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漢人都知道小桃園煨湯館,那是老武漢的一張名信片。該店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八卦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有名,但在老武漢人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以前過年過節餐桌上以砂吊子煨出來的排骨藕湯,武漢人的節氣或年夜飯必須有一吊子經過五六個小時煨出來的排骨藕湯上桌才能顯出對親戚朋友的重視,屬於飯桌標配。這個老武漢人稱之為砂吊子的容器很有講究,書面解釋是類似於砂鍋的細砂陶罐,為煨湯炊具之一。但在我們兒時的記憶裡是一個灰黑色深敞囗砂鍋,新的時候是淺灰色,必須經過三年以上煨煮,豬排骨或豬筒子骨的骨油浸潤,才能封住砂吊子內壁間的細小間隙,整個砂吊子才能油光發亮,顯得厚重,煨出來的湯不管是什麼排骨湯,筒子骨藕湯,雞湯,鴨湯,八卦(烏龜)湯,甲魚湯,甚至鴿子湯都能醇厚濃香,密訣就是長期煨煮而浸入內壁的骨油,以至於老武漢人家裡以有一個摸上去油膩膩的砂吊子而自豪,因為以前經常煨湯喝是能證明家裡生活條件好的重要因素。
小時候去嫁嫁家(母親的母親),還沒進門,老遠就聞到煨湯的香氣,再走近看到門外的小廚房裡,嫁嫁端坐在小煤爐旁,不時的用一把小蒲扇扇著煤爐裡的火,藉以控制火候,旁邊還放著三四塊蜂窩煤以備更換,看到我們來了,己經坐在煤爐旁不知多長時間的嫁嫁連忙起身笑著對我們說:進去坐一下,湯馬上煨好了。進到裡屋,家裡親戚己坐滿一屋,老媽安置我們坐好,又出去幫忙盛湯,不多時,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排骨藕湯了。正所謂:飯前一碗湯,潤肺又養胃。湯色紅亮,排骨酥爛,蓮藕粉糯,現在回想起來,哪裡的美食都抵不過兒時記憶中的那碗排骨藕湯!
這次的疫情宅在家中,有大把時間研究煨湯,從食材的選擇:煨湯用七孔藕和九孔藕才能煨出粉糯,排骨用的肋條裡的直排,排骨煨湯之前的處理,什麼時候下排骨什麼時候放藕,可始終煨不出兒時的味道,除了煤爐,其他的都全程複製,後來才明白,除了食材和煨湯的程序,更重要的一點是親情,是老一輩人通過親手煨制的湯傳遞給家人濃濃的親情,這種親情的味道不是簡單的對食材和程序複製能做出來的,想通了這一點,通過這次武漢的疫情,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親戚之間這種血脈親情
疫情當前,珍惜身邊和自己共患難的親人,共同和武漢抗擊這次疫情,相信武漢會更好
武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