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周報」新版 Mac Pro 與奶酪擦絲器,以及仍受爭議的巴黎聖母院修複方案

2021-02-24 BestDesign

一周以來需要關注的設計新聞。

本周話題

新版 Mac Pro 與奶酪擦絲器

「蘋果當初先是給了我們一個高科技垃圾桶,現在,又是一個奶酪擦絲器!我覺得 Mac Pro 的設計團隊缺乏想像力」。

蘋果 6 月4 日發布了他們新設計的第三代 Mac Pro ,框架、外殼、把手、以及殼兩側的密集散熱孔很快激起了社交網絡上的 meme:除了有說像奶酪擦的,被懷疑到的靈感來源還有淋浴噴頭、帶孔長凳等等。

圖/龔方毅

圖片來自 dezeen。

那個被順帶提起的「高科技垃圾桶」指的是上一代的 Mac Pro 主機,曲線型、小體積、沒有多餘邊角似乎都更符合蘋果的簡約風格。不過,評論者同樣不滿意:「當初覺得大膽又有前瞻性,但事後再看,它只專注美學,而非功能」。Mac Pro 的封閉設置,導致連線其他設備時更換和擴展硬體很不方便。

新的 Mac Pro 似乎想做跟它相反的事:外殼掀起,主機硬體全部裸露,拆解更換都更方便,還有輪子可以隨地移動。至於「擦絲器」設計,蘋果聲稱,是服務於更大的散熱需求,因為這主機有 8 個接口,裡面還有兩個風扇和一個吹風機。

作為「能完成最好工作的『怪物』」,功能可能確實強大,但人們可能打心眼兒裡還是不希望它看起來真像個「怪物」。

修復巴黎聖母院的方案,回到原點

最新的進展是,巴黎聖母院可能會按照火災發生前「最後的狀態」來修復。

法國的參議院目前已經通過法案敲定了按原樣重建的方案。如果國民議會通過決議,巴黎聖母院未來的模樣可能會以這種方式被決定。

贊成的聲音:「太對了,這麼神聖的歷史遺蹟可不能變成建築設計的試驗場地」。反諷者:「真好,讓我們回歸本真,然後集體住回山洞吧」;「真是走下坡路,政府出錢規範品味」。

任何關於重建這座古老建築物的提議似乎都會引起爭議。在火災發生後不久,各國建築事務所競相提出建議,有些聽起來可能不太靠譜:用玻璃和鋼材修復、或者建溫室和養蜂場……但大部分都想著要符合當代的口味,而不是恢復原樣。

巴黎的 NAB 事務所提出的「溫室屋頂方案」。圖片來自 Dezeen.

義大利的 Studio Fuksas 規劃的水晶玻璃屋頂。圖片截自建築師 Instagram 主頁。

Dezeen 上有個評論:「我相信到目前為止,每項提案都是古怪、試圖引起爭議的,他們都是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中間立場。」

法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反應迅速:總統馬克龍在火災第二天就承諾要在 2024 年巴黎奧運會之前完成重建,總理愛德華·菲利普 (Édouard Philippe) 也緊跟著宣布要舉辦設計競賽。這導致有 1000 多名專家寫公開信呼籲「緩慢修復」,並抱怨法國歷屆政府都有在修復文物上匆忙、不投入足夠資金的毛病。現在恢復原樣的方案大概能平息一些批評?

設計師說

「我通常會覺得,你所擁有的某種特定風格就是所有制約你的因素的總和。就像一件緊身衣,讓你局限於你曾經的樣子,並阻止你成為可能成為的人」。

丹麥建築師 Bjarke Ingles

當別人評論自己的建築設計沒有特定風格時,丹麥建築師 Bjarke Ingles 感覺「很驕傲」,他是丹麥建築事務所 B.I.G 的創始人。他的建築設計因為反傳統而出名,曾經設計過丹麥的 Zootopia 動物園,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動物原始的生活環境,並且允許人們騎車、坐透明的空中纜車等方式觀看動物;他在紐約設計的曼哈頓西 57 街住宅將丹麥的庭院式住宅與曼哈頓的高樓形式結合,住宅中 20%的房子是租給低收入群體的。

B.I.G 設計的 Zootopia。圖片來自 Archdaily。

龐然大物

荷蘭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在紐約曼哈頓的第一個住宅項目完工,它位於東 22街 121 號,被項目的負責人稱為是「街角的三維稜鏡」—— L 型樓上的窗戶拼接得形似稜鏡。這座住宅跨越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街區:安靜、綠化好的格雷莫西公園,以及商業化的、嘈雜的麥迪遜廣場,「稜鏡」的交錯感是為了映襯現實環境的動態交錯。

圖片來自 dezeen。

曾獲 2008 年普利茲克獎的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在歐亞間的島國賽普勒斯的賽普勒斯大學設計了一個學習中心,它的外表面覆蓋這藍色和綠色的織物,看起來像是一座人造山。這是試圖回應周圍的山丘景觀,把人造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圖片來自 dezeen。

建築大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50 年代在明尼蘇達州為中產階級居民設計的住宅 RW Lindholm House (又稱 Mäntylä,芬蘭語「松樹間的房子」)從原址搬離到了賓夕法尼亞的流水別墅住宅區,因為周圍原本僻靜的環境已經商業化、變得嘈雜。房子是賴特為商人 Ray Lindholm 和妻子設計的,是賴特在 30 年代為中產階級家庭設計的「Usonian Houses」中的其中一所。出於對房子的保護,原房主的孫子決定把房子捐贈給 Usonian Preservation 公司,這個公司在賓州有塊莊園。房子在 2016 年被拆除運往賓州,重建工作已經在今年完成。

圖片來自 dezeen。

美國建築師學會(AIA)評選出了今年的「小建築項目獎(Small Project Awards)」,表彰的是過去一年中美國優秀的小型、低預算建築。獲得一等獎的有三個項目:

·B.I.G 事務所的「A」型小屋住所,名為 Klein A45,它可複製、只需 4-6 個月建造,內部空間可調整,適合獨居。

·三座森林公園的橋梁,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三座橋都由模塊化的組件拼成,避免了場地的幹擾、和對樹木的移除。

·一家設計簡潔、品牌感鮮明、能讓家長看到孩子活動的兒童俱樂部。

日用常行

Nendo 設計了一款「攪拌杯(stir cup)」,專門用來喝乳酸菌飲料可爾必思(Calpico)。這種飲料往往要加水混合,杯子的設計就是確保混合比例適當、攪拌充分。人們可以先把杯子放倒,在不溢出的情況下最多只能裝 30 毫升飲料;再把杯子放直注水,在液體的輪廓從花瓣形狀變成圓形時,意味著水也加夠了。由於杯底玻璃的皺褶,只要輕晃杯子就能攪拌均勻。喝飲料似乎無形中有了儀式感。

攝影師  Akihiro Yoshida,圖片來自 nendo。

一家專做「科技包袋」的創業公司 Bee & Kin 發布了一款新皮包,上面有一些隱藏按鈕可以操作手機:例如用 Uber 打車,啟動播放列表,或者在正在與人交談時不用掏出手機就掛掉電話。公司的創始人 Tracey Hummel 認為這種智能按鈕的功能可能足以吸引喜歡奢侈品包的女性,這樣他們就不必花時間翻包找手機和各種雜物了。售價 500 美元左右。

Bee&Kin

一款名為 Loowatt 的無水衝洗馬桶正在倫敦的 V&A 博物館中展出,那裡正在舉辦一場關於未來食物的展覽「Food:Bigger than the Plate」。在收集廢物後,馬桶把它們密封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薄膜中,並密封以防止氣味和疾病傳播。在這之後,廢物會被收集到專門的消化池,以產生沼氣、肥料和電力。這個裝置可以安裝在常用馬桶的底座上,目前全世界有 800 人在試用它。它的正常使用對廢物處理的設備要求高,如果它的應用範圍主要是在落後國家的話,需要做的努力還有不少。

dezeen。

為了防止家具出現事故,宜家推出了內置安全功能的梳妝檯。它包裝安全的方法有:抽屜聯鎖,如果一個抽屜被打開,其他抽屜將被自動鎖上,這樣可以防止梳妝檯翻倒;如果沒有把柜子固定在牆上,不能打開抽屜;柜子只有兩個支腿,安裝的時候必須固定在牆上。他們想要避免的場景有:兒童想拉開多個抽屜爬上櫃頂;有人下壓一個抽屜,抽屜掉下後使其他開著的抽屜也掉下來。宜家在 2016 和 2017 年都分別因為給兒童造成安全事故召回家具。

倫敦的設計工作室 Doshi Levien 使用汽車用的鋁做了燈具系列「Earth to Sky」,包括七盞燈,每一盞都包括一個異型的鋁元件。

訃告

美國芝加哥的建築師斯坦利·泰格曼(Stanley Tigerman)於 6 月 3 日去世,享年 88 歲。

他生前曾是「芝加哥建築七人組」的核心成員,這是芝加哥的第一個後現代建築組織。芝加哥是一個深受密斯·凡德羅影響的「包浩斯」的現代主義風格城市,其中成員反對的就是這種重複和「壓迫」,想找新的建築形式。

「不是說密斯感到無聊了,是那些複製者覺得無聊了……如果你在 1970 年在一座城市下飛機,你不會知道自己在哪的」,「七人組」中的詹姆斯·L·納格爾( James L. Nagle)曾這麼說。

1978 年,作為其中一員的泰格曼把密斯設計的著名建築物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皇冠廳的照片扔進密西根胡,並稱其為「鐵達尼號」,以示反叛。

相比極簡、平滑、工業化的、到處是「玻璃方盒子」的「現代城市」,「七人組」主張引入拱頂等歷史上的建築形式,要創建「現代主義的替代品」。泰格曼的建築也是如此,同時有一些流行文化的元素——他 1972 年設計的公寓被他自稱為「Animal Crackers house」:形似動物形狀的曲奇餅乾。

「Animal Crackers house」  chicago mac

類似的還有反動物暴力收容所(Anti-Cruelty Society),他把動物收容所的入口設計得形似狗的鼻子、下巴和嘴。

反動物暴力收容所。tigerman-mccury.com

題圖/龔方毅

*所有超連結請戳「閱讀原文」,尋找黃色下劃線

接下來我們的內容將在 好奇怪 App 上更新,如果你還沒有下載,點擊 閱讀原文 頁面最上欄的 打開 按鈕,跳轉下載。

相關焦點

  • 巴黎聖母院火災一周年——古教堂大救援之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
    最後採取的方案是,在飛扶壁裡嵌入膠合木製成的木支架,這樣即使拱頂坍塌,木支架也能支撐住主體結構,保護教堂的主體不再受破壞。工作人員一共裁切組裝了225噸的木材,為了讓每個支架完美貼合飛扶壁的邊緣,工程師們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利用了最先進的木結構建造科技,耗時五個月才把28面形態各異的飛扶壁安裝固定完畢。
  • 中國建築師方案獲巴黎聖母院教堂設計大賽冠軍(圖)
    視頻:建築專家為重建巴黎聖母院提供新思路 來源:央視國際高清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巴黎消息:巴黎聖母院教堂設計大賽(The People's Notre-Dame Cathedral Design Competition)主辦方GoArchitect當地時間6日公布比賽結果,兩名中國設計師提出的方案「巴黎心跳」獲得冠軍。
  • 這些紀錄片,帶你了解巴黎聖母院修復工程
    因疫情停擺的巴黎聖母院修復工程,於法國時間4月27日重新啟動,距離這座知名古蹟起火一周年時間剛過十天。與此同時,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古教堂大救援: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引起中國網友注意,眼下豆瓣評分8.6,另一部央視紀錄頻道參與製作的紀錄片,也將目光投向重建中的聖母院,可以說為了修復這座古教堂,一場由全世界頂尖建築師、考古學家、工程師,以及數百名木匠、石匠等修復工人等共同參與的浩大工程,在過去一年時間裡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而當巴黎聖母院大火熄滅後,法國方面很快進入到修復階段,不少公司與個人都對此進行了捐款,育碧公司還提供了巴黎聖母院的設計模型——育碧出品的遊戲《刺客信條:大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裡頭出現過巴黎聖母院。本月,BBC就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推出了紀錄片《古教堂大救援: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大火:一年之後,這個世界級的災難,不應該被遺忘
    長按二維碼,跳轉至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巴黎」,立即獲取「1」災難發生 提起巴黎,就會想起巴黎聖母院。「2」各顯神通 「如何修復巴黎聖母院?」 修復的過程必將十分漫長,修建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一種信念。而巴黎聖母院本身,給了人信念。
  • 紀錄片《修復巴黎聖母院》今晚央視九套全球首播
    紀錄片《修復巴黎聖母院》今晚央視九套全球首播 @CCTV9紀錄 2020-04-15 16:07
  • 全世界在為巴黎聖母院哭泣
    他認為,火炬上的明火、焊工產生的火花以及其他腳手架上的易燃材料帶來的危險都是潛在的災難。而屋頂為木質結構,高度非常高,這給地面救火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巴黎聖母院的建造歷史這座有著800年歷史的哥德式建築始建於1163年,直到1250年才正式完工,有著近800年的歷史。
  • 一部BBC特別紀錄片,走近火災後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屋頂開始冒煙。不一會兒,那個著名的「塔尖」就被灼灼烈火吞沒了。塔尖倒塌,增加了附近空氣的流動,讓更多的富氧空氣被吸入。使得大火越燒越旺,徹底侵蝕了有「聖母院森林」之稱的橡木屋頂。接著,一陣東南風颳來,把火焰推向了正面的鐘樓。
  • 幣安捐獻6萬美元幫助巴黎聖母院重建與修復
    來源:時刻頭條幣安慈善將向Friends of Notre-Dame de Paris捐獻3.211比特幣(折合約6萬美元),為巴黎聖母院油畫修復盡一份力。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遭遇的一場毀滅性大火,《五月》系列油畫遭到損壞。火災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號召各方捐款以修復巴黎聖母院。幣安社區積極響應號召,一直以加密資產的形式募集資金。作為以區塊鏈技術推進社會公益的先鋒者,幣安慈善建立了加密資產捐款通道,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
  • 巴黎聖母院重建方案,杭州小夥蔡澤宇奪冠!他畢業於學軍中學,新方案讓「巴黎心跳」了
    大火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稱,打算在5年內恢復巴黎聖母院。  未來的巴黎聖母院應該是什麼樣子?全球設計師們爭論不休。為此,獨立出版公司GoArchitect舉辦了一場巴黎聖母院教堂設計競賽(The People's Notre-Dame Cathedral Design Competition)。
  • 班傑明·穆棟:巴黎聖母院的建造與保護歷程
    作為12 世紀的建築,巴黎聖母院的體量依然是很龐大的,窗洞不大,光線也很幽暗,中殿的拱頂每個單元都由傳統的六分肋拱和兩道梁構成。有趣的是, 半圓室走廊拱頂的奇妙設計給後世雕琢工們的自由發揮埋下了伏筆,而粗細相間的柱子,伴隨著六分肋拱被四分肋拱做法所替代,也變成了下個時代所欣賞的均一的柱子。
  • 巴黎聖母院浩劫過後,還留下了什麼?
    這場毀滅性的大火摧毀了巴黎聖母院頗具標誌性的哥德式尖頂,以及三分之二的屋頂。幾個世紀以來,巴黎聖母院作為重要的基督教聖地,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這場大火不僅破壞了一個深受人們喜愛的歷史地標,還危及該建築頗具藝術史價值的設計及內部收藏的大量基督教文物和藝術品。
  • 航拍修復施工中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空中俯瞰仍傷痕累累,觸目驚心
    時至今日,距離法國巴黎聖母院大火已經過了3個月,日前,聖母院的修復和重建工作終於開啟。這是當地時間2019年7月14日,攝影師航拍的正在進行施工的聖母院。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許,巴黎聖母院塔樓起火,一小時後火情迅速蔓延,直到次日上午大火才被撲滅,火災持續14小時。著火位置位於聖母院頂部塔樓,大火迅速將聖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屋頂和塔尖雖然被燒毀,但聖母院主體建築得以保存,聖母院中的主要文物「耶穌荊棘冠」和「聖路易祭服」等也沒有受損。
  • 巴黎聖母院曾被塞3噸炸藥,計劃毀掉整個巴黎,德軍上將不忍下手
    巴黎聖母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3月24日,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德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一直都是法國人的精神象徵。巴黎聖母院自落成之日起,期間歷經無數次戰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曾被嚴重破壞,之後建築大師維奧萊·勒杜克耗費20年時間修復完成,於1864年才重新對世人開放。在二戰時期,巴黎聖母院曾被放了3噸炸藥,後被德軍上將所救,避免了巴黎聖母院再次毀於戰火。
  • 我在巴黎修聖母院! 《古蹟修復模擬器》上架Steam
    近日一款名為《古蹟修復者(暫譯,Monuments Flipper)》的模擬器類型遊戲在Steam商城悄然上架,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將有機會體驗歷史文物、遺蹟的修復工作。
  • 巴黎聖母院被燒是活該?失去聖母院的不只巴黎!
    沒錯世界欠我們一個圓明園,但失去聖母院的只是巴黎嗎?在愛情電影中,聖母院作為巴黎永恆的地標,還成為了感情忠貞不渝的象徵。但不會有人真能想像,巴黎聖母院會有消失的一天。其實,近幾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在整修,中間的尖頂塔預算600萬歐,應該要修到2022年。
  • 周末 | 巴黎聖母院的前世今生
    作為權力和威望的中心,聖母院也曾發生過殘酷的場景(例如焚燒利夫裡的隱士),還成為反抗運動的目標。在1540年代,它的聖像受到了胡格諾派異見分子的攻擊。在整個19世紀,它受到過反教權主義者的攻擊,其整個結構曾受到巴黎公社縱火者的威脅。在早期的法國大革命中,巴黎聖母院遭到的破壞尤其嚴重,當時狂熱分子把雕像的頭砍下來,把大鐘熔化做成炮彈。
  • 巴黎聖母院雞尾酒——艾絲美拉達
    果然,今天起來滿屏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司馬網友:沒去過巴黎聖母院有什麼可惜的,我還想見見被法蘭西人燒掉之氣前的圓明園呢。 四川網友:四川涼山大火犧牲了那麼多救火英雄,也沒看到朋友圈哀悼,今天醒來朋友圈鋪天蓋地的巴黎聖母院失火,誰誰誰的鐘樓沒了,心生悲哀! Finn網友:每天都有聊不光的正反答辯新話題,都不用工作的嗎?
  • 巴黎聖母院首次曝光大火後內部真容!
    大衛·繆爾是自上個月火災後第一位進入大教堂的美國主播,喬治林將軍的任務是監督修復工作。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教堂內部一片狼藉。火災燒毀了巴黎聖母院近三分之二的屋頂,以及近400噸用於支撐建築、防止牆壁倒塌的鉛塊。在巴黎聖母院的修復中,這些蒸騰逸散在空氣中的鉛成了大問題。
  • 巴黎聖母院火災18個月後重開,「劫後重生」的它們不該被遺忘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受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嚴重火災。大火吞噬了聖母院的內部,並摧毀了其著名的尖頂。熊熊烈火與不斷冒出的黑煙讓人揪心,讓人心碎。巴黎聖母院的標誌之一,自1260年起便存在的玫瑰花窗被高溫融化,不復存在……隨著時間推移,巴黎聖母院的消息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熱搜退去,時隔一年,巴黎聖母院「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