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直是崇尚美食的地方,大餐廳,小吃店幾乎遍布大街小巷。口味更是南北融合,有北方口味的烤鴨、燻雞、涮羊肉、溜魚片、青椒炒牛肉、乾貝蘿蔔球……還有南方口味的樟茶鴨、鹽焗雞、蜜汁火腿、爆炒蝦仁、幹燒茄子、麻婆豆腐……。不僅僅復刻了菜式本身的風味,更是融入了當地的飲食習慣和文化。
到臺北旅遊,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臺北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其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即是販售生活用品、服飾、美食的夜市,其中最著名的有士林夜市、基隆廟口夜市、板橋南雅夜市等,而華西街夜市、饒河街夜市、樂華夜市也都是許多老饕指定前往的夜市,想體驗在地臺北夜生活,選幾個夜市逛遊就對了。
臺北士林夜市
臺北市最大的夜市,也是各地觀光客遊臺北必訪之地,以各種臺灣特色美食為主,位於劍潭捷運站出口正對面,來逛夜市的人大都以美食與購物為主,便宜又大腕,吸引大批的老餐客,地道的臺灣美食從夜市開始。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大東路、大南路、文林路
開放時間:平日15:00-24:00,假日11:30-24:00
下面我們來看看士林夜市究竟有哪些美食呢?
爆漿大雞排
士林夜市中雞排店家的數量很多,其中爆漿雞排最受人們的歡迎。把大塊雞排內夾上火腿和起司下去炸,搭配用麵粉、地瓜粉等裹好的面衣,吃起來比較不油膩,濃鬱的起司醬更能提出雞排香味,大塊又多汁的雞排讓人吃了回味無窮。油炸類的食物自然是少不了飲料,一杯冰鎮的可樂就是絕佳的搭配了。
士林大香腸
在士林夜市,有一種灌得又粗又大的烤香腸處處可見,好吃的秘訣在於使用新鮮豬肉,更在於香腸肥瘦比例均勻,一百斤瘦肉會加入三十斤肥肉,這樣香腸咬起來才會有肉汁,不會幹澀。至於為什麼做得這麼大,因為以前有老闆覺得大家都賣香腸,沒有什麼特色,如果能把香腸灌得大一點,也許能增加客源,結果很受歡迎,香腸也隨著名氣,越做越灌越大,成為夜市的名氣小吃。
蚵仔煎
是閩南、臺灣等地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裡攪拌入蚵仔、蛋、蔥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那種甜中帶鹹、鹹中帶辣,外皮蓬鬆酥脆,內餡鮮甜多汁的繽紛滋味,想想都叫人回味無窮。
十全排骨
藥膳排骨香氣撲鼻,深褐色的湯頭全是精髓,由12種藥材秘方熬煮而成,象是枸杞、當歸、紅棗、黃芪等喝起來溫厚舒爽但不會有過重的中藥味,排骨不柴不澀,每一塊都吸飽湯汁的精華,也可以沾取豆瓣醬一起食用,厲害的是不用怕夏天來喝太補噴鼻血,店家會配合時節更換藥材。
青蛙下蛋
因其煮熟之後,中心會呈現白白的一點,看起來像是青蛙卵因而得名。其實,青蛙下蛋就跟粉圓(珍珠)是一樣的,在士林夜市的「青蛙下蛋」攤位,通常直接加糖水或者再加一些奶精飲用,而其他地方也也將其加在刨冰裡當配料食用。
今天先介紹這麼多吧!老規矩大家看都已經看饞了,我們自己來做一道簡單的吧
家庭版蚵仔煎
準備食材先:
牡蠣 250克蒜苗葉 3根胡蘿蔔 85克紅薯粉 140克清水 240克雞蛋 2個糖 適量生抽 1大勺味精 適量胡椒粉 適量料酒 1大勺鹽 1小勺甜辣醬 適量一切就緒
蒜苗葉切小段,牡蠣洗淨,胡蘿蔔刨絲,紅薯粉稱量好
將紅薯粉和清水混合均勻,最好過篩一下紅薯粉以免有顆粒。將蒜葉、牡蠣、胡蘿蔔拌入紅薯粉汁中,加白胡椒粉、鹽、料酒、生抽、糖和味精拌勻。兩個雞蛋打散備用
平底鍋裡放油,待油溫升高
用湯勺舀入調好的牡蠣料,注意平攤食材,中火煎1-2分鐘左右
翻面繼續中火煎,翻破了別介意,這東西本來吃的時候就要切的哦再煎1-2分鐘
用勺子均勻舀入一半雞蛋液(因為以上材料可以煎兩個餅,這裡是第一個餅),晃動一下平底鍋使蛋液均勻散開。中火煎半分鐘,翻面再煎半分鐘
完成就是這麼簡單!配上甜辣醬享用
希望大家喜歡,關注我幫我點個讚!如果有好的美食也可以私下推薦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