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過沙坪垻區這些街鎮時,你可知道這些街鎮名字的由來,以及關於名字的傳說?
從引土成灣的土灣,到都市新鄉的中梁,再到千年磁器口,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傳說,經過街鎮搜集、整理,立體地呈現了出來。
9月27日,沙坪垻區22個街鎮代表,帶著關於自己街鎮的故事、作品,與文化界專家等齊聚一堂,參加「故裡故事」座談研討會。會上,除了作品展示,還對優秀作品進行了表彰。據了解,「故裡故事」活動從今年3月啟動,8月中旬所有街鎮均完成展示。展示期間,文圖視頻等瀏覽量累計達到2000多萬。
除了線上展示,線下還將相繼推出《故裡故事》專屬圖冊、街鎮巡展等。其中,巡展已於研討會當日在愛民廣場啟動,國慶期間還將在三峽廣場及磁器口進行巡展。
「故裡故事」得到居民認可
「土灣街道短視頻的拍攝,從搜集資料,取景製作,到視頻首映,可以說每一步都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土灣街道相關負責人高巧說,他們的作品是所有街道中第一個完成、第一個展示的。
為了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土灣,接到任務的高巧冥思苦想,四處搜集資料,並積極聯絡街道文聯以及各類協會進行素材採集。隨後從採集到的繁瑣資料裡,勾勒出了一條完整的故事主線。
「我們用一個學畫少年作為故事主線,串聯起過去和現在,呈現出土灣的發展和變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土灣破爛廠房多,老舊小區多,但經過發展,現在的土灣早已不『土』。」高巧說,現在的土灣乾淨整潔,美食美景雲集,這些變化,在視頻和照片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主線確定後我們開始拍攝,每到一處取景,居民都非常高興。不僅積極配合,還非常期待觀看視頻。視頻拍攝完的首映,受到大家的熱議和稱讚。」高巧說。
「從各個街鎮提交的作品來看,每個街鎮都很用心,工作『扣』得很細,尤其在引用一些資料時,非常嚴謹。可以說,這一系列作品,不僅有觀賞性,還能成為今後重要的影像、宣傳資料。」沙坪垻區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拍攝期間搜集的老照片資料
瀏覽量累計達到2000多萬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故裡故事』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新穎。」參與過土灣、覃家崗街道策劃的文慕白,是沙坪垻區作家協會顧問,他前後觀看了六七個街道攝製的作品,總體感覺每個作品都盡心盡力地展示了沙區各街鎮的「精魂」。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傳遞高度發達的時代,『故裡故事』活動抓住這一特點,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各種形式,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區域地理景致,弘揚了區域人文精神,潛移默化讓居民對自己的家鄉有一種認同感。」文慕白說,這些作品還能傳播重慶特色、沙區特色,讓更多人了解一座城市的「靈魂」。
而在傳播方面,沙坪垻區融媒體中心採取線上線下聯動、專題展示、重點推送等相結合的方式,對22期作品進行了全方位、連續性地展示和推介。各大平臺累計瀏覽、點讚量超過2000多萬。
「一個個精彩的『沙坪垻故事』屏屏相傳,在全區乃至全市引發了一場關於追尋文化之根、追憶故土鄉愁的熱潮。同時,這個活動對各街鎮也是一次重大檢驗,希望以後各街鎮總結經驗,繼續挖掘故事,講好故事。」沙坪垻區融媒體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相關連結>
沙坪垻區這些街鎮名字從哪兒來?
沙坪垻街道:沙坪垻的名稱,最早來源於明萬曆年間《重慶府志》記載中的白崖鄉沙平裡,據說這裡是古嘉陵江衝刷後沉積形成的一塊平壩。
中梁鎮:民國《巴縣誌》記載:「發自石凹,訖於高店,中樑之下有雙龍洞」,「中樑」之稱來源於此,後傳為中梁山,進而整座山脈被命名為中梁山脈。
雙碑街道:境內古驛道上,有兩塊碑,一塊是為表彰鄉民籌款修路義舉的功德碑,一塊是標識道路方向的指路碑,因而得名。雙碑街道原名詹家溪街道,2015年經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
井口街道:明末時期,因境內發現鹽井,人流逐漸在此匯聚,井口遂得其名,清末後改名井口場。
天星橋街道:相傳清末時,當地建橋竣工,特邀古稀老翁踩橋,寓意「天上壽星降福」,故名天星橋。
小龍坎街道:小龍坎,原名小門坎,地處成渝古道「東小路」。小路沿平頂山蜿蜒而下,依山就勢,有幾段梯坎穿石壁而過,像一道小石門,故名小門坎。後因其背靠平頂山,形似龍狀,明末更名小龍坎。
歌樂山街道:歌樂山,相傳因「大禹會諸侯於塗山,召眾賓歌樂於此」而得名,歷來為巴渝遊覽勝地。
青木關鎮:相傳,為紀念一位卿姓少年斬蟒救母得名「親母關」,後因山青林密、扼守關隘,演變成今天的「青木關」。
陳家橋街道:1920年,一陳姓人家在歌樂山以西的龍鳳河上,架起了一座橋梁,方便鄉鄰出行,為銘記善舉,取名陳家橋,至今已有100年。
磁器口街道:據《巴縣誌》載,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1003年),因附近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最早得名「白崖場」。相傳明建文帝逃難隱匿於寶輪寺,古鎮被後人稱作龍隱鎮。清康熙年間,福建汀州連城縣孝感鄉的江家三兄弟,跟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隊伍來到龍隱鎮青草坡定居落戶,建窯燒陶製作民用生活陶瓷,開創了一個影響巨大的日用品牌——沙坪窯。後因「磁」與「瓷」相通,漸漸民間就把龍隱鎮稱為了磁器口。
童家橋街道:童家橋街道因橋而得名,相傳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有童姓大戶人家在此地溪流上建一石拱橋,故名「童家橋」。
土灣街道:相傳是因有江心之雙石,沙土交相堆積,年深日久而成灣口,故而得名土灣。
豐文街道:豐文街道,因古老的豐文山寨而得名,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鳳凰鎮:鳳凰鎮因「古有鳳凰窩」的美麗傳說而得名。
回龍壩鎮:傳說回龍壩得名於清初,當時有陳姓人家在此居住,祖孫二人先後任翰林學士,回鄉後在此平壩置產建宅,故將宅地命名為回龍壩。
土主鎮:明末時,為祈風調雨順、歲稔年豐,建成土地、川主二廟,並取二廟各一字,得名「土主」。
山洞街道:上世紀20年代,因修建成渝公路在此開鑿一公路隧洞,始有「山洞」之名。
新橋街道:清同治元年,此地百姓集資建橋竣工,巧遇抬著新娘的花轎經過,眾人大喜,邀請其前來「踩橋」,即今日所謂之「剪彩」,以求風調雨順、歲歲平安,這座橋也被命名為了新橋。
渝碚路街道:渝碚路街道地處沙坪垻東部核心商圈,居歌樂山麓,臨嘉陵江畔,是主城至北碚道路之起始中心處,故謂之曰渝碚路。
石井坡街道:因地處坡地,清代鄉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貯巖水飲用,習稱「石井坡」。
聯芳街道:聯芳,因境內曾有一座聯芳橋而得名。沿平頂山聖泉古道拾階而上的五虎嶺、辛亥義軍過境碑等景點都向人們述說著聯芳的歷史。
覃家崗街道:覃家崗,因清代中期覃姓人家在此山崗開荒種地而得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範聖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