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韓宇南,是河南省周口市稅務局駐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2015年,我主動請纓到前何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幹就是6年。為支持我全心投入扶貧工作,妻子潘麗英也毅然放棄了城裡的優越生活,甘當一名志願者,搬進村裡與我一同攜手扶貧事業。
從質疑到信任 一條路開啟一扇門
前何村地處豫東南一個偏僻的角落,全村607戶2329人中貧困戶佔到173戶822人。進村的第一天適逢一場大雨剛過,村中到處都是爛泥塘,一個水坑連著一個水坑,水深處沒過膝蓋,成群的鴨鵝戲水,小學生上學要靠大人背著艱難跋涉,我是遛著牆根兒進村上任的。村民們對我這個新村官充滿疑慮,「他來就是鍍鍍金,幹不成啥事」「他能解決啥問題,看看門口這條路,晴天一腿泥,雨天蹚水過,有本事先把這爛路給咱修了。」
修路是鄉親們最渴盼解決的難題,也是我作為第一書記走馬上任面臨的首要任務。可墊路的土從哪裡來?錢從哪裡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我在全體村民大會上徵求意見時,原本熱鬧的會場變得鴉雀無聲。會後我就一家一家走訪,村裡的老木匠何富金說「村裡修路弄了好幾回了,都沒弄成。你一個外來戶憑啥本事能給我們修成?」村民不服氣,我也不服輸。一天,周翠萍老大娘拉著我的手說,「韓書記,俺都80多了,在俺閉眼之前,還能不能看到咱修的路啊?」我說:「大娘,一定能!」
看到群眾的期待和信任,我暗自較勁,既然來了,就要為鄉親們幹點事兒!幹成事!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挖坑塘,墊路基!為了籌錢,我和村幹部反覆研究,為了公平,讓臨路的群眾多出錢,其他的群眾少出錢,這次大家都沒了意見,很快捐資2萬多元。錢的問題算是解決了。勞動力不足,我就領著村幹部一把鐵鍬從早幹到晚。村民說,「韓書記都親自幹了,咱還等啥?走,拿著傢伙上工地吧!」全村大人小孩全部出動,附近打零工的村民也回來幫忙。當時正值寒冬,共出動1100多人次,挖土800多車,終於墊平水窪,鋪平道路。鄉親們走在平坦的大路上,衝我豎起了大拇指:「韓書記,中!」村裡的小夥子高興地說,「韓書記,路修好了,俺就不愁找媳婦了吧」。
接下來,在省市縣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又為村裡爭取各項資金2000多萬元,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項目……
從輸血到造血 一片丹心上下求索
帶領村民精準脫貧,是我時刻掛在心頭的職責,但要真正脫貧,產業是支撐。然而,在基礎薄弱的農村發展產業談何容易?通過考察選擇辣椒種植項目後,群眾卻不願意種都打退堂鼓,「咱種一輩子地了,他一個坐辦公室的,他叫種啥就種啥?淨瞎折騰」。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通過多方努力籤訂了「公司 農戶」訂單合同,但是群眾仍然不相信,連買辣椒種子的錢都不願意出。原來群眾害怕再像前些年種菠菜一樣,種出來了賣不掉,浪費氣力還賠錢。為了讓大伙兒放心,我說買種子的錢我出,賺了是你們的,賠了算我的。我自掏腰包5萬多元,購買了180畝辣椒種子。有人笑話我說「你這是瘋子的想法,傻子的做法」。當時我想:為了前何村早日脫貧,我就是要「瘋著幹」,為了村民有福氣,我就寧願冒「傻氣」!
這年辣椒喜獲豐收,畝產增收4000多元。種辣椒成功後,我們又採取了一系列增收措施,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一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有培訓意願的貧困戶掌握一門以上就業創業技能;有能力就業的家庭至少有一人有工資性收入,引領800多人外出務工,78人在扶貧車間就地增收。種植迷迭香300畝還套種了梨樹,又建36座溫室大棚種植了蜜瓜。村裡有了產業項目,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多了,發展生產、勤勞脫貧的勁頭更足了。2018年,前何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6856元提高到13628元,上升了98%。
從反對到追隨 攜手扶貧比翼齊飛
我的妻子潘麗英退休後來農村志願扶貧。想當初,我要到貧困村去扶貧,她一百個不情願。她說「你從小在農村長大,現在好不容易來到城市,再說咱父親都80多了,要是有個好歹,可咋辦?」我出發那天,她為我整理行囊,一臉哀愁,兩眼淚花。
不久,她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前何一村民房屋失火,我站在著火的房頂滅火,她心疼地哭著給我打來電話,「你不要命了,要是掉到火窩裡可咋辦?」她很擔心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和家人商量後來村裡照顧我。她來到村裡很快就融入這個大家庭,組織婦女們編藤椅織漁網增加收入,還自任教練組織成立舞蹈隊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我倆把村裡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像親人一樣照顧,愛心幫扶累計2萬多元。她為孤寡老人買來防寒棉帽,為殘疾兒童何思涵買來上學的輪椅。
每年大年除夕,我倆都在村裡與孤寡老人一起過春節。村裡的孤寡老人何金居大爺臨終前,我倆一直守候在他的床前。我緊緊握著他的手,彌留之際他已不能說話,但他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眼中飽含淚水。我擁抱著他貼在他耳邊,聲聲呼喚著:「大爺、大爺……」在場所有人都淚流滿面,相伴著他安祥地離世。以前由於工作忙,我母親在老家去世時我都沒能見上她最後一面,但何金居大爺去世時,我倆卻兒女般地守候著他為他送終。庚子新春戰疫情,我和妻子與村民一起日夜堅守在卡點,她為抗疫人員做飯並親自送到抗疫前線。她說「前何村就是俺的家,村民就是俺的親人」。以我倆的事跡製作的視頻《駐村夫妻》被作為「精品黨課」入選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課程。
如今的前何村,路寬了,燈亮了,人精神了!打了機井、修了橋梁、架了高壓、農民體育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建好了,扶貧車間開工了,光伏電站發電了,小學教學樓建起來了,天然氣入村了,自來水、電力、寬帶戶戶通,鄉親們高興地說「幸福不忘共產黨,脫貧不忘習主席」六年來,我的駐村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村民們的大力支持和讚揚,先後獲得中國好人、中國好稅官等榮譽稱號。
如果說第一次駐村是聽從黨的召喚,第二次駐村則是我的使命、責任和擔當,今年看到鄉親們再次聯名挽留我的紅手印,我第三次向組織遞交了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申請書,並向鄉親們承諾:前何不富,不回稅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