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虎,籍貫於湖北水域的妖怪,外表看起來像是三四歲的孩童,體表覆蓋著一層箭擊不透如同鯪鯉的鱗甲。喜歡全身潛入水中僅露出膝蓋來勾引水邊玩耍的人類孩童,並以此攻擊人類孩童。
關於水虎的爭議之一:想要操縱水虎究竟是要取其鼻子還是生殖器?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沔水》中提到「水虎」:「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厭,可小小使。」也就是說,只要活捉了「水虎」,只要摘下它的「皋厭」就能將其馴服。而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卻將「皋厭」改為了「鼻」,言:「人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而[明]方以智《通雅》中卻引:「孫汝澄云:皋厭者,水虎之勢也,可為媚藥,善使內也,皋厭與鼻相訛物類相感」以糾正「皋厭」是指男性生殖器而非鼻子。可「皋厭」究竟該譯作鼻子還是睪丸呢?
[清]彭孫遹在《延露詞》的《浣溪沙•豔情》中:「睡鴨悽清夜未眠。銀荷低照象床邊。七襄錦被八蠶綿。皋厭細拖執簟上,諾龍私貯繡襟前。玉郎長得玉人憐。」此中「皋厭」自然是男性生殖器無疑。
此觀點雖無定論,但筆者以為,「皋厭」應為男性的「睪丸」,所謂「摘其皋厭,可小小使」的意思,極有可能是像給公貓、公狗做絕育一樣,摘其睪丸能讓其性情溫和,也就能進行常規馴養的操作了。
關於水虎的爭議之二:水虎是否為河童?
繪製了《畫圖百鬼夜行》、《今昔畫圖續百鬼》、《今昔百鬼拾遺》、《畫圖百器徒然袋》 四冊妖怪畫卷,描繪二百零七種妖怪,並以此奠定了日本志怪文化基礎的鳥山石燕在《今昔畫圖續百鬼》中所繪的水虎也正是此水虎,在日本也普遍認為水虎是河童的近親。至於關於日本的河童是否就是中國的水虎,眾說紛紜。亦有人認為,若從河童起源來說,[東晉]幹寶《搜神記》中的龜精「何銅」或許就是日本河童龜形的基礎,再加上部分水虎特徵和習性的融合,於是便有現如今的日本河童形象。
除此之外另有訛傳水虎具有隱身的能力。這種說法的始因是始作俑者對《本草綱目》的錯誤解讀所致。「水虎」在《本草綱目》是作為「溪鬼蟲」的附錄,而在附錄最後,也就是緊接著「水虎」之後,李時珍又舉出一名叫「鬼彈」的妖怪,「鬼彈又按《南中志》云:永昌郡有禁水,惟十一二月可渡,餘月則殺人。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也就是說,所謂的「水虎」有隱身能力實際上是在說「鬼彈」而非「水虎」。
圖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水虎」與「溪鬼蟲」並錄的相關章節形象參考
水虎 [江戶時期]鳥山石燕《今昔畫圖續百鬼》
文獻記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
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鯪鯉,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厀頭似虎,掌爪常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厭,可小小使。名為水虎者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附錄】水虎
時珍曰︰《襄沔記》雲︰中廬縣有涑水,注沔。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甲如鯪鯉,射不能入。秋曝沙上,膝頭似虎,掌爪常沒水,出膝示人。小兒弄之,便咬人。人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明]方以智《通雅》
水虎即水唐也,鼻厭其隂也,水經注曰:沔水逕黎丘故城,又南與疎水合,疎水出中廬縣西南東流至即縣北界,東入沔水謂疎口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嵗小兒,鱗甲如鯪魚,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中自曝膝頭,似虎掌爪,常沒水中出漆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厭,可以小使,名為水唐者也。後漢郡國志注引盛氏荊州記云: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少小便,名為水廬。十道志引襄沔記云:或有生得者摘其鼻,可小使之,名曰水虎。孫汝澄云:皋厭者,水虎之勢也,可為媚藥,善使內也,皋厭與鼻相訛物類相感,志訛為水唐,而疎水作涑水。
(文:花紅)
· 感謝閱讀 ·
傳播中華志怪文化,講述九州妖怪故事。
版權聲明: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屬作者本人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今日頭條/知乎/微博:@你好妖怪工作室 | 郵箱:nihaoyaoguai1234@163.com
授權、交流、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nihaoyaoguai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