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7月13日電 題:邊民互動促民心相通——廣西崇左促中越邊境地區兩國人民交流加強「一帶一路」建設
新華社記者 李江、劉偉、覃星星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記者近日在中越邊境廣西崇左所轄的憑祥、龍州、大新、寧明四個縣市採訪了解到,雙邊勞務合作及文化交流密切,邊民來往頻繁。民心相通正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基礎。
跨境勞務合作釋放活力促「雙贏」
「我家在越南北江省,來憑祥務工已經2年了,收入比在老家強多了。」越南勞務工人阿花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說。
記者在憑祥採訪時,遇到來自雲南昆明的水果商劉開萬。劉開萬告訴記者,越南勞務工人勤勞肯幹,他按每噸40元的價格給阿花她們支付裝卸費。
在憑祥邊境貿易貨物監管中心互市區,來自中越兩國的各類大卡車在此接駁。近年,像阿花這樣從事跨境勞務合作的越南工人越來越多。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廣西邊境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用工需求迅速增長。今年2月,崇左市分別與越南諒山、高平兩省籤署跨境勞務合作協議。廣西另外兩個邊境市也與越南邊境地區籤署跨境勞務合作協議。雙邊跨境勞務合作機制的建立為中越兩國搭建起勞務合作「橋梁」。
據廣西商務廳統計,越南勞務工人在我國邊境地區多從事紅木銷售及加工、貨物裝卸、甘蔗砍收等業務。隨著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越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平臺的建設,每年僅進入憑祥市務工的越南邊民務工人員就超過7000人。
廣西社科院研究員羅國安說,不斷規範的跨境勞務合作給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帶來多贏,不僅有助於滿足日益增長的邊境經貿需求,增強邊境地區對外地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吸引力,還能大幅提高越南邊民的務工收入。
跨國婚姻增進民間溝通
隨著兩國邊民來往密切,跨國婚姻已不再是新鮮事。越來越多跨國婚姻為語言互通和民心民意溝通打下基礎。
「我嫁到中國已經27年了,完全適應中國生活習慣。」在憑祥市友誼鎮卡鳳村,越南媳婦黃阿英正帶著孫子玩。她告訴記者,中國這邊的生活條件好些。僅卡鳳村就有20多個「越南媳婦」,多數人學會說普通話了。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