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縣委辦駐張塝鎮方嘴村第一書記田蜜(左)和脫貧戶方國清在交流中。(通訊員供圖)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陳鈺、何小紅、汪鈺)12月9日,在蘄春縣張塝鎮方嘴村六組,駐村第一書記田蜜走訪到脫貧群眾方國清家時,他正忙著拾掇屋子,如數家珍地道來:「安裝了全新的門窗戶扇,外牆也粉刷了,屋頂還蓋上了鋼構瓦,裡裡外外氣象一新,就盼著能早點娶個媳婦了!」
張塝鎮方嘴村是蘄春縣5個省級重點攻堅村之一。7戶21人,在半年的時間裡能夠如期脫貧,來自駐村第一書記田蜜沉下心的務實幫扶。
2020年4月20日,田蜜主動請纓前往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臨行前,領導寄予厚望:「受疫情防控和防汛搶險雙重影響,困難群眾增收較往年困難,但『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要求不能變,你務必要協助村「兩委」想盡千方百計,幫助餘下的這7戶21人順利脫貧!」
攻堅需「啃硬骨頭」。田蜜深知,經過全縣上下近5年的共同努力,絕大多數貧困戶都能在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實現脫貧,尚不能脫貧的「老弱病殘」是最難啃的骨頭,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在急難險重面前唯有勇往直前,「這7戶不脫貧,我絕不離開方嘴村!」
到村以後,他始終堅持「五天四夜」駐村,第一時間對7戶未脫貧戶進行上門走訪,摸清底情:7戶中有6戶家裡有重症病人,其中4戶有家庭成員生活不能自理,2戶有家庭成員患精神病,1戶已年過70歲,基本喪失勞動能力,自身發展生產能力十分有限。
在7戶貧困戶中,情況最為特殊的數方國清。今年56歲的他,少年時就患有輕度精神病,受制於家庭條件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療,以致終生未婚,雖然四肢健全,但因精神不正常,做事集中不了注意力,打工沒人要,在家種田、拾荒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家庭幾乎沒有固定收入。加上父母均已80多歲,弟弟也有兩個孩子,也沒有能力再資助他。
讓田蜜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方國清住的一棟一列兩層的紅磚房沒安門窗,室內地面沒打地坪,屋頂瓦片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外牆沒涮水泥,一二樓之間也沒有樓梯,住房安全存在嚴重隱患。
方國清本人初中肄業,自尊心較強,在他看來自己有手有腳,能夠自食其力,將他納入貧困戶是無異於人格羞辱,因此堅決拒絕任何資助。過年過節時,村幹方福生、宋金等人給他送食品、衣物,他堅決丟在門外;村裡想給他申請低保和危房改造項目,他堅決不提供戶口本、身份證,鎮、村幹部無可奈何。方國清曾辛苦養了一頭豬,長到400多斤時,村組幹部好心給他聯繫買家,他卻說「我不食嗟來之食」,結果豬患病死亡,他又痛心疾首。
越是難啃的骨頭,越要迎難而上。田蜜決定將方國清作為工作的突破口,在方國清的動員下,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員7人全員上陣,齊心協力破解方國清脫貧難題。
鑑於他自身沒有發展能力,田蜜就借上門宣講人口普查契機,將他的戶口本、身份證拿到手,替他辦齊了相關資料,順利幫他申請到了低保金和危房改造項目。
錢的問題解決了,但更棘手的問題還在後頭。裝修師傅上門施工時又卡了殼,方國清堵在門口,堅決不讓人進門,最後裝修師傅也不願意到他家幹活。
為了說服方國清,田蜜就便天天上門做他的思想工作,漸漸地發現他雖然精神不太正常,但是卻喜歡讀書,文化知識水平甚至高於一般群眾,對國家的政策也能說出一二。於是當即改變策略,每次上門都帶著幾分最新的黨報黨刊,和他聊時政新聞、文史知識。
慢慢地,他喜歡和這個「文化人」聊天,在田蜜入戶第12天,方國清同意接受低保金,同意安裝門窗、樓梯和屋頂鋼構瓦。工程結束時,方國清的老父母激動地留下眼淚,邊牽扯兒子的衣角邊交代:「你今生今世都不要忘記這幾個好幹部,他們的良心太好了!」
勤走訪、想對策、謀產業,想貧困戶之所想、急貧困戶之所急、解貧困戶之所困。對於其他的6戶貧困戶,田蜜協助村「兩委」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幫扶措施:對於符合低保條件的方躍雲、方漢雄、黃治榮、曾月花等4戶,均按政策給他們申請了低保;對尚有勞動能力的方愛民、田祥炳等2戶群眾,幫扶他們通過「點對點」包車外出務工。
扶上馬,送一程。田蜜鼓勵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生活面貌。方躍雲一度中風,就鼓勵他每天騎自行車鍛鍊,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他身體狀況明顯改善,生活已經能夠基本自理,如今他在村口操起了炸油條老手藝,每天能收入50多元。曾月花的孫女張丹去年大學畢業,一直沒找到理想工作,田蜜就積極幫她在網上搜集就業信息,指導她參加事業單位招考,如今她已在武漢一家醫院當起了護士;曾月花的孫子張智在讀高三,田蜜就借探望之機當面鼓勵他認真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今年他以651分的高分考入了武漢大學,一家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0月30日,縣扶貧辦組織對剩餘貧困人口進行脫貧驗收,方嘴村7戶21人已經全部達到脫貧標準,順利脫貧。田蜜會同村「兩委」成功爭取到新型村集體經濟項目和扶貧補短板資金,村集體已建起250畝的油茶基地,在柳林圍農田大畈上興修起了3米寬、2公裡長的「產業路」。
田蜜在扶貧日記中如是寫道:看到7戶群眾心悅誠服地申請脫貧時,一種成就感就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要真正做好扶貧工作,不是給貧困戶送點實惠、爭點政策就可以,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做群眾的知心人,幫助他們走上幸福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