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正在努力進化成狗,為了挺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2021-02-08 南京江北新區

文| 張超

來源| 敲黑板

從武漢大學校寵「珞珞」,到Instagram網紅「弗蕾雅」,狐狸已成為中外社交網絡最受歡迎的萌寵。

網紅狐狸「弗蕾雅」

在英國城市的大街小巷,狐狸如今就像流浪狗一樣常見,它們在花園裡睡覺,在馬路上遊蕩,在垃圾桶邊覓食……如今,每300名英國城市居民就有1隻狐狸。

英國城市裡的狐狸在覓食

這是一個驚人的事實,狐狸正在努力將自己進化成狗,以適應人類世界的生存。而這種反常而極端的主動進化,正是狐狸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回應,也是求生欲的最強烈表達。

至於那些進化速度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野生動物,要麼已經滅絕了,要么正在滅絕的路上。

前蘇聯專家花幾十年馴化狐狸

說起來,野生狐狸算是狗的近親,但它們並不親人,而且幾乎無法馴化。

比如銀狐(赤狐的一種變種),一百多年來因其毛皮價值而被人類廣泛飼養。

野外的銀狐

然而,哪怕祖祖輩輩都是人工養殖的銀狐,仍會保留著十足的野性,面對人類時,要麼上前撕咬,要麼蜷縮在角落。

這是野生動物最典型的特徵。

圈養的銀狐仍然有野性

按照達爾文的理論,野生動物具有非常敏感的「戰鬥或逃跑」反應,戰鬥反應使其具有攻擊性,逃跑反應使其行為幾乎不受控制。

而馴化的過程,就是通過選擇性繁殖,一代代減少野生動物對人類的恐懼和壓力,培養出更溫和更穩定更易於管理的氣質。

1959年,前蘇聯遺傳學家德米特裡·貝利亞耶夫開始了一項史無前例的長期實驗——馴化銀狐。

貝利亞耶夫挑選了一批不太抗拒人類的銀狐,包括30隻公狐和100隻母狐,當它們長到性成熟時,又被分為「最馴服」、「馴服」、「不夠馴服」三個等級。

德米特裡·貝利亞耶夫

「最馴服」的銀狐,可以獲得繁殖權,而這樣的銀狐在每一代中大約只有10%-20%。

按照這樣的原則,當銀狐繁殖到第四代時,耳朵變得像狗一樣柔軟下垂。

耳朵下垂,是典型的馴化特徵。在野外,除了大象,幾乎沒有任何哺乳動物會有鬆軟的耳朵,因為垂下的耳瓣會阻擋聲音傳入,不利於在野外保持警惕。

The Verge對於德米特裡·貝利亞耶夫等科學家馴養銀狐的報導

而銀狐出現這一特徵,意味著它們不再將人類視作威脅。

到了第六代銀狐,幼崽會像小狗一樣搖尾巴、嗚咽和舔人,變得更加親人。

貝利亞耶夫在1985年去世後,這項實驗由他的學生、遺傳學家柳德米拉·特魯特繼續下去。

馴化的銀狐

目前,這批銀狐已經繁殖了58代,所有狐狸都表現出狗的特徵,行為友善,可以理解人類的手勢或口令、叫聲也完全不同於野生狐狸……

這是全世界唯一一批被人類馴化的狐狸。

BBC說,這是世界上唯一被馴化的狐狸

英國狐狸通過進化壯大了種群

如果狐狸不願意,人類很難把它們馴化成狗。

然而,英國狐狸卻被迫作出了選擇——過去的100多年,它們在城市生活中主動進化,正把自己變得越來越像狗。

Inverse網站報導,英國的狐狸正變得像狗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通過比較倫敦城市和周圍鄉村的111個赤狐頭骨,發現城市狐狸的頭骨已明顯改變。

首先,城市狐狸性別二態性正在縮小,差距較鄉村狐狸縮小28%。

通俗地說,雄性狐狸和雌性狐狸長得越來越像,這是動物馴化中才會發生的事,就像寵物貓和寵物狗那樣。

英國城市居民區的狐狸

其次,為了提高城市生存技能,城市狐狸進化出了短而寬的吻部,以及較小的腦袋。

城市狐狸超過37%的食物來自人類食物殘渣。

短而寬的吻部,帶來更強的嗅覺和力量,有助於狐狸發現並挖掘垃圾桶和垃圾堆裡的食物殘渣。較小的腦袋,則可以方便狐狸把頭探到垃圾桶的最深處。

狐狸頭骨城鄉差異

這種變化,有利於城市環境生存,相反,不利於捕食快速移動的獵物,比如田鼠和野兔。

英國城市狐狸的這種進化,就是「馴化綜合症」,指野生動物為適應人類生活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

研究人員說,這種迅速而極端的變化,是由人類活動造成。

英國城市的狐狸

1995年,英國只有33000隻城市狐狸,到了2017年,卻超過了150000隻,相當於每300名英國城市居民就有1隻狐狸。

與此同時,從1995年至2015年,英國狐狸的整體目擊率卻下降了43%。

英國杜倫大學認為,這個看似矛盾的數據說明,野外狐狸在大量減少,而城裡人卻對狐狸見怪不怪了。

夜晚城市裡的狐狸

狐狸大規模遷徙進城,是因為無法繼續生存在野外。

英國農村的耕作方式不斷變化,導致野兔、田鼠數量劇減。農藥也讓蚯蚓越來越少。而兔子、田鼠和蚯蚓,都是野生狐狸最主要的食物。

鄉村地區的狐狸在覓食

此外,英國人還喜歡在野外狩獵狐狸。既然野外活不下去了,野生狐狸索性把家搬到了城市綠化帶和居民區花園,靠垃圾堆和垃圾桶裡的食物殘渣壯大了種群。

我們正在親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英國狐狸的主動進化,只是為了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活下來。

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生態學家們組成了聯合研究團隊,剛剛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人為造成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加速。

美國《新聞周刊》報導,研究表明人為造成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加速

每一次物種大滅絕,都會徹底改變地球生物歷史的走向。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85%的物種消失;

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這也是地球歷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物種大滅絕,地球96%的物種消失,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就此滅絕;

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中,三葉蟲全部滅絕

第四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1.8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80%的爬行動物滅絕;

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也是人類最熟悉的一次大滅絕,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徹底消失,因此也叫「恐龍大滅絕」。

暴龍骨架標本

每一次物種大滅絕,主要都是由於氣候變化和地質災難造成。第一次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都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由於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綜合推動;而第五次的恐龍大滅絕,有可能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崩潰導致的。

由人類活動引發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也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在20世紀的100年中,至少有543種陸生脊椎動物滅絕了。

1914年,北美旅鴿滅絕;

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裡北美旅鴿的標本

1922年,中國犀牛滅絕;

中國犀牛概念圖

1933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狼滅絕;

塔斯馬尼亞狼

1937年,印尼峇里虎滅絕;

1920年代被獵殺的峇里虎

1948年,亞洲獵豹滅絕;

亞洲獵豹概念圖

如果按照正常進化過程,這些物種至少需要1萬年才會滅絕。

換言之,20世紀物種滅絕速度是以往的100倍。

21世紀,物種滅絕的速度再次加快。

美墨聯合研究團隊從2015年開始,檢查了29400種陸生脊椎動物,發現其中515種(約佔1.7%)在全球範圍內個體少於1000個,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蘇門答臘犀牛現存只有約80頭

按照目前的滅絕速度,這些物種堅持不了20年。

研究團隊說,「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阻止物種大滅絕,到本世紀中葉,地球1/5的物種將有滅絕危險;到2100年,一半或更多物種將有滅絕危險。」

神秘疾病只是一連串影響的開始

地球生物圈環環相扣,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物圈良性發展的唯一保證。

在人類活動影響下,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影響,英國城市狐狸的異常進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英國城市街道上的狐狸

野生動物不想滅絕,就必須主動融入人類社會,但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比如,英國城市狐狸就會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疾病,比如鉤體病,狐狸可以通過尿液傳播給寵物和人類。

如果你看過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應該知道在過去的一萬年中,當人類從狩獵轉向農耕,在不斷馴化各種野生動物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新的疾病。

天花病毒

天花、麻疹、肺結核來源於馴化的牛;流感來源於馴化的豬和鴨;百日咳來源於豬和狗……

最近幾十年來,野生動物又將一些新的傳染病傳播給人類和家畜。

比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來源於單峰駱駝;非典冠狀病毒來源於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動物;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極有可能來源於野生蝙蝠、穿山甲等。

新型冠狀病毒圖示

我們正在迎來許多聞所未聞的神秘疾病,這還只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便已成為人類不可承受之重。

美墨聯合研究團隊表示,為了保護物種多樣性,減少人類因此受到的各種威脅,需要全球共同協作,包括禁止野生物種的捕食和貿易。

多災多難的2020年,是地球向人類發出的嚴重警告。是時候作出決定了,到底留給子孫後代一個可持續的世界,還是一個荒涼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生命大滅絕中?
    環境保護生物學家、動物學家、生態學家、古生物學家和環境科學家,眾多科學家越來越確信人類的活動正在對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正在進入地球上即將發生的第六次大滅絕的早期階段,也被稱為「全新世滅絕」或「人類世滅絕」。
  • 我們真的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嗎?
    主要從事植物分子進化和生物信息學研究。有人說全球環境正在惡化,2000年內會發生一次大滅絕。還有人說全球已進入大滅絕,又有人說現在平均每小時滅絕1個物種,更有人說,每小時小時就有3個物種滅絕,10000年內,生命將全部消亡。不同的數字在各種場合下公布,學術、新聞媒體廣泛引用,人云亦云,越說越玄。
  • 地球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會發生第六次嗎?可能是什麼方式?
    其實地球上根本不止五次生命大滅絕,從三十八億年前第一個生命誕生開始到寒武紀的滅絕性事件並未做記錄,而此後到白堊紀最後一次生命大滅絕就結束了嗎?其實從第四紀到上新世,陸陸續續還有很多次生命大滅絕,而且最近一次就發生在不久以前。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地球歷史上的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人類能否逃出生命演化的輪迴
    地球生命史上的末日,都記錄在地層和化石裡了,回望氣候、環境劇變的年代,先後發生了5次大滅絕事件,每一次都滅掉了全球至少一半的生物物種,同時又有一些幸運兒活了下來。 第一次:奧陶紀大滅絕 85%物種滅絕  巨型鸚鵡螺的末日
  • 地球經歷過5次大滅絕,人類還會赴後塵嗎?幸福來之不易,要珍惜
    新物種爆炸的另一面是物種滅絕,也一直是進化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但是這兩個過程並不總是同步的。當物種的快速死去迅速超過新物種的形成時,這種平衡就足以引發所謂的「滅絕」事件。我們理解的大滅絕指的是單一物種完全的消失,也就是絕種。什麼情況才能被稱為大滅絕?
  • 物種進化的「龜兔賽跑」—新聞—科學網
    此外,Knope表示,分類學上的多樣性是由於起源和滅絕速率的不同而產生的,而滅絕對生態分化和分類學上的多樣性耦合的貢獻卻較少受到關注。因此,生態分化和分類學多樣化之間關係的本質仍然是生物學中一個未解的中心問題,特別是在整個古生物學時間尺度以及地球動物史的物種滅絕事件中。 而現代海洋似乎給了科學家驗證假設的機會。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如果到來,科學家找到證據,人類可能是最大推手
    按照最新的數據計算發現,最近12萬年以來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已經達到極值,並且根據計算機模型,未來它們的滅絕速度還將快速的提升,科學家預計在2100年,還會有大約550種物種消失滅絕。地球生物發展史大約有38億年的歷史,目前已知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發生都會導致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消失滅絕。
  • 地球上有過幾次大滅絕?最後一張圖竟在預示新一場大「滅絕」!
    到了奧陶紀末期,一場巨變正在悄然到來,位於南部的岡瓦納大陸漸漸向南進入南極,陸地改變了海洋和大氣環流,這導致地球的溫度迅速下降,寒冷的冰川期到來了。降低的氣溫凍結了海水,海平面開始下降,這使得原來生機勃勃的淺海成為不毛的陸地,生物紛紛死亡。
  • 第六次大滅絕已經開始,100年內人類將和恐龍一樣全數滅亡?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推論地球在過去最近的6億年期間已經歷經了五次重大的滅絕事件,而有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在很短時間內將發生第6次大滅絕!  已經有不少論證提出,地球物種已經「正在」歷經史上第六次大滅絕,而這正是人類活動的傑作!專家根據化石紀錄、生物絕種的資料進行比較後發現,過去哺乳動物絕種的速率,是每1萬年有2種類消失,但現在的絕種速率卻是多出100倍。
  • 地球│五次大滅絕
    (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
  • 100萬物種面臨滅絕!地球體檢報告出爐,結果很驚人…
    物種滅絕的速度之快超出預期,而且正在消失的物種並非全都是瀕危動物,很多都是本應很常見或者城村裡很強的品種,比如燕子,比如獵豹。是人類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系統,以致地球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關於這一論斷的研究報告近年有很多份。
  • 科學家:自然的警告,物種大滅絕來了
    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物種多樣性很強的生命搖籃,目前人類已知的物種有170萬餘種,地上跑的有4200多種、天飛飛的有8700多種,水裡遊的有21000多種,無脊椎動物130萬多種,還有15萬總植物,而我們說探索到的物種,可能還只是九牛一毛,尤其是海洋裡,要知道海洋比陸地要大得多,在幾萬米下人類從來沒有到達過的深海裡可能還有很多物種是我們沒見過的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但是從那個時候至今的5億多年時間中,地球上經歷了至少5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了,約85%的物種滅亡,原因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不過具體原因一直有爭議,國際古生物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30多年。
  • 已經宣滅絕的物種,卻頻頻重現!
    一株植物枯萎,一隻動物消失,在整個地球歷史上,有一些物種甚至不曾被人類發現,就已經消失了。尤其是此時此刻,地球因人類活動正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科學家估計,每天都有數十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物種滅絕速度超過新物種進化速度。
  • 因為你們,導致100萬物種面臨滅絕危險!
    最新一份來自聯合國即將於5月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草稿顯示,由於人類活動,多達100萬種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100萬物種!這個數字遠遠不是100萬條生命那麼簡單,它是物種,甚至可能是數以億計的生命即將流逝!雖然說物種滅絕在歷史上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真正元兇」,最容易被忽視,卻能吞沒生命!
    物種大滅絕也就在科學家的長期探索中,關於地球文明發生發展,也有了許多源源不斷的新發現,其中就不得不提讓人們備受關注的物種大滅絕,地球看上去祥和安寧,實際上,曾經的生存環境已經幾番變化。就在人類幾百萬年前誕生的歷史之前,地球就已經有過五次規模龐大的物種大滅絕事情,甚至超過五次以上,可能科學家尚未發現,每一次物種大滅絕給地球上的生物無疑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 科學家警告,生物大滅絕可能來了
    確實該神秘的生物也就成為了「無頭案」,但是對於大多數的生物來說,它們都是屬於自然界的一環,在維持生態平衡的時候,也可能出現滅絕的可能性,而如今還有很多生物可能我們都沒有發現它們就已經滅絕了,就如這個可能是我們從未見過的物種,也可能是我們常見的物種,但是什麼已經無法辨別(或者識別)。
  • 萬一某天,人類真的滅絕了,下一個地表最強物種會是誰?
    萬一某天,人類真的滅絕了,下一個地表最強物種會是誰?,聽著是挺恐怖的,但對已經存在了50億年的地球來說,每隔約2600萬年,生物界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