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作為現存第一部比較完整和系統的兵書典籍

2021-01-13 張剛說歷史

《孫子兵法》作為現存第一部比較完整和系統的兵書典籍,無愧為中國古代兵學沿革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塊裡程碑。《孫子兵法》既對前人戰爭經驗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又對後世兵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理論奠基作用。我國古代比較著名的兵書,如《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武經總要》、《虎鈐經》、《百戰奇略》、《陳紀》、《投筆膚談》、《紀效薪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於《孫子兵法》,並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有所發展。

據統計「描述的一百條軍事原則,其中56條是對孫武提出的概念的解釋;34條包含孫武提出的概念的成分,用其他材料中的思想加以發展和補充;只有10條所包含的思想是《孫子兵法》中找不到的。」明代軍事著作家茅元儀在其《武備志·兵訣評》中說:「前孫子者,孫子不能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此雖為頌揚之辭,卻非虛言妄論。

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是今天所能見到的該書最早版本。此簡本先於劉向《敘錄》百餘年,先於班固《漢志》二百餘年它的發掘出土,對考察古本與今本的源流沿革相當重要。在距著錄《吳孫子》的《漢志》成書後六十餘年,東漢末曹操恢復了十三篇原型。曹操的《孫子略解》,一般稱《曹注孫子》,是孫武之書的最早注釋本。其自序稱:「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臭」。曹操當有條件獲得《孫子兵法》佳本,他所注的十三篇底本為蘭卷本,很可能即是劉向、任宏的校訂本。

原書經曹操再校,始有註解。此外,曹操另編有《孫子兵法續卷》,以顯示與十三篇的區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即十三篇與那些「文煩富」、「失旨要」的部分相區別。自曹操注釋孫子後·傳世諸本相沿為十三篇,而不在此列的其他篇卷,大多於唐代以後佚失。這些佚失書目,可見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中著錄。現今考古發現的銀雀山漢簡本《孫子兵法》,由整理者分設了下編,而收有這類佚文五篇。

提到軍事家、名將,從戰國的孫臏、趙奢起,到秦末漢初的張良韓信、陳餘、英布,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東漢的鄧禹、馮異,三國時的曹操、諸葛亮、孫權、呂蒙,晉時的杜預,隋唐時的韓擒虎、李世民、李靖,宋的宗澤、嶽飛,元明時的朱元璋、劉基、戚繼光,清代的曾國藩、胡林翼等,歷代名將都將《孫子兵法》的軍事原理運用實踐於戰爭中,甚或有所發展和創造。

曾輔佐劉邦打敗項羽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曾經三次面臨渡河作戰的情況,他根據三次作戰的不同情況,把孫子「戰勝不復」的思想加以靈活運用,在井陘背水列陣,大破趙軍,斬殺陳餘,活捉趙王歇。當他的部將向他討教取勝秘訣時,他脫口而出:「《孫子兵法》不是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眾將聞說皆自嘆弗如。孫子孕育了眾多將帥,他們的成就也得力於孫子

後世為將者把《孫子兵法》作為指導戰爭的指南,藉以總結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確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因而,在我們今天學習研究孫子和《孫子兵法》的時候,眼光不應該僅限於春秋末年出現的那部《孫子兵法》,而應看到孫子之後2500多年來無數戰爭經驗積累的歷代傑出軍事家所加以發展的、經過戰爭實踐檢驗證明為正確的「後孫子者」—《孫子兵法》的繼承和發展。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完了,以上都是個人的觀點,希望大家不喜勿噴哦。歡迎大家把自己的看法留在評論區與我共同探討!(以上內容為作者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相關焦點

  • 讀《孫子兵法》重在借鑑其思維方式
    本報記者 郭 星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樸民做客「遼圖講壇」,為遼瀋讀者作了「感受《孫子兵法》的永恆魅力」的講座。 黃樸民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孫子兵法》研究多年,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孫子兵法解讀》等。
  • 《孫子兵法》VS《戰爭論》:如果按照兩種兵書打仗,哪個更厲害?
    「古代西方沒有兵書」,這是在國內軍迷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錯誤概念。雖然和中國早早產生了《孫子兵法》這樣的軍事巨著相比,西方兵法在古希臘時期的發展確實緩慢。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東西方都有自己的兵學體系,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 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一樣嗎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為春秋時期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所著共十三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誕生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孫子兵法》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
  • 《孫子兵法》思想核心是什麼?國學大師林語堂這樣說!法治……
    《孫子兵法》思想核心是什麼?國學大師林語堂這樣說!法治……孫子是著名軍事家,哲學家,被譽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孫子兵法》(又名《孫武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它們是怎麼流傳的
    《孫臏兵法》的著錄和流傳比較簡單。孫臏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後,名播天下,其兵法也流傳於世。《韓非子●五蠹》所說「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的「孫」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先秦至秦漢,孫武與孫臏都被稱為「孫子」。這有文獻為證:《韓非子●難言》中的「孫子臏腳於魏"的「孫子」即是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孫子」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孫子」就是孫臏;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中的「孫子」也是孫臏;《漢書●藝文志》為了區分孫武與孫臏,則分別稱「吳孫子」和「齊孫子」,兩人都是「孫子」。這也是後人把孫武與孫臏誤作一人的主要原因。
  •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智慧的祖先給我們遺留下很多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期間,由於朝代更迭和戰爭的需要,產生了很多軍事有關的兵法著作,其中,《孫子兵法》應該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了。
  • 別再把《孫子兵法》誤認為就是《三十六計》了,兩者是有區別的
    很多人提到《孫子兵法》都聯繫上《三十六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然而《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完全是兩本內容的兵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區別。
  • 《孫子兵法》還有一招更厲害計謀,碾壓三十六計
    很多人在讀《孫子兵法》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容易把重心放在了第一篇「計篇」上,這樣一來,大家都以過去的認知來解讀《孫子兵法》,「哦,原來孫子兵法講的計謀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嘛,我知道」。在我看來,這是對《孫子兵法》本身想要傳達的觀念的一種錯誤解讀。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文化界推崇孫子文化大有人在
    中新網蘇州2月10日電(記者 韓勝寶)美國文化界中對孫子推崇備至者大有人在。美國著名的亞洲家世小說家詹姆斯·克拉維爾在為美國出版的一本《孫子兵法》英譯本所寫的前言中,就有這樣一段熱情洋溢而又充滿風趣的話:「所有的現役官兵,所有的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員,所有的高中和大學學生都要把《孫子兵法》作為必讀材料。」
  • 孫武,孫臏和《孫子兵法》是什麼關係
    《史記》記載,春秋時期的孫武把兵書十三篇獻給吳王闔廬。吳王闔廬仔細閱讀後,大加讚賞,起名《孫子兵法》。
  • 日本人也太痴迷《孫子兵法》了吧!
    北條派,把《孫子》「五事」「七計」「詭道」作為兵法的綱要,形成北條派兵學的「治內、知外、應變」之說。山鹿派的創始人山鹿素行,不僅對《孫子》進行了系統考察,且將其應用於武學,把《孫子》「五事」「七計」「詭道」作為用兵「三要素」予以吸收。長沼派對《孫子》的推崇可從《兵要錄》中得到印證。
  • 《孫子兵法》裡的10句經典名言,句句充滿智慧!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春秋末孫武著,今存13篇,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謂的將領,就是指將帥的才智,獎懲有信用,關愛士兵,勇敢無畏,嚴明軍紀。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權:權衡。所謂的勢,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 中國古代故事:《孫子兵法》
    在《吳越春秋》的記載中,公元前512年孫武初見吳王閡間時,已經獻上了自己所寫的兵法,似乎《孫子兵法》早就已經作成。但是,從書中所載有關吳越爭戰以及水戰問題的議論可以推知,《孫子兵法》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孫子兵法》既是孫武對前人兵學成就的繼承,也是自己軍事實踐經驗的總結。
  •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對比
    下面就兩者之間的差異摘選了幾位看法,一窺其像:【usmc194】《戰爭論》與《孫子兵法》這兩部書表現了東西方人不同的軍事思想,把這兩部書做個比較是很有意思的,孫子的看法,兵勢象水,所以用兵要「巧取豪奪」比如「十則圍之」「五則分之」,整部兵法也寫的如水銀瀉地
  • 原創 智慧綠茵場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原創 智慧綠茵場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原標題:智慧綠茵場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 中國古典軍事文化著作《孫子兵法》原文、注釋、譯文(始計篇)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 《孫子兵法》的《作戰》篇總述、第一章和第二章(視頻講解)
    《作戰》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二篇,分為五章,主要講:戰爭費錢,速戰速決,降低經濟損失。前兩章講戰爭二害:費錢和耗時,第三和第四章講戰爭二利:就地補充和速戰速決,它們是費錢和耗時的解決方法。第五章講將領責任重大,知道二害和二利的將領,才能保證民眾和國家安全。
  • 孫子集注
    此《孫子集注》(十一家注孫子)是孫子兵法的重要傳本之一。全書共十三卷,包含:計、作戰、謀攻、形、勢、實虛、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共十三篇,匯集曹操、杜牧、李筌、王皙、梅堯臣、賈林、張預等十一家注。
  • 淺議《孫子兵法》與太極拳
    究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它的健身價值和武術價值,還在於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可以說,太極拳是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而形成的。儒、釋、道、中醫、陰陽等學說對太極拳的影響,前人和今人已有諸多論述。本文管窺蠡測,想從兵法學的角對太極拳略加解讀。中國古代兵法學博大精深、影響廣遠。武術與兵法本就同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沃土,自古就有「拳兵同源」「自古拳勢通兵法,不識兵書莫練拳」之說。
  • 孫子兵法:真正聰明的人,從5個角度規劃人生,別等40歲後才明白
    《孫子兵法》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文化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裡面有許多關於人生的智慧,關於如何規劃人生,設定讓自己佔據優勢的戰術。一旦確立大體的方向,就要將思想和行動相結合,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奮鬥。堅持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不要誤入歧途。四、法、嚴格要求自己孫子兵法講究一個「法」字,行軍打仗時切勿違反軍紀、法令條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