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德國電影催人淚下,講述著感化院裡殘酷的青春

2021-02-19 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


近年來很少遇到口碑好、評論佳的德國電影。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受邀參展的《感化院》卻給電影節帶來了新的德國氣象。

這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糅合了社會的壓抑與青春的傷痛,講述德國最嚴苛的青少年矯正機構裡發生的故事。

將社會題材與個人心路結合的故事很多,對於德國電影來說尤其如此。制度、教條、自由、尊嚴,往來反覆。

虐心故事中藏著民族的反思。

這使得這些作品裡儘管有相似和重複,卻和好萊塢的類型、模式都不相同。

 

說起來,我們可以先回顧回顧60到80年代,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這是德國在世界電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期。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電影導演。1962年,來自慕尼黑的26個電影人,帶著一紙宣言來到國際短片電影節所在地奧伯豪森,提出了「奧伯豪森宣言」,他們對德國電影越來越趨同於美國好萊塢的形式和商業性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他們號稱「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我們準備在經濟上冒一些危險」,也許就是這一宣言的影響,德國電影的風格化就此烙印。

 


矛盾的是,90年代以來德國電影業每況愈下,德國觀眾對「德國產」電影興趣寡然。據統計,德國國產片的觀看人數只佔影院觀眾的10%,電影院的生存基本靠美國大片維持。

主要是德國本土電影過於強調電影的純藝術性,大部分德國電影色彩晦暗、過於注重心理描寫、偏愛表現人性的扭曲方面,給人強烈的壓抑感,與情節動人的其他國家影片相比缺乏觀賞性和娛樂性。

一位德國元老級電影人這樣評論:「德國電影往往以傳教士般的熱情,試圖以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姿態向觀眾灌輸理想、進行說教,影片中晦澀深奧的對白,書生氣十足的電影腳本,把德國電影推到享受和消遣的對立面。」

德國電影人在歐洲電影風格化和美國好萊塢模式的矛盾衝突裡不斷探索,不得不說,2015年馬克·布魯蒙德(Marc Brummund)導演編劇的電影《感化院》給了德國電影新的希望。

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作者電影」「藝術電影」的影子。但在編劇和情節設置上又有好萊塢的矛盾尖銳,構思縝密、情節完整、人物形象豐滿和現實內涵深刻。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拍攝地也回到了真實的事發地拍攝。講述一個14歲的青春叛逆期少年Wolfgang,跟隨再婚的母親與繼父生活在一起,日趨緊繃的關係再也無法維繫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最終被遣送至一所以天主教會學校為名,實則如同少年監獄的偏僻之地。

 


這裡陰暗,封閉,同時充斥著對於菸草的渴求與強權壓制,欺凌弱勢。而事實證明最極端的恐懼並非來自同齡少年中的小團體主義,而是這裡對於自由的絕對剝奪、與馴化服從般的勞動方式。在感化院裡他受盡虐待,侮辱。他經受同伴和舍監的暴打,朋友的背叛,他反抗,逃跑,即使受到更嚴酷的懲處,他依舊不妥協。他心中對母親的愛始終抱有希望。這種題材的故事讓人想起《瑪德蓮墮落少女》、《託勒斯的迷茫》

 


懵懂無知、倔強倨傲的少年Wolfgang,在一次次被毆打得遍體鱗傷後,沒有選擇屈服,他的等待,卻一次次落空。等待母親接他回家,但是媽媽一封信也沒有來過,他是被遺棄的。就是這個內心和肉體雙重折磨的感化院,以光明的名義,在陰暗角落裡醞釀著各種骯髒的勾當。片中充滿了各種影射,俄狄浦斯情結、東德社會主義、同性戀、種族主義以及壓迫與自由的二元命題,但最重要的還是突顯專制壓抑的社會對孩子的殘酷迫害。

 

長期的殘暴管理、嚴酷的勞作生活,終於讓感化院中的青少年爆發了殊死的抗爭。終於他的反抗喚醒了所有人,他們集體唱思念母親的歌,呼喊著自由,自由,自由,監舍從震驚到毆打然後是束手無措。讓人不禁想起《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逃離瘋人院》等電影。在又一次的殘暴毆打中,Wolfgang用鐵楸拍打了監舍的頭以後與最好的朋友Anton開始了逃亡之旅。本以為到家見到母親,就能重獲自由的他,再次被拋棄。母親最終在感化院門口艱難地拋棄了Wolfgang,無論他怎樣證明自己受到的虐待,無論他怎麼狂奔追趕,載著母親的車仍然頭也不回地駛離。等待他的是喪心病狂的舍監的報復:將他活埋。面對死亡,他終究沒有求救,哀莫大於心死。一雙穿著皮靴的大腳走到了墓穴邊上,蹲了下來,用雙手一點一點撥開Wolfgang臉上的泥土。Wolfgang不斷顫抖,依偎在院長不知兇惡還是善良的懷抱中。院長的畫外音:我在感化院呆了25年。

 


院長是一個令人難以琢磨的角色。Wolfgang初進感化院的時候,他和藹可親,善解人意,將寫著Wolfgang不良評語的紙片撕了下來做成紙花盆,永遠不讓人見到。但是感化院中所有的殘暴他從不制止,有時候他自己就是殘暴的化身。Anton在難以擺脫的良心譴責中上吊自殺,死亡代表了徹底的放棄,心灰意冷,失望,妥協。在眾人逃跑的時刻,他留下了,他知道他已經無家可歸了。直到繼父因意外亡故,Wolfgang才可以回家,他走進院子,看見了母親的身影,看到了花園裡的餐桌,以及母親為迎接他而烘烤的蛋糕,看到蹣跚走出房門的母親與繼父所生的弟弟,他默默地用餐巾紙包了一塊蛋糕離開了家。昔日的小夥伴看見了Wolfgang熱情地招呼,生活沒有改變他們,還是洋洋自得毫無閱歷。Wolfgang向其中的一位借了20元錢,他也不知自己拿這個錢派什麼用處。另一個少年戲謔地搶走了Wolfgang手中的蛋糕,被他狂揍一頓而莫名地捂著被打折的鼻梁。他一定是記得院長在他離開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出去以後好好使用在這裡學會的一切。導演在表現反思、「尋歸」等特殊主題時實現了創新。在運用影像、聲音、色彩等造型元素刻畫鮮明性格、營造生活真實氣氛從而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和疏離。影片大片廣闊的沼澤、陌生的樹林表現一種逃脫不掉的現實的恐懼,無邊無際,毫無方向。

 


表現出遠離人煙,社會,極端環境裡的人或事件,他們被隔離成一個獨立的天地。導演重視也善於尋找風景的意味,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凸顯了他對風景的獨到理解,在他的世界裡,這些油畫般奇異的風光,反映了人的無助,飽和的色調表現那不是單純的現實,而是超現實的空間,異己的存在。飛馳的火車上,Wolfgang在車窗邊呼吸著新鮮自由的空氣,他看到了昔日感化院的沼澤地,看到了依然在裡面苦苦掙扎的青少年,他們的命運將會被扭曲成什麼樣?

內容由CINIME提供


相關焦點

  • 《感化院》:講述德國最嚴格的青少年矯正機構下發生的故事
    近幾年很少遇到口碑較好,評論佳的德國電影,但是《感化院》的出現,卻讓眾人對德國電影帶了很大的改觀。《感化院》這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融合了社會的壓抑與青春的傷痛,講述德國最嚴格的青少年矯正機構下發生的故事。影片改編真實的故事,拍攝地點也回到了真實的事發地拍攝。主要講述了一個14歲的青春叛逆期少年沃爾夫岡。
  • 影片推薦:德國電影《感化院》
    德國電影多反思歷史、審視人性。有著美國大片的場面,多了一份感性。有著日本電影那種娓娓道來的耐性,多了一份大氣。有著法國電影浪漫的鏡頭和色彩,多了一份深度。和一些能讓我們感同身受,帶來情感衝擊的煽情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似乎過於冷靜,一個個出乎意料的鏡頭轉換經常會讓人猝不及防,在震驚之餘,留給你更多的不是體驗而是思考。少年沃夫岡和繼父不和,因為看成人雜誌被繼父趁機送進感化院。去感懷院的一路上是怡靜的田園風光,看著陽光照耀下在田野裡奔馳的白馬,仿佛能聞到自由的氣息。
  • 這部電影大概,是所有講述殘酷青春電影的鼻祖
    最開始知道《青春殘酷物語》這部電影,是在看電影史書的時候。不僅從其中講述的故事,從女主Mako父親、姐姐的態度,男女主的迷茫,對學生遊行的展現,都體現出了時代感。更體現時代感的,還在於導演運用的拍攝手法,在其中能感覺看到一些現實主義傾向。包括對日本擁擠的街頭、底層混亂的社會秩序和男女關係,毫不掩飾的展現仿佛把日本街道搬到了屏幕上。
  • 這部德國版《熔爐》,讓我更加震撼
    魚叔今晚要介紹的這部電影也是講述虐待少年的——算是德國版的《熔爐》。除了這些虐待兒童電影的標配外——電影《感化院》充斥著各種絕望。這讓魚叔感到,更加絕望。而比電影更驚人的永遠是現實。電影拍攝地就是原故事發生地——弗瑞斯特感化院。
  • 《感化院》:你和世界之間橫陳著一座獨木橋
    那是一個「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的時代。德國新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和法國新浪潮電影有著相似的初衷,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質,推崇個人風格的展現,專注形式的創新等等。儘管這樣的德國新電影充滿了未知和惶惑,甚至帶著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德國電影人絲毫沒有畏懼,真是因為如此,德國電影才出現了最輝煌的年代。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日本王家衛」,講述青春的殘酷物語
    其實早在2001年,日本導演巖井俊二也曾拍過一部講述校園霸凌的片子,這部電影跟《少年的你》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是柔弱的少女被迫害致死,同樣的備受霸凌者奮起反擊,將霸凌者置於死地,甚至同樣,霸凌者都是高顏值的學霸。
  • 電影《觀音山》演繹「殘酷青春」的信仰
    可以說《觀音山》是李玉的個人最佳作品,和她之前的三部電影(《今年夏天》《紅顏》《蘋果》)相比,由於攝影、剪輯、音樂等製作環節的全面提升和幫助,其成功地在導演個人表達和市場商業需求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
  • 【感化院】電影你的不同是抗爭?還是逃避?
    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如何在壓制性社會中進行反抗,挽回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想到了特呂弗的《四百擊》,也是男孩成長中的煩惱。德國的感化院等同於我大天朝的少管所。這是真是故事改編的,這個問題孩子收納中心真心太殘酷了。恐懼、壓抑、殘暴,想要吶喊都發不出聲,專制壓抑的社會對孩子的殘酷迫害讓他們失去了天真和快樂。麻木不仁的成人讓我不寒而慄...
  • 這7部電影,告訴你什麼叫殘酷的青春
    電影裡有講述青春裡造成最多困惑的——愛情。青春過早的交給了社會才明白,社會才叫殘酷。在《十七歲的單車》裡,高圓圓展現出了最清純青澀的相貌,這讓每個少男都過目難忘。電影裡說:兩個不相識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後呢,然後,當然是愛情。可現實裡的愛情卻並不那麼簡單,偶爾溫柔,時常殘酷。
  • 【德國電影】
    自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新德國電影類型化也越發豐富,尤其是政治題材和戰爭題材,佳作不斷。我們選取了德國電影史上相對傑出的作品,以饗大家。影片講述了30年代傳奇歌星原唱者拉莉·安德森的人生經歷。法斯賓德作為德國電影的一面旗幟,其作品有著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但不檢點的生活方式,讓他在37歲死於吸毒過量。
  • 電影推薦:5部豆瓣8分以上冷門電影佳作來陪你(附在線地址)
    這部動畫還獲得了東京動畫大獎故事片競賽單元的最佳電影。看海報左下角的狗狗就知道這不是嚴肅電影……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蒂穆爾·韋爾姆的同名諷刺暢銷小說,借古諷今又荒誕不經。第四部又是一部德國青少年題材劇情片——《感化院》,2015年6月德國上映。
  • 《我們的父輩》被埋葬的德國青年的青春
    我們的父輩,是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無論是在豆瓣、知乎都有著極高的口碑。電影講述了五個年輕的德國人,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各自的命運走向。在第一集中,五個年輕人聚集在小酒館中,他們中的三個人即將踏向不同的人生旅程中。此時的他們,心比天高,他們堅信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這部電影走私著青春的殘酷,而販賣的卻是人流的孤獨
    孤獨,人流孤獨,這大概詮釋了殘酷青春歲月裡觸手可及的畫面。有人說青春是燦爛的,我想絕大多數人的青春定是這樣,但往往有些人的青春所感受的是人世間的煎熬,直到他們破繭成蝶,也是真正體驗殘酷人間的開始。電影《我11》中導演用孩童的純真緬懷陳舊的年代,而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 【酸甜vs.殘酷】日本青春電影推薦
    以下為原文: 青春期本是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少男少女們懷著懵懂而憧憬的心情迎來了成長的煩惱與喜悅,敏感的心體會著每一次愛情的酸甜、現實的殘酷,亦或是叛逆的衝動、內心的矛盾。日本電影獨有的細膩情感和清新風格造就了一大批優秀而動人的青春題材作品。就讓我們伴隨電影一起來重溫中學時代,喚起年少時的那份真摯。1.
  • 青春有時挺殘酷 ——《馬粥街的殘酷史》影評
    青春有時挺殘酷——《馬粥街的殘酷史》影評      這是一部講述青春的電影,又名《1978
  • 青春電影:那些被放大的殘酷與甜蜜
    但如果能以單純的目光,把這部電影看成是一個男孩的青春故事,跟他一起在成長中找回自我,我們也許能尋得更多共鳴和感動。所以在很多殘酷青春主題的電影裡,「死亡」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一個嬌豔而旺盛的生命走向終結,這種戲劇衝突也許是很多影片創作者所著迷的,比如Peter Weir的《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 ,1989),在父親的意願和自己的夢想中找不到縫隙的年輕人,選擇了自殺:
  • 以青春之名,向祖國獻禮|舉團旗唱團歌,電影院裡上團課
    以青春之名,向祖國獻禮|舉團旗唱團歌,電影院裡上團課 2020-10-10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認最好看的5部「軍事片」:《戰狼Ⅱ》只能墊底,第一催人淚下
    公認最好看的5部「軍事片」:《戰狼Ⅱ》只能墊底,第一催人淚下5.《戰狼Ⅱ》:豆瓣評分7.2是吳京執導的動作軍事電影,由吳京、弗蘭克·格裡羅、吳剛、張翰、盧靖姍、淳于珊珊、丁海峰等主演。該片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脫下軍裝的冷鋒被捲入了一場非洲國家的叛亂,本來能夠安全撤離的他無法忘記軍人的職責,重回戰場展開救援的故事。
  • 德國經典電影合集
    德國除了優質的電影,也為世人貢獻了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柏林國際電影節。而柏林電影節無疑是中國電影的福地。自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新德國電影類型化也越發豐富,尤其是政治題材和戰爭題材,佳作不斷。我們選取了德國電影史上相對傑出的作品,以饗大家。
  • 《狗十三》這部電影內容過於真實,怎樣才算大人,道理催人淚下
    《狗十三》這部電影內容過於真實,怎樣才算大人,道理催人淚下看了電影《狗十三》點映,我認為一個電影,故事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演技。或許這就是我喜歡劇情片遠大於其他類型片子的主要原因,我設想過片子裡應該會有催人淚下的高潮部分,為了這個我還特意買了紙巾帶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