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漢的砂吊子煨湯

2020-12-20 鹿鹿平安

老武漢人都知道小桃園煨湯館,那是老武漢的一張名信片。該店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八卦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有名,但在老武漢人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以前過年過節餐桌上以砂吊子煨出來的排骨藕湯,武漢人的節氣或年夜飯必須有一吊子經過五六個小時煨出來的排骨藕湯上桌才能顯出對親戚朋友的重視,屬於飯桌標配。這個老武漢人稱之為砂吊子的容器很有講究,書面解釋是類似於砂鍋的細砂陶罐,為煨湯炊具之一。但在我們兒時的記憶裡是一個灰黑色深敞囗砂鍋,新的時候是淺灰色,必須經過三年以上煨煮,豬排骨或豬筒子骨的骨油浸潤,才能封住砂吊子內壁間的細小間隙,整個砂吊子才能油光發亮,顯得厚重,煨出來的湯不管是什麼排骨湯,筒子骨藕湯,雞湯,鴨湯,八卦(烏龜)湯,甲魚湯,甚至鴿子湯都能醇厚濃香,密訣就是長期煨煮而浸入內壁的骨油,以至於老武漢人家裡以有一個摸上去油膩膩的砂吊子而自豪,因為以前經常煨湯喝是能證明家裡生活條件好的重要因素。

灰黑色的砂吊子

小時候去嫁嫁家(母親的母親),還沒進門,老遠就聞到煨湯的香氣,再走近看到門外的小廚房裡,嫁嫁端坐在小煤爐旁,不時的用一把小蒲扇扇著煤爐裡的火,藉以控制火候,旁邊還放著三四塊蜂窩煤以備更換,看到我們來了,己經坐在煤爐旁不知多長時間的嫁嫁連忙起身笑著對我們說:進去坐一下,湯馬上煨好了。進到裡屋,家裡親戚己坐滿一屋,老媽安置我們坐好,又出去幫忙盛湯,不多時,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排骨藕湯了。正所謂:飯前一碗湯,潤肺又養胃。湯色紅亮,排骨酥爛,蓮藕粉糯,現在回想起來,哪裡的美食都抵不過兒時記憶中的那碗排骨藕湯!

香氣撲鼻的排骨藕湯

這次的疫情宅在家中,有大把時間研究煨湯,從食材的選擇:煨湯用七孔藕和九孔藕才能煨出粉糯,排骨用的肋條裡的直排,排骨煨湯之前的處理,什麼時候下排骨什麼時候放藕,可始終煨不出兒時的味道,除了煤爐,其他的都全程複製,後來才明白,除了食材和煨湯的程序,更重要的一點是親情,是老一輩人通過親手煨制的湯傳遞給家人濃濃的親情,這種親情的味道不是簡單的對食材和程序複製能做出來的,想通了這一點,通過這次武漢的疫情,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親戚之間這種血脈親情

疫情當前,珍惜身邊和自己共患難的親人,共同和武漢抗擊這次疫情,相信武漢會更好

武漢加油!

相關焦點

  • 來碗老銚子的煨湯!
    品種不多,菜單上寫的,加上偶爾店裡新推出的,也就十來種,不過對於一家湯館來講,有了十來種不同口味的湯,也已經足以。湖北人喜歡喝湯,不同於江西的瓦罐,也不同於廣東的煲湯,湖北人喜歡用銚子,記得小時後,每次去外婆家,外婆煨的一銚子湯,總能讓我們這些小屁孩高興上好半天,就像馮翔在《漢陽門花園》裡唱的,外婆煨的藕湯,總是留給我一大碗。但是慢慢到了後來,銚子出現在每個家庭裡的頻率就開始越來越少了,現在誰家要是有個銚子,那真的可以當古董來收藏了。不過說起味道,對於湖北人來講,用銚子煨出來的湯,那才是最好喝的。
  • 「好吃佬」的武漢美食記憶——排骨煨藕湯
    如果說以熱乾麵、小龍蝦為代表的街頭小吃,象徵著武漢人熱鬧喧囂的交際生活,而以排骨煨藕、臘肉菜薹為代表的家常菜,則象徵著樸實平凡的家庭生活。
  • 這一碗煨了70年的雞湯,佔據了武漢幾代人的記憶.
    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裡,武漢人對於那一罐從灶火爐裡端出來的雞湯,偏愛尤甚。70年老字號煨湯店——小桃園,成為了深冬美食屆暖心又暖胃的絕對主角。後來兩人合作掌勺煨湯,配合得法,每逢佳節,武漢人都喜歡到這兒來品嘗美味鮮湯。久而久之,由於諧音的緣故,店名改成了「小桃園」。
  • 十大歷史楚菜NO.05——排骨煨藕湯
    菜名:排骨煨藕湯        歷史:1000年        出生:湖北武漢        榮譽:中國歷史名菜原來,在南宋光宗年間,武漢蔡甸的蓮藕就被貼上了貢品標籤,比浠水巴河藕成為清朝的貢品,足足早了七百年。如今中南海國宴菜單中,蔡甸蓮藕從不缺席。你說這歷史屬不屬於蔡甸蓮藕呢?不過說起來也是奇妙,在湖北只有武漢蔡甸和黃岡浠水盛產九孔藕,剛好也只有這兩地的蓮藕被選為貢品。
  • 宵夜江湖中的武漢,靠小龍蝦燒烤滷菜煨湯……撐出365天夜生活
    武漢人的骨子裡深藏著對燒烤的熱愛自不必說,但論起宵夜江湖的英雄豪傑風雲錄,小龍蝦燒烤滷菜煨湯……還必須擁有姓名。體感40℃+的武漢夏天,只有深夜的啤酒小龍蝦涼麵毛豆燒烤多加辣才能撐過一天,武漢人的夜可都熬在宵夜攤上了。一則《最早睡城市榜》新鮮出爐,武漢人究竟有多能熬夜,來!讓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 長江之味|暖心暖胃的排骨藕湯
    很多地方燉排骨湯,都要先把排骨放在鍋中焯水,武漢人卻都是先把排骨在鍋中加油鹽翻炒,據說這樣湯更濃更入味。武漢把燉湯叫做「煨湯」,最正宗是用一個大大的土砂吊子,煨的時候可以把油膩吸走。據說吊子用的年頭越長,煨出的湯越好喝。
  • 鹹菜梗子煨老鵝
    比如位於邗江西北的楊廟,便有一道叫得響的特色菜——「鹹菜梗子煨老鵝」,鹹鮮入味,爽脆可口,恰是一道標標準準的鄉村土菜。這道菜看上去簡單,主材就是兩項,烹飪程序也不複雜,其實事先的準備,可不那麼輕鬆。萬事同理,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付出。
  • 4月8日如約而至,武漢熱乾麵重新甦醒,武漢美食久等了!
    武漢重啟,萬物復甦,那久違的熱乾麵重新甦醒,那香辣的鴨脖子終於可以再次品嘗,這一天,這一刻,武漢我們回來了!武漢這座城市有著諸多城市名片,其中它的另一張名片也是讓人印象至深,流連忘返啊!那就是獨屬於武漢的美食,武漢美食中八大名吃可謂是天下聞名。
  • 吃過這四道江湖菜,才算來過武漢!
    擅吃魚愛吃燙飯的武漢人,還發明了「魚頭泡飯」這種新奇吃法。這個季節來武漢,武昌魚、排骨藕湯、沔陽三蒸、魚頭泡飯,這幾個招牌湖北菜去哪吃?怎麼吃?接下來我們慢慢說。>湖北人愛吃藕,夏季吃藕帶,秋冬煨藕湯,其他時間滑藕片,一年四季離不開藕。質地細膩的藕才適合煨湯,一到秋天,老銚子煨藕湯的香氣就飄於大街小巷。
  • 美食·美說│陶唯倩:排骨藕湯,佳藕天成
    粉藕煨排骨,是湖北人的最愛。不愛喝排骨藕湯的湖北人,恐怕真沒有。無論物質生活繁榮到何等地步,排骨藕湯從來沒有落寞,沒有落伍,它的地位始終是崇高的,魚翅鮑魚都拿它沒辦法。排骨藕湯沒有繁複的花樣,很簡單,排骨與蓮藕同煨也!
  • 秦皇島居民去武漢必打卡的美食有哪些?
    它是一種深受大家喜愛的鴨肉佳餚,在武漢很受歡迎,在全國很暢銷。三。熱乾麵武漢的乾熱面、山西的切片面、廣東的逸夫面、四川的丹丹面和北方的炒醬面被譽為中國五大名面。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蔡林記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854號。
  • 今天來武漢就知道了
    向來愛喝湯的武漢人,在這一天煨好排骨藕湯過節、驅寒。冬天的藕是長得最好的,質地細膩,又糯又粉。慕戀廚房地址 | 江岸區球場路1號價格 | 人均48元「招牌洪湖野藕湯,將大豬蹄醃製、煎炸後和藕放在一起,不放鹽慢燉一整天,皮脫肉爛,滿嘴油脂。」
  • 武漢大廚們排隊等的刁角刁味,看完舌頭感動了
    老武漢的宵夜三件套熱幹細粉+生燙牛肉+湯����推薦人:黃源「18號酒館」合伙人&西餐主廚,口碑西餐店「甜蜜生活」的老闆&主廚,從事西餐行業隔壁就是「卿嫂湯館」,紅色招牌上寫著「有家的感覺」。門口6口老銚子裡煨著牛骨頭蘿蔔湯、排骨海帶湯等4種。
  • 《街頭美食鬥士2》和白鍾元「逛吃」武漢,等春暖花開再約武漢
    在《街頭美食鬥士2》,大叔來到了武漢。武漢是個美好的城市,這裡不僅有櫻花,還有美食。熱乾麵、藕粉、排骨蓮藕湯、炸面窩、糊湯粉……今天就跟隨白鍾元大叔的《街頭美食鬥士2》,一起尋找武漢最火爆的美食。5、燕子煨湯館說到藕,怎能不想到蓮藕排骨湯。「無湯不成席」,武漢人愛喝湯,愛到湯能作為壓軸的好菜。蓮藕排骨湯需要的食材非常簡單,幾節藕塊,幾塊排骨,一些蔥姜蒜,但是武漢人對藕的挑選十分講究。
  • 湯水︱燉魚湯,重點不在煨
    妹妹家的東北阿姨教了一招,魚皮再沒破過。南方人愛喝湯,這裡的南方,不僅指廣東一帶,長江以南,都應算上。四川人家裡吃飯,最後也要上一碗湯掃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粵菜還沒挺進內陸時,四川人喝的湯除了雞湯、排骨湯、連鍋湯等葷菜硬貨,每頓飯必備的多是素菜湯,比如番茄蛋湯、白菜豆腐湯、絲瓜湯、菜頭湯。
  • 《街頭美食鬥士2》和白鍾元「逛吃」武漢,等到春暖花開,我們再約武漢
    熱乾麵、藕粉、排骨蓮藕湯、炸面窩、糊湯粉……今天就跟隨白鍾元大叔的《街頭美食鬥士2》,一起尋找武漢最火爆的美食。 5、燕子煨湯館 說到藕,怎能不想到蓮藕排骨湯。
  • 湖北武漢,這10大經典老字號美食,全吃過你是地道的武漢本地老人
    武漢飲食,可謂一早一晚,過早和宵夜最為經典,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美談。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湖北菜,又稱楚菜、鄂菜,是我國傳統菜系之一。
  • 100+圖,向全世界安利武漢!
    不少重口喜辣的武漢人都喜歡重油重辣有滷水的熱乾麵。辣得吸氣,但是忍不住大口大口跐溜下肚。△辣王燒烤地址:地鐵三號線沌陽大道站車輪廣場武漢的燒烤並不全都是辣的哦,還有吃下去就是肉香和孜然香味的肉串,不辛辣但有味道。
  • 廣東東莞老鴨粉絲湯培訓 廣州老鴨粉絲湯培訓班 惠州老鴨粉絲湯培訓學校 老鴨粉絲湯做法 老鴨粉絲湯技術
    廣東東莞老鴨粉絲湯培訓 廣州老鴨粉絲湯培訓班 惠州老鴨粉絲湯培訓學校 老鴨粉絲湯做法 老鴨粉絲湯技術本文主要介紹了關於深圳老鴨粉絲湯培訓要多久
  • 武漢人要委屈哭了!這麼多美食在手他們怎麼會喜歡野味?
    疫情已經爆發,有人在為武漢人民祈福,但也有人將矛頭指向了武漢。這些「正義」的維護者義正言辭,一口咬定這場天災人禍的根源就是武漢人,仔細想想是不是似曾相識?就好像我們總說東北人沒有素質,河南人喜歡偷井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