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存在知識點的「誤差」,希特勒口中無比熱愛的德國,並非是現代意義上的德國,而是德意志國家,他以自己為德意志人為榮。
希特勒出生地是奧地利布勞瑙,父親是當地的海關職員,正因如此網上流傳段子說「一個奧地利人領導了德國」,然而我們往歷史上追溯,這個段子是站不住腳的。
奧地利和德國在歷史上都屬於一個「神聖羅馬帝國」,而由於該帝國是由德意志民族為主導,也被歷史書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大陸新興的強勢帝國,而一山難容二虎,神羅為了保住自己在大陸維持數百年的霸權,糾集英國,俄國,瑞典對其進行聯合絞殺。
然而遺憾的是,這次絞殺並沒有成功,拿破崙不但守住了自己固有版圖,還拿下神羅控制的義大利,登上了歐洲大陸老大的交椅。
而為了能夠防止神羅再次舉起,拿破崙強勢舉起了肢解的剪刀,1806年7月12日拉攏神羅版圖內的諸侯國,成立以法國為「宗主」,並受法國士兵保護的萊茵邦聯。
對於拿破崙這種赤裸裸「穿小鞋」的行為,神羅的皇帝弗朗茨二世怒不可言,傳出話要法國付出代價。然而在勝利者面前,失敗者的怒火往往就是笑話。
拿破崙為斷了弗朗茨二世重現所謂神聖羅馬帝國榮光的想法,下令法國大軍磨刀霍霍向神羅,迫使弗朗茨二世不得不在8月6日放棄了神羅的帝號,僅僅保留奧地利國王稱號,神羅至此畫上了句號。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法國稱霸歐洲失敗,奧地利趁機計劃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德意志邦聯,恢復曾經的神羅帝國。
然而遺憾的是,此時的原神羅帝國版圖內的內部政治力量格局,已不是奧地利一家獨大了。一個叫普魯士的王國在戰爭中,憑藉下屬士兵英勇善戰而崛起。
1866年,為了誰在德意志國家中佔據領導人的地位,普魯士和奧地利付諸了戰爭來解決,戰爭發起方是新興的普魯士,它分別在波希米亞地區、摩拉維亞地區、義大利地區三個地區發動猛攻。
在義大利方向奧地利的大軍是勝利的,他們擊潰了普魯士扶持的義大利軍隊,並把軍隊快速回撤到摩拉維亞地區增援。
但遺憾的是摩拉維亞地區、波希米亞地區的奧軍,在普魯士主力的猛攻之下節節敗退,當6月26日貝奈德克率領的奧軍主力,共6個軍28萬餘人在易北河上遊被普魯士擊潰之後。
整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爭霸戰爭就基本畫上了句話,僅剩下普魯士出現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但考慮到進一步進攻,會讓法國、英國等勢力介入,造成德意志內部利益被外人摘了桃子,普魯士並沒有進一步進攻。
而是接受了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求和,於8月23日籤訂《布拉格和約》,奧地利放棄對鄰近普魯士的原神羅版圖內的德意志國家的統治權,承認德國是除它自己之外,大多數德意志國家的「共主」。
這是奧地利和現代德國前身普魯士的第一次明確分家,而也正是因為2國本可為一國,一戰結束後為了限制德國崛起,國際條約還約定德奧永不合併。
作者推薦:假如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是蘇軍慘敗,後果將有多嚴重?
德國咬死不放這個小國,蘇聯用約3萬門火炮、240萬士兵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