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作為現存第一部比較完整和系統的兵書典籍,無愧為中國古代兵學沿革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塊裡程碑。《孫子兵法》既對前人戰爭經驗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又對後世兵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理論奠基作用。我國古代比較著名的兵書,如《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武經總要》、《虎鈐經》、《百戰奇略》、《陳紀》、《投筆膚談》、《紀效薪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於《孫子兵法》,並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有所發展。
據統計「描述的一百條軍事原則,其中56條是對孫武提出的概念的解釋;34條包含孫武提出的概念的成分,用其他材料中的思想加以發展和補充;只有10條所包含的思想是《孫子兵法》中找不到的。」明代軍事著作家茅元儀在其《武備志·兵訣評》中說:「前孫子者,孫子不能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此雖為頌揚之辭,卻非虛言妄論。
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是今天所能見到的該書最早版本。此簡本先於劉向《敘錄》百餘年,先於班固《漢志》二百餘年它的發掘出土,對考察古本與今本的源流沿革相當重要。在距著錄《吳孫子》的《漢志》成書後六十餘年,東漢末曹操恢復了十三篇原型。曹操的《孫子略解》,一般稱《曹注孫子》,是孫武之書的最早注釋本。其自序稱:「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臭」。曹操當有條件獲得《孫子兵法》佳本,他所注的十三篇底本為蘭卷本,很可能即是劉向、任宏的校訂本。
原書經曹操再校,始有註解。此外,曹操另編有《孫子兵法續卷》,以顯示與十三篇的區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即十三篇與那些「文煩富」、「失旨要」的部分相區別。自曹操注釋孫子後·傳世諸本相沿為十三篇,而不在此列的其他篇卷,大多於唐代以後佚失。這些佚失書目,可見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中著錄。現今考古發現的銀雀山漢簡本《孫子兵法》,由整理者分設了下編,而收有這類佚文五篇。
提到軍事家、名將,從戰國的孫臏、趙奢起,到秦末漢初的張良韓信、陳餘、英布,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東漢的鄧禹、馮異,三國時的曹操、諸葛亮、孫權、呂蒙,晉時的杜預,隋唐時的韓擒虎、李世民、李靖,宋的宗澤、嶽飛,元明時的朱元璋、劉基、戚繼光,清代的曾國藩、胡林翼等,歷代名將都將《孫子兵法》的軍事原理運用實踐於戰爭中,甚或有所發展和創造。
曾輔佐劉邦打敗項羽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曾經三次面臨渡河作戰的情況,他根據三次作戰的不同情況,把孫子「戰勝不復」的思想加以靈活運用,在井陘背水列陣,大破趙軍,斬殺陳餘,活捉趙王歇。當他的部將向他討教取勝秘訣時,他脫口而出:「《孫子兵法》不是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眾將聞說皆自嘆弗如。孫子孕育了眾多將帥,他們的成就也得力於孫子
後世為將者把《孫子兵法》作為指導戰爭的指南,藉以總結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確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因而,在我們今天學習研究孫子和《孫子兵法》的時候,眼光不應該僅限於春秋末年出現的那部《孫子兵法》,而應看到孫子之後2500多年來無數戰爭經驗積累的歷代傑出軍事家所加以發展的、經過戰爭實踐檢驗證明為正確的「後孫子者」—《孫子兵法》的繼承和發展。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完了,以上都是個人的觀點,希望大家不喜勿噴哦。歡迎大家把自己的看法留在評論區與我共同探討!(以上內容為作者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