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對聯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三國時期,而貼春聯的習俗,則源於五代後蜀國主孟昶。
傳說孟昶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正是我國第一副春聯。當然,也有說法將對聯的主人歸為孟昶兒子,此事說法不一。而在千百年來,關於對聯的趣事也有很多。
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個故事也是跟對聯有關,只不過這主人公是一寡婦和一窮木匠!
相傳,在清朝雍正年間,江南地區有一王姓人家,王老爺子家財萬貫,膝下只有一女。所以對這個僅有的女兒更加寵愛,自小便專門請來了名師教導她。王家小姐天資聰慧,小小年紀就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大才女。
一轉眼,王家小姐到了適婚的年齡,為了挑選到自己合適的夫君,王家小姐通過出上聯的方式,挑中了一位對出下聯的青年,兩人很快便結婚了。
然而,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結婚兩年後,丈夫突然因病去世,王家小姐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令人唏噓不已。
為了讓女兒不再傷心,王老爺子便將她接回了家中。等到王家小姐逐漸從傷痛中走出來後,王老爺子便勸說女兒改嫁,還是用對對聯的方式。
柳小姐出的上聯是這樣的:「昨日今日明日,日復一日」。不過,由於王家小姐的寡婦身份,前來提親對下聯的人並不多。但王家小姐也不在意,只是靜靜等待著自己的有緣人。
直到有天,一個窮木匠從大門口路過,看到了柳姑娘出的上聯後,略微思索便提筆寫出了下聯:「早餐午餐晚餐,餐外加餐」。柳姑娘看到這個下聯,卻是眼前一亮。
這個下聯對的既對仗工整,又承接了上聯的寓意。在經歷了痛苦的婚姻之後,柳姑娘只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過上平淡的生活。而木工的下聯正對出了她心中所想。
到了現代,這對對聯「昨日今日明日,日復一;早餐午餐晚餐,餐外加餐。」已經成為了一句俗語流傳下來,古人就是用這樣一句話,來告誡自己,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世界上沒有心滿意足的榮華富貴,平淡的日子反而是平安喜樂。
對聯的文化從來都是歷史悠久,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是經久不衰。不過隨著文化的改革,所以使得對聯的對仗要求已經降低了很多,從之前的「陽春白雪」到了現在的「下裡巴人」。
而現在像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貼春聯,也叫做「桃符」,貼的就是對聯。
並且仔細看會發現,上下兩聯非常工整。而之前古人寫字從右邊開始,所以上聯在右邊。現在寫字從左邊開始,所以上聯在左邊。
其實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還想要了解到更多的對聯可以看一下《中華對聯精粹》,在這本書中涵蓋了所有方面的對聯。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中華傳統經典精粹》是一部中國古代經典的通俗化讀本,精選《大學》、《論語》、《中庸》、《老子》、《莊子》、《商君書》、《管子》、《墨子》、《鬼谷子》等18部先秦傳統經典進行精粹,
並結合社會現實,加以注釋、譯文和點評,賦予了這些經典以新的時代內涵,為大眾提供陶冶性情、提升道德素養的寶貴精神食糧。
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本才49元錢,也就是一張電影票錢,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受益終生!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