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癲已變得使人有可能廢除人和世界,甚至廢除那些威脅這個世界和使人扭曲的意象。它遠遠超出了夢幻,超出了獸性的夢魘,而成為最後一個指望,即一切事物的終結和開始。這不是因為它像德國抒情詩那些表達了一種希望,而是因為它包含著混亂和末日啟示的雙重含義。」
說起經典德國電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時期,是德國電影最引人注目的時候,克魯克、法賓斯德、赫爾措格、施隆多夫、文德斯等大師級導演的出現,將德國電影推向高潮。1962年,奧伯豪森宣言的出現,樹立了德國電影獨一無二的風格,並且對好萊塢電影進行了嚴肅的批評。那是一個「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的時代。
德國新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和法國新浪潮電影有著相似的初衷,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質,推崇個人風格的展現,專注形式的創新等等。儘管這樣的德國新電影充滿了未知和惶惑,甚至帶著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德國電影人絲毫沒有畏懼,真是因為如此,德國電影才出現了最輝煌的年代。
回歸到近幾年,在各大電影節上,似乎很難遇見口碑好,品質佳的德國電影,而2015年的那部《感化院》卻給人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歷史改編,將德國社會的壓抑和青春的反叛結合起來,展現出了德國文明的另一種方式——青少年矯正機構。這類型的電影並不少見,並且模式也大致相同,個人成長和社會經歷結合在一起,將制度的不完善,對自由的禁錮,對尊嚴的踐踏等等描述的非常到位。儘管《感化院》是一部非常虐心的電影,但是,其中飽含著一個民族的反思,而這也是德國電影最獨特的地方。
德國電影的矛盾之處就在於藝術和商業之間的不可調和,德國本土電影雖然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但是,受眾範圍比較窄,並且風格一脈相承,很容易給人帶來疲勞感。而對現在的觀眾而言,電影需要簡單直接,不僅需要抓人的劇情,而且電影還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氣質。《感化院》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它沒有說教和誘導,而是通過角色行為的之間展示告訴觀眾那個年代,德國存在的一些問題。
「這個世界有多少種性格、野心和必然產生的幻覺,不可窮盡的瘋癲就有多少種面孔。」
在這所《感化院》中,觀眾看見的是一個陰暗、封閉的小世界,這裡的年輕人充滿了對菸草的渴望,對自由的期待,然而事實卻是強權壓制和欺凌弱勢。在感化院中,最殘酷的壓迫並非來自青少年之間的小團體,而是這裡的制度和管教著這裡的「大哥」。
電影通過男主角沃爾夫岡的視角,將感化院內的生活狀況以及條件做了詳細的介紹,並且對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矛盾進行了描述,如此一來,整個感化院存在的意義也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認可。在這所以光明為名義的感化院中,充滿了德國教育的偏執和冷酷,在陰暗的角落裡隱藏了各種邪惡和悲劇。比如,同性戀,種族歧視,俄狄浦斯情節等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統統存在於感化院中,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六十年代的德國對青少年的壓迫。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沃爾夫岡經歷過一切之後,得到的只是哀莫大於心死。
影片並不複雜,但是導演的反思卻非常深刻,儘管電影主題非常沉重,但是導演在聲音、色彩、構圖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明朗和光明,營造出了一種非常真實的氛圍,並且用客觀的鏡頭來展現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
影片中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沃爾夫岡和安東為了自由在陌生的樹林中狂奔,可以看出,兩個年輕人都充滿了恐懼,在面對未知人生的時候,依然稚嫩和迷茫。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元墨文化將相繼推出更多優秀的原創藝術作品
大家敬請期待!
如需合作聯繫微信:Blackhole112
業務範圍:創作 製作 原創舞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