡
在戰地記者的照片裡,我們看到了這群老兵曾經的樣子。和強壯的西方士兵比,他們骨瘦如柴。少年累的直不起腰,茫然地看向鏡頭。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當刺刀抵在身前,半隻腳邁進地獄,他們流著淚高歌:「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鬥守戰場。」
這段回憶,壓在周福其心上。重返四行倉庫,再見一眼謝團長,是老人家60多年的夢。
心願完成,區區5個月後,周福其老人便走了。同一年,八佰最後一位倖存老兵楊養正,也沒有從痛苦中走出。老人打仗的時候,一隻眼被飛過的炮彈炸了,幾近失明。被攙扶著站到老領導墓前,瘦弱的老人駝著腰,但精神抖擻。
「報告團長,敬禮!」
圖片來源:網絡
可那一個莊重的儀式過後,這個平日裡沉默不語的老人,突然掙開家人拉著他的手,趔趄著撲向團長的墓碑,來回摸著謝團長的遺像,把頭磕在墓碑上,委屈地哭了。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八佰》只是電影。但這背後,有著真實的人生:敵人的子彈,死去的戰友,無人問津的痛苦,和放不下的回憶。遺憾的是,那些曾經頂天立地的熱血男兒,被拋進了歷史的角落。他們活在教科書之外,國民視野之外,國家記憶之外。
幾十年的時間,無人知曉楊養正是抗日英雄。2010年的時候,楊養正老人安靜地走了。老人去世後,靈堂內循環播放著他唱《中國不會亡》的畫面。這是老人最愛哼的一首歌。
一個老兵的經歷是故事,一百個老兵的經歷就是血淋淋的歷史。四行倉庫,只是抗戰歷史的一隅。
還有更多老兵,沉默地待在歷史的角落,他們的眼淚,是這個時代的轟鳴。
抗戰老兵忘了爹娘,忘了子女,唯獨沒有忘記刀術。老人上年紀了,頭髮滿是斑白。這樣一個瘦弱的老人,路都走不穩。而當血液裡的記憶被喚醒,他以傘當刀,怒目圓睜,頗有氣勢地吼著:「劈刀,殺!」
圖片來源:網絡
一聲殺,驚天動地。而一句殺背後,是結了疤的歷史,再也救不回的戰友。抗戰老兵王景芳,戴眼鏡,平常溫潤如玉,不常發脾氣,也不愛哭。而當回憶起抗戰經歷,老人煎熬地說,
「那人死的,都沒數了……」
圖片來源:網絡
他像是想起了什麼,像個孩子一樣,仰著臉,放聲大哭。
圖片來源:網絡
老人幾乎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我的親密戰友,轉眼都沒了啊!」一部紀錄片,主持人把電影裡的戰爭片段,拿給老兵看。
主持人問,你覺得真實嗎?老兵嗤之以鼻,太假了。
主持人正疑惑的時候,老兵說:「哪有這麼多完整屍體啊,好多都炸爛了,一抬頭,腸子掛在樹上。 你看過人肉醬嗎?有的屍體,被炸藥炸得爛成泥了啊!」
抗戰,究竟有多殘酷?1943年12月,阜平縣平陽鎮。抗日軍民從水井裡,撈出了一具女屍。
她雙目緊閉,嘴巴猙獰地張著,頭和脖子,只連著一層薄薄的皮。胳膊、大腿上的肉,被剮掉了。腹腔被剖空,乳房被割掉。胸前兩個大血坑,血幹了,肋骨慘烈地露在外面。慘死的女人,年僅22歲,是個抗戰女戰士。
臺兒莊戰役,當時手無寸鐵的中國人,被日寇用鐵絲穿起來,推進大水坑淹死。還有人,被狼狗生生咬死。
烈士祝伯君,當年32歲,死的時候,兩個手臂炸沒了,兩隻腳也炸沒了。我們的英雄們看到戰友被殺死,抱起手榴彈就往前衝。
有人炸毀了雙眼,有人斷了手指,有人雙腿截肢。我們能拼的,只有命。中了彈,熱毛巾撒上鹽,塞進爛肉裡消毒。敵人有槍、有炮,吃得飽,穿得暖。殺人,對他們來說和碾死動物一樣簡單。
而我們的兵,沒有糧食下鍋的時候,只能挖樹根,吃野草。缺子彈,缺糧,吃不飽,穿不暖。我們的戰士,甚至沒有一雙鞋。
這個小戰士,看起來9歲多。
圖片來源:網絡
赤腳踩在地上,腳上沾滿了土。身上掛著槍、子彈盒、水杯。根本沒有當下孩子的活潑,他的眉頭,緊緊地擰著。眉間,刻著時代的悲哀。這些血淋淋的歷史,記錄著日軍的殘暴。也記錄著那個年代,中國抗戰老兵的一腔孤勇。
可以說,能活下來的抗戰老兵,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這些老兵,終其一生都走不出戰爭畫下的陰牢。家人死了,戰友死了。他們在停滯了的記憶裡,挖下一抔黃土,將自己埋進土裡,苟延殘喘地活著。
抗戰老兵苦了半輩子,本該安享晚年。然而,對比為國殺敵的英勇,一些老兵的晚年,實在悽涼。
陳坤這些年,一直在做關懷抗戰老兵的事。
圖片來源:網絡
他默默無聞地幫了一個又一個老人,替老人治病,幫老人送終,
圖片來源:網絡
陳坤,你真傻。然而,通過他以及社會公益組織,良心媒體人王冕,我們看到了一些被時代拋棄的抗戰老兵。有人身無片瓦,衣食無著。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人獨居一生,家破人亡。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人蝸居牛棚,落魄不堪。
圖片來源:網絡
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抗戰老兵孫建勳,患了老年痴呆,目光有些游離。 一打雷,他就念叨著打鬼子,鄰居笑話他,瘋了,腦子壞了,早就不打仗了。老人很惱火,用拐杖敲地面。生氣地吼,「怎麼不在了?就在長沙,在殺鬼子!」
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停地念叨著,要打鬼子,要救戰友。老人不止一次做過傻事。
有天,兒媳婦在家裡燒飯,孫老不見了。家人匆忙去找,終於,他們在一處水塘裡看見了老爺子。
只見老人嘴都凍紫了,身子泡在水裡,嘴上振振有詞。「快!把我大刀拿過來!全體上刺刀,殺!」
「人在!陣地在!」原來,精神錯亂的老爺子,掉進了回憶的漩渦,接到了赴戰的命令。
圖片來源:網絡
老人曾是敢死隊隊長,在一次作戰中,只有他活了下來。幾十年後,老人患了痴呆,靠兒子微薄收入,養老送終。老人常說,他在等通知,要回去作戰。抗戰老兵齊修體,住在一座土坯房裡,泥塌了,磚頭露在外面。
圖片來源:網絡
門是木頭做的,家裡的碗,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這個曾在戰爭年代奮勇殺敵的老人,到了風燭殘年,以撿垃圾為生。他每天都會提上編織袋子,繞著村裡走一圈。老人拄著拐杖,弓腰駝背,眉開眼笑。
「夏天一天可以撿20多個飲料瓶,可以賺一塊錢。」
圖片來源:網絡
而老人一輩子攢了1.8萬元,有天被偷走了。錢沒了的時候,老人哭得很傷心。老伴病了,臥在炕上,等著吃藥。原本困窘的生活,雪上加霜。當就著蒜瓣兒,啃著窩窩頭的老人,講起這些如煙往事,老人卻沒有一絲對生活的抱怨。
圖片來源:網絡
看著他平淡的樣子,我的心像被打了一拳。抗戰老兵殷邵文,家裡有一臺破的二手電視機。
圖片來源:網絡
這臺電視,是老人了解世界的唯一通道。他和老伴相依為命,住在深遠的大山裡。
圖片來源:網絡
家裡的老屋子,一到雨天就漏雨。床後面的一堵牆,已經被雨水淋垮了。他們得用兩個塑料盆,放在蚊帳下接著。不然屋子總是淹,溼漉漉的,黴味撲鼻。講起抗戰的事,老兩口哭了。
圖片來源:網絡
隔著一扇門,老爺子坐在屋外,下巴緊閉。老太太忍不住拿紙巾,不停擦淚。時代壓在他們身上的擔子太重。在拿到抗戰老兵福利前,這兩位老人,每月有55元的農村養老金,加起來,只有110元生活費。但老兩口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社會。只是,老爺子經常會出神,一言不發地坐在那兒。
圖片來源:網絡
每天都有人悄無聲息地去世。每天也都有人在噩夢中驚醒。
1962年5月12號,在美國紐約州西點軍校,82歲高齡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動容地說:
「我的生命已近黃昏,暮色已經降臨。我昔日的風採和榮譽已經消失。我在夢幻中,依稀又聽到了大炮在轟鳴,又聽到了戰場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我的耳旁迴響著,反覆迴響著責任、榮譽、國家。」
縱使受盡委屈和煎熬,抗戰老兵們,從未放下身上的愛國情。靈魂牽絆的圓圈中心,是國。老兵蔣誠九十多了,腰上,縱橫著長長的一道疤。
圖片來源:網絡
老人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在那場仗中,腸子被炸了出來。敵軍在前,他不顧疼痛,塞了回去。扛起重機槍,殲敵400餘人,一人幹掉一營,甚至奇蹟般地擊落了一架敵軍戰機。
這樣一位傳奇英雄,卻深藏功名36年,以農民自居。老人拄著一根拐杖,總穿著一身寬大的綠色舊式軍裝。
圖片來源:網絡
老伴說,蔣誠就愛穿這身綠色軍裝,其他衣服幾乎不穿。幾套軍裝膝蓋、肩頭、領口都穿爛了,反反覆覆用了幾十年。她有時候開玩笑,我把你那些破軍裝甩了啊!老爺子皺起了眉。
「那衣服是用槍炮、用生命換來的。再爛,都是好的。莫說了。」
100歲的宋寶興,不怕震天的炮火,無懼絆住腳的人頭。但當記者問,再打仗,你還去嗎。老人顫巍巍地表示,老了,不中用了。
圖片來源:網絡
而當二更的記者說,老爺子,你們是英雄,對國家有貢獻。老人突然不好意思了。「讓我去,我還去。」
圖片來源:網絡
假如戰爭在今天爆發,中國,絕不會輸。因為我們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老兵。
圖片來源:網絡
這群被遺忘了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保護著中國。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有正當壯年、赤膽忠心的熱血軍人。
圖片來源:網絡
犯我中華,雖遠必誅。曾經,硝煙瀰漫中華大陸,遍地硝煙,血流成河。
我們屈辱過,卑微過。
老家隔壁村,有個老爺子,經歷過抗戰,被嚇瘋了。他目睹了一個70多歲的老婆婆,走在街上被日軍抓住,姦污了。日軍強行扒光她的衣服,用最羞辱的方式,踐踏著這個普通老太的尊嚴。而他的幾口兄弟,當兵,都死了。最後家裡,就剩他一個人。
有人卻講,中國人歷史包袱太重了。忘記過去吧。我們向前看,才有新生。
我們能忘記嗎,敢忘記嗎?
不知祖宗苦,哪知今日甜?這篇文章,我準備了5天,為什麼要寫?我要清晰地讓大家意識到抗戰老兵有多痛,經歷過戰爭的先人有多痛。但其實,最大的痛是社會。摁下傷疤,清晰地讓大家感知到痛。
是因為,對待老兵的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良心。抗戰老兵被遺忘,是社會的羞恥。在這個流行健忘的年代,關愛抗戰老兵,是一場急切的救贖。
圖片來源:網絡
8年抗戰,近400萬中國官兵犧牲。他們大部分人,沒有後代。但我們的後代,就是他們的後代。
《中國青年報》有段話說得很好:
「文明就是一代人為另一代人考慮,
只有掌握話語權的這一代人,
為曾經呵護他們,但如今失去話語權的上一代人考慮,
文明才能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8年抗戰,最後的倖存者,從近幾年的僅剩2萬人,一個接一個離去。
總有一天,這個數字會清零。望提高抗戰老兵待遇,讓他們安度晚年。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讓英雄寒心,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
同時,強烈希望加強國防教育,將老兵抗戰熱血歷史寫進教材。
我們的遺忘,就是背叛。
我們不是局外人,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因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們有關。
點個在看,關注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