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南:駐村六年為百姓 夫唱婦隨扶貧情

2020-12-23 金臺資訊

我叫韓宇南,是河南省周口市稅務局駐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2015年,我主動請纓到前何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幹就是6年。為支持我全心投入扶貧工作,妻子潘麗英也毅然放棄了城裡的優越生活,甘當一名志願者,搬進村裡與我一同攜手扶貧事業。

從質疑到信任 一條路開啟一扇門

前何村地處豫東南一個偏僻的角落,全村607戶2329人中貧困戶佔到173戶822人。進村的第一天適逢一場大雨剛過,村中到處都是爛泥塘,一個水坑連著一個水坑,水深處沒過膝蓋,成群的鴨鵝戲水,小學生上學要靠大人背著艱難跋涉,我是遛著牆根兒進村上任的。村民們對我這個新村官充滿疑慮,「他來就是鍍鍍金,幹不成啥事」「他能解決啥問題,看看門口這條路,晴天一腿泥,雨天蹚水過,有本事先把這爛路給咱修了。」

修路是鄉親們最渴盼解決的難題,也是我作為第一書記走馬上任面臨的首要任務。可墊路的土從哪裡來?錢從哪裡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我在全體村民大會上徵求意見時,原本熱鬧的會場變得鴉雀無聲。會後我就一家一家走訪,村裡的老木匠何富金說「村裡修路弄了好幾回了,都沒弄成。你一個外來戶憑啥本事能給我們修成?」村民不服氣,我也不服輸。一天,周翠萍老大娘拉著我的手說,「韓書記,俺都80多了,在俺閉眼之前,還能不能看到咱修的路啊?」我說:「大娘,一定能!」

看到群眾的期待和信任,我暗自較勁,既然來了,就要為鄉親們幹點事兒!幹成事!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挖坑塘,墊路基!為了籌錢,我和村幹部反覆研究,為了公平,讓臨路的群眾多出錢,其他的群眾少出錢,這次大家都沒了意見,很快捐資2萬多元。錢的問題算是解決了。勞動力不足,我就領著村幹部一把鐵鍬從早幹到晚。村民說,「韓書記都親自幹了,咱還等啥?走,拿著傢伙上工地吧!」全村大人小孩全部出動,附近打零工的村民也回來幫忙。當時正值寒冬,共出動1100多人次,挖土800多車,終於墊平水窪,鋪平道路。鄉親們走在平坦的大路上,衝我豎起了大拇指:「韓書記,中!」村裡的小夥子高興地說,「韓書記,路修好了,俺就不愁找媳婦了吧」。

接下來,在省市縣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又為村裡爭取各項資金2000多萬元,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項目……

從輸血到造血 一片丹心上下求索

帶領村民精準脫貧,是我時刻掛在心頭的職責,但要真正脫貧,產業是支撐。然而,在基礎薄弱的農村發展產業談何容易?通過考察選擇辣椒種植項目後,群眾卻不願意種都打退堂鼓,「咱種一輩子地了,他一個坐辦公室的,他叫種啥就種啥?淨瞎折騰」。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通過多方努力籤訂了「公司 農戶」訂單合同,但是群眾仍然不相信,連買辣椒種子的錢都不願意出。原來群眾害怕再像前些年種菠菜一樣,種出來了賣不掉,浪費氣力還賠錢。為了讓大伙兒放心,我說買種子的錢我出,賺了是你們的,賠了算我的。我自掏腰包5萬多元,購買了180畝辣椒種子。有人笑話我說「你這是瘋子的想法,傻子的做法」。當時我想:為了前何村早日脫貧,我就是要「瘋著幹」,為了村民有福氣,我就寧願冒「傻氣」!

這年辣椒喜獲豐收,畝產增收4000多元。種辣椒成功後,我們又採取了一系列增收措施,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一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有培訓意願的貧困戶掌握一門以上就業創業技能;有能力就業的家庭至少有一人有工資性收入,引領800多人外出務工,78人在扶貧車間就地增收。種植迷迭香300畝還套種了梨樹,又建36座溫室大棚種植了蜜瓜。村裡有了產業項目,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多了,發展生產、勤勞脫貧的勁頭更足了。2018年,前何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6856元提高到13628元,上升了98%。

從反對到追隨 攜手扶貧比翼齊飛

我的妻子潘麗英退休後來農村志願扶貧。想當初,我要到貧困村去扶貧,她一百個不情願。她說「你從小在農村長大,現在好不容易來到城市,再說咱父親都80多了,要是有個好歹,可咋辦?」我出發那天,她為我整理行囊,一臉哀愁,兩眼淚花。

不久,她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前何一村民房屋失火,我站在著火的房頂滅火,她心疼地哭著給我打來電話,「你不要命了,要是掉到火窩裡可咋辦?」她很擔心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和家人商量後來村裡照顧我。她來到村裡很快就融入這個大家庭,組織婦女們編藤椅織漁網增加收入,還自任教練組織成立舞蹈隊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我倆把村裡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像親人一樣照顧,愛心幫扶累計2萬多元。她為孤寡老人買來防寒棉帽,為殘疾兒童何思涵買來上學的輪椅。

每年大年除夕,我倆都在村裡與孤寡老人一起過春節。村裡的孤寡老人何金居大爺臨終前,我倆一直守候在他的床前。我緊緊握著他的手,彌留之際他已不能說話,但他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眼中飽含淚水。我擁抱著他貼在他耳邊,聲聲呼喚著:「大爺、大爺……」在場所有人都淚流滿面,相伴著他安祥地離世。以前由於工作忙,我母親在老家去世時我都沒能見上她最後一面,但何金居大爺去世時,我倆卻兒女般地守候著他為他送終。庚子新春戰疫情,我和妻子與村民一起日夜堅守在卡點,她為抗疫人員做飯並親自送到抗疫前線。她說「前何村就是俺的家,村民就是俺的親人」。以我倆的事跡製作的視頻《駐村夫妻》被作為「精品黨課」入選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課程。

如今的前何村,路寬了,燈亮了,人精神了!打了機井、修了橋梁、架了高壓、農民體育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建好了,扶貧車間開工了,光伏電站發電了,小學教學樓建起來了,天然氣入村了,自來水、電力、寬帶戶戶通,鄉親們高興地說「幸福不忘共產黨,脫貧不忘習主席」六年來,我的駐村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村民們的大力支持和讚揚,先後獲得中國好人、中國好稅官等榮譽稱號。

如果說第一次駐村是聽從黨的召喚,第二次駐村則是我的使命、責任和擔當,今年看到鄉親們再次聯名挽留我的紅手印,我第三次向組織遞交了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申請書,並向鄉親們承諾:前何不富,不回稅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相關焦點

  • 先進事跡報告|韓宇南:駐村六年為百姓,夫唱婦隨扶貧情
    在濟南舉行的報告會上,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河南省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韓宇南帶來的報告題目是《駐村六年為百姓,夫唱婦隨扶貧情》。以下是報告內容:2015年,我主動請纓到前何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幹就是6年。為支持我全心投入扶貧工作,妻子潘麗英也毅然放棄了城裡的優越生活,甘當一名志願者,搬進村裡與我一同攜手扶貧事業。
  • ...服務基層百姓!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第一書記「白帥峰的扶貧故事2020年4月,資中縣人民法院選派法官助理白帥鋒駐太平鎮蓮花橋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同年5、8、10月份,蓮花橋村貧困戶人口增減現象分三次進行了動態調整。經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商議部署,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首先向太平鎮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我縣「扶貧保」相關政策及蓮花橋村貧困戶參保人員名單;由駐村工作隊通知、聯繫並收集貧困戶材料並作政策釋明
  • 桐柏駐村第一書記鄭本營:駐村幫扶辦實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
    摸清底子 吃透村情西十裡村位於城郊鄉政府西8公裡,是城郊鄉的「西大門」。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53個自然村,總人口2912人,全村總面積2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750餘畝,林坡面積36000餘畝。全村主導產業有花卉、板慄、茶葉、苗木、農家樂餐飲、旅遊等。村兩委班子健全,黨員共48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179人,於今年年底全部實現脫貧。
  • 一路扶貧一路歌——記瀘溪縣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幹部鄧小千
    六年扶貧顯初心工作隊逐戶走訪鄧小千系瀘溪縣紀委監委組織部長。2015年3月,他辭別新婚不久的妻子,背起鋪蓋就投入到扶貧一線。從「終年沒條好路走,村裡光棍多又多」的該縣白羊溪鄉排口村、毛坪村,到「村裡群眾愛告狀,幹部誰都不想去」的周家寨村,他任村第一書記一幹就是六年,使全縣聞名的兩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村民實現了脫貧摘帽。鄧小千安心扶貧「這些年,他一直蹲在村裡幹扶貧,孩子怎麼長大他都不知道。」為了讓他安心扶貧,愛人張豔做起了「鐵打」的家屬。
  • 「我的扶貧故事」6年,56本民情日誌丨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
    駐村六年,他記錄了56本民情日誌,有工作上的,也有與村民們嘮家常的,他就是婁子坳村駐村第一書記——秦鬱。2015年3月9日,秦鬱第一天到婁子坳村,正式開展駐村工作,他在民情日誌中寫道:想到基層為百姓做點事,可是我們又可以幫助什麼,既然已經接受了任務,那必須做好,無愧組織和人民。
  • ...不負韶華凌雲志 初心點亮扶貧路——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四年...
    心系偉業,情牽百姓。產業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發展扶貧產業,找準路子是關鍵。為強化項目建設,築牢脫貧攻堅民生基石。為了選準村裡的產業,韓成海帶領村幹部,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大力發展村裡的養殖業,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其中養牛項目,2017年就收益1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5000元為標準,每人分紅950元。
  • 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小楊書記的扶貧日記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裴振萍 申震)當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一支支特別的隊伍迅速組建,他們就是紮根鄉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他們不畏艱苦,克服困難,想方設法拔去老百姓的窮根兒。在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就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工作充滿活力又不乏經驗,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韌勁兒,帶動全村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這支隊伍就是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隊伍的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楊利維因為年紀不大,村裡人都親切地叫他小楊書記。他手裡有一個日記本,裡面記錄著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
  • 黃智勇調研中院駐村扶貧工作
    ,看望慰問駐村扶貧工作人員。(查看相關資料) 「扶貧工作進展如何?有什麼問題和困難?」每到一處,黃智勇都要實地查看了解群眾生產生活、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級黨組織陣地建設等情況,認真聽取村支兩委以及扶貧工作隊情況匯報,仔細查閱扶貧檔案、工作日誌,村黨組織生活記錄等有關資料,督促大家把工作抓緊抓細抓落實。
  • 臺安縣駐村幫扶出實招 精準扶貧見實效
    2016年開始,為響應「聯鄉包村」的號召,鞍山市菸草專賣局委派臺安縣菸草專賣局參加駐村工作隊,與市技術創新與研發服務中心共同幫扶富家鎮荒地村。以前的才成武家收入微薄,家裡房屋破舊,生活舉步維艱。得知此情況後,結對幫扶的駐村工作隊多次到他家走訪,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增強生活的信心,幫助他研究脫貧項目。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央廣網南陽12月21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程傳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唐河縣趙氏三兄弟先後主動申請駐村任第一書記,三兄弟在工作中比擔當、比幹勁、比成效,交流心得、方法,一時在廣大幹群中傳為美談。
  • 一個派出所所長駐村扶貧的419天
    「我叫陳如亮,是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公安局黃蓮派出所所長,2018年6月19日,我到黃蓮鄉芭蕉溪村駐村扶貧,419天後的2019年8月13日,我結束了扶貧工作。我駐的芭蕉村112戶55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從當初人均收入不到1800元,脫貧後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這是陳如亮駐村日記的最後一頁。
  • 黨建引領+駐村扶貧+鄉賢回村
    黨建引領、駐村扶貧、鄉賢回村助推梅田村新農村建設上臺階。整治後的水塘乾淨漂亮。鄉賢回村願出微薄之力建設家鄉梅田村曾經是人人都羨慕稱讚的「勞模村」。1956年,梅田高級農業合作社主任吳培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 ...笑容裡的忠誠——記南陽聯通優秀扶貧幹部、駐村工作隊長陳志中
    這笑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是對南陽聯通駐淅川縣大石橋鄉郭家渠村扶貧工作隊長陳志中的讚許。作為南陽市聯通集團的扶貧人員,卻被授予「榮譽村民」,成為群眾心中的自家人,陳志中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和初心,把忠誠鐫刻在百姓的笑容中!
  • 樂安通報惡性刑事案件 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被害
    樂安通報惡性刑事案件 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被害 2020-08-13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婁子坳,難說再見|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第...
    2015年3月,我接到組織通知,到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那一年的3月5日早上,在市政府廣場,市委為我們組織了隆重的出徵儀式,我們打起背包,扛起「仁懷市全面小康駐村工作服務隊」的旗幟,在市領導「出發」的命令聲中毅然決然的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
  • 用生命書寫扶貧答卷——追記河北蔚縣文聯駐下宮村鄉留家莊北堡村...
    在扶貧工作中 ,他深深體會到,深入群眾、密切聯繫群眾,群眾的滿意度才會越高;群眾參與度越高,扶貧才會有成效。於是他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以音樂凝聚群眾,以編「村歌」、唱京劇、扭秧歌為載體,深入到群眾當中, 實施「文化扶志」「文化扶貧」,增強內源扶貧。
  • 駐村書記和貧困戶的「蜜茶情」
    9月1日,記者實地採訪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派駐駐村第一書記蔡軍的扶貧故事時,知曉了他和已脫貧的村委劉成生的「蜜茶情」。「投入這麼大,誰能保證賺錢,我可是過夠苦日子了!」2017年底,新上任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蔡軍就遇到了燙手的「山芋」。
  • 土城子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高宏宇:植根脫貧熱土奉獻扶貧真情
    內蒙古青城融媒網(記者高申)個子不高,鄉音濃重,一副忙忙碌碌的樣子,這就是烏蘭察布市自來水公司駐集寧區白海子鎮土城子村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高宏宇給人的第一印象。扶貧扶志為脫貧攻堅注入「源動力」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海子鎮土城子村,下轄5個自然村共1685人,其中貧困戶33戶51人,受地理環境、交通等條件限制,曾是當地出名的貧困村。從2018年開始,這個村子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當年5月,高宏宇被組織派到土城子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 扶貧新機制: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運作與功能
    駐村幫扶工作隊(以下根據具體情境簡稱為「駐村工作隊」或「扶貧工作隊」)是近幾年最為常見的臨時派往農村的隊伍。針對扶貧工作隊及其駐村工作,除了散見於各種報刊上的政策宣傳和網絡上的日常議論,研究者們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了討論。宏觀層面的扶貧工作隊研究致力於描述駐村扶貧政策的實施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並給出相關政策建議。
  • 重慶工程職院教師葉正泉:駐村一年多 寫下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
    「我由山村之外的思索者,轉變成山村內部的組成者,脫貧攻堅之後的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一本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記錄著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葉正泉奔赴雲陽縣棲霞鎮吉平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所經歷的駐村扶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