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到底有啥區別?」「唱歌劇到底得會幾國語言?」「俗話說飽吹餓唱,想問問各位老師,真的是這樣嗎?」直播平臺上,網友們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很專業,有的則讓國家大劇院歌劇演員隊的幾位歌唱家忍俊不禁。他們頭戴假髮,身穿洋裝,都是舊時西洋人的打扮,從室內樂到交響曲再到合唱,昨晚,國家大劇院「聲如夏花」系列線上音樂會迎來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為了讓更多觀眾放下歌劇「高大上」、「聽不懂」的「成見」,國家大劇院特別為這次線上演出重新設計創排了全新的音樂會版《費加羅的婚禮》,3個多小時的原劇被精簡為1小時左右,保留了最經典的序曲和《再不要去做情郎》《你們可知道什麼是愛情》《當微風輕輕吹過》等14首唱段。
這一次,《費加羅的婚禮》還首次引入了國際上演率較高的11人小編制樂隊版本,據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介紹,小編制樂隊節省空間,便於操作,在某種程度上,也更接近莫扎特時代原汁原味的音樂風貌,因為那時大規模的交響樂團還未誕生。在呂嘉的指揮下,王鶴翔、張文沁、張揚等7位大劇院歌劇演員隊的歌唱家攜手大劇院管弦樂團的演奏家,共同呈現了這次特殊的「婚禮」。
「線上」給傳統的歌劇觀演模式帶來了新的變化,比如昨晚的演出開始前,歌唱家們不僅在線回答了網友的提問,還用小短劇幽默地介紹了劇中人物錯綜複雜的愛恨糾葛。有觀眾留言,這個貼心的部分,讓她「終於不用因為努力搞懂故事情節而錯過欣賞音樂了」。歌唱家縱情高歌時,出現在屏幕下方的字幕,也免去了觀眾在劇場裡「左顧右盼」找翻譯的煩惱;哪怕是劇場最前排的座席,離舞臺也有一段距離,線上演出則把每個角落、每個表情都帶到了觀眾眼前。本次《費加羅的婚禮》在大劇院小劇場演出,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舞臺細節,工作人員卸掉了觀眾席座椅,把小劇場變成了「攝影棚」,舞臺擺位打破常規的鏡框式舞臺,方形舞臺旋轉至角朝向觀眾席,增加景深和畫面層次。
截至昨天22時30分,本場《費加羅的婚禮》在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快手、北京日報客戶端等平臺的全網點擊量超過3000萬。今天19時30分,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和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北京市教委支持的「我和祖國一起成長」202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主題活動將繼續在線上與觀眾相見。
本報記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