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起源於閩南民間,傳入臺灣之後,當地百姓結合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發展形成富有臺灣特色的戲種,在臺灣民間十分流行。再後來,隨著兩岸文化的交流歌仔戲又被傳入福建閩南地區,雖然歌仔戲大都用閩南語進行傳唱的具有地域局限性,但是只要有講閩南語的地區就有歌仔戲的身影。不僅在臺灣、福建閩南地區就是遠在國外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有華人的地方都十分流行。
還記得魯迅寫的《社戲》這篇文章嗎?文章中描述幾個小夥伴划著船到隔壁村看戲的情景,就是我們小時候看戲的真實寫照。若是遇到隔壁村有唱戲,即使要走上3、5公裡的山路,我們小夥伴也從不缺席;若是輪到自己村莊唱戲,便會早早的在戲臺下用長板凳佔位置,佔的位置不是為自己而佔,而是留給家裡看戲的客人。因為,那時候看戲猶如今天的小夥伴們看明星演唱會,戲臺下人山人海。只有佔好位置,家中的客人才能享受VIP級別的待遇。
歌仔戲的傳唱形式多種多樣。有時候是一男一女對唱;有時3、5個人一同演出;要是遇到較大型的廟會人數就有10幾個人。歌仔戲的劇目也相當豐富,會有歷史典故、名人以及民間故事等,比如會傳唱《薛仁貴》、《濟公傳》等劇目。很多歌仔戲的內容都是講述地方惡霸作惡多端,最終沒有好下場,善人行善最終都有好報等之類的,內容主題大都是勸人行善莫要作惡,敬孝長輩才能善終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