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陳章群
秋意漸濃的山區,在錯落的梯田上,黃澄澄的稻子享受著驕陽;在蜿蜒的鄉道上,淌過黃泥水吸飽粉塵後,顛簸了兩個多小時的越野車,終於在距離龍巖市區180多公裡的武平縣桃溪鎮洋畲村停歇。9月1日,記者實地採訪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派駐駐村第一書記蔡軍的扶貧故事時,知曉了他和已脫貧的村委劉成生的「蜜茶情」。
「投入這麼大,誰能保證賺錢,我可是過夠苦日子了!」2017年底,新上任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蔡軍就遇到了燙手的「山芋」。他得知在不久前的村兩委班子會上,村裡提出擴大養蜂合作社的「長遠發展藍圖」時,就被村委委員、養蜂能手、致富帶頭人劉成生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時值寒冬,又無月色。借著狹窄村道一兩家小店和手機的燈光,蔡軍摸黑來到村口劉成生家中了解情況。劉家是省標貧困戶,靠著危房改造項目,住進了一層的磚混新居,但是家裡仍十分簡陋。因為跟村幹部有不愉快,所以對蔡軍的「說客」之舉,頗為不耐煩。
劉成生是何許人?他是個不幸的人。從小失去左手,家境貧困,性格自卑敏感,用他的話說:「自己走在路上,頭都抬不起來。」2003年外出打工的他回到家鄉,因為沒文化,身體殘疾,不善經營,多次創業均以失敗告終。但他很上進,參加養蜂培訓班,電商培訓班,自學農技專業的大專,成了村裡養蜂致富的「第一人」。「脾氣倔,說話直,得罪人,但沒私心,會說真話。」這是村民對他的評價。這些情況蔡軍在來訪前就做足了功課,對說服他也是頗有信心。
「我當兵退伍,在中院法警幹了二十多年,說話比你更直,脾氣比你更衝……」蔡軍並沒有直奔主題,而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拉著他坐下來聊天。蔡軍有聲有色地講起自己駐村蹲點的經歷,如何為貧困戶脫貧爭口氣,對村幹如何擰成一股繩的見解。
「要想被認可,先要被別人需要,面子是自己掙的。」蔡軍的話更讓劉成生有了觸動打開話匣子,說到受窮的苦,他眼角溼潤,不自覺地落淚,一番懇談後,卸下了劉成生的思想包袱。聊天間隙,蔡軍喝了一杯劉成生自產的「蜜茶」(武平綠茶和蜂蜜調製),清香沁人,口感俱佳,他當即下了一個大單:購買50斤蜜茶。
「對政策把握不準,資金缺口大,產量和銷路都是問題……」蔡軍的夜訪,摸準了劉成生不自信的根源:扶貧要扶志。「鎮裡出臺了蜜蜂養殖激勵性扶貧政策,我在這裡駐村就是為了對接最新的扶貧政策,脫貧不脫鉤,對你的幫扶政策不會變的,資金和銷路我們都會幫你跑,你儘管放心幹。」2018年春節前,蔡軍在市中院捐贈的路燈的照明下,第二次夜訪劉成生家告訴他,通過市中院的大力支持,500斤的蜂蜜被蔡軍的同事們搶購一空。這個好消息讓劉成生對這個真抓實幹的「扶貧書記」刮目相看。一杯熱氣騰騰的蜜茶已經端到到了蔡軍面前。
從最初的20箱,到現在的200多箱蜜蜂;從一個人單幹,到成立洋畲養蜂專業合作社,再帶動周邊30多戶貧困戶脫貧,應邀到鎮裡開設養蜂技術培訓班……隨著產業的壯大,生活條件的改善,不斷鑽研學習扶貧政策,脫貧後的劉成生逐漸擺脫自卑敏感的過去,變得自信開朗,從村裡的貧困戶蛻變成為扶貧協理員,幫助村裡的貧困戶整理資料,對接教育、醫療、補助等工作,村民有什麼事也會主動聯繫他。
「我駐村後,就發現他就是缺少自信,不善與人溝通,就多次找他聊天談心,逐步交辦他能上手的工作,把他推到鎮裡、縣裡教別人養蜂技術。事情是更多了,但是被大家肯定,取得一定的榮譽,他的自信心就提上來了。」蔡軍介紹說,如今劉成生正在申報福建農林大學的養蜂專業的培訓學習,已經連續三年被縣養蜂協會評為優秀蜂農,並在縣殘疾人養蜂技能大賽中奪獎。
「都是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讓我能辦小額貸款,擴大規模;又有蔡書記他們的大力支持,我才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現在的我還能幫助別人,能在村裡抬頭走路。」記者在掛著武平縣洋畲養蜂專業合作社牌子的劉成生家中聽著他的介紹,看見他的房子已經加蓋到了兩層半。「等再賣出幾批蜂蜜,我就能簡單裝修下房子了。」劉成生滿懷信心地憧憬道。
在劉成生家大廳,蔡軍和同事喝著清甜的「蜜茶」和劉成生圍坐聊著村裡接下來的發展方向,而院子外,是數個蜂箱起起落落著忙碌的蜜蜂;山腳下,是層層疊疊的金色稻田,連成片的瓜果種植基地,不少興建中的新居正在施工中……這一切無不訴說著「蜜茶情」裡專屬于洋畲的脫貧故事。
【來源:福建長安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