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介入下的安寧療護

2021-12-26 深圳健康研究和數據管理

什麼是敘事介入?

什麼是哀傷敘事介入?

這期我們邀請到楊曉霖老師跟大家分享: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南方醫院敘事醫學研究中心首席顧問

曾任《敘事》(中國版)編輯部主任與副主編,現任多個學術期刊編委,主持項目10餘項,出版了多部專著、譯著、學術輯刊及系列叢書等

「大腸面線、大腸面線.」這幾天汪伯總是在夢中喊大腸面線。

「你怎麼啦!」醫護人員問他。

汪伯說:「這幾天總是做夢,夢見我在吃麵,那是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吃的大腸面線,現在我很想念大腸面線的味道。」

志願者知道後找到一家原汁原味的大腸面線,特意去買來後送到汪伯面前,大家陪著汪伯一起吃麵,汪伯打開話匣子,跟大家講起自己的人生故事,年輕的志願者和醫護人員們也適時予以回應。

這是全國首家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前幾個月接待的72歲肝癌末期患者汪伯的故事。

剛住進來時汪伯脾氣暴躁,經常罵人,總是說自己不如馬上死去。

當我們敘事介入後,汪伯改變了態度。

兩個星期後,汪伯安詳辭世,但在臨終前,他不忘對連續幾個月來照顧她的醫護人員表示萬分致謝。

因為一碗麵線和一個故事,汪伯的人生故事得到了認可和統整。

在生命最後階段,人要麼完成自我生命的整合,要麼走向自我生命的絕望。

臨終者只有接納自己的人生故事,才能坦然面對和接受死亡。

因而,作為臨終患者的照護者,我們必須花一些時間與患者待在一起,展開敘事照護。

「深入生命故事,創設一個可能發生生命癒合,而不是身體癒合的空間」。

中國宋代的張載曾言:「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張載認為,活著時,順應天理;壽終之時,可享安寧。

從敘事生命健康的角度理解,可以闡釋為活著的時候,我們要順應世界,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建立和諧共存的關係,達到心身安適的狀態。死去的時候,我們能夠直面死亡而不懼怕,化解遺憾,了無牽掛。

這與敘事醫學語境下的「安寧療護」概念相契合。

敘事是指導聽說讀寫故事的一個理論術語,敘事理念是一種認識論,一種哲學,一種策略,一種倫理,一種生活。

是生命健康敘事語境下,主體利用自己的敘事資本和敘事智慧自我、與家人以及家人之外的其他主體建立人際敘事關係,滋養處在敘事閉鎖中的主體,幫助他們走出自我否定和人際敘事斷裂狀態的一種照護方式。

安寧敘事照護包括直接幫助臨終主體修復斷裂的人際敘事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利用安寧照護者的敘事資本和智慧,或者在生命健康敘事領域專家的敘事照護處方指導下,幫助主體走出敘事閉鎖,走向終極成長。

是指在大健康語境下,醫護人員和社工運用自己的敘事素養和敘事智慧,與患者和患者家屬構建人際敘事關係,在對他們的生命故事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提升生老病死認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生活習慣問題和心理情緒困境,重新修復與家人之間已經斷裂的敘事關係,運用繪本、影片和文學作品等敘事媒介開展死亡教育和家庭哀傷輔導,引導有臨終患者的家庭主動選擇安寧療護、實現終極關懷的人性照護模式。

在現代醫療語境下,絕大多數的死亡都發生在醫院。現代人遭遇醫療化、機構化、儀器化、非人化和延長化五種困境。

敘事醫學召喚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回到人的存在性體驗生命的本質,而非拘泥於行動性解決無法解決的生命課題。

存在性陪伴最重要的就是維繫臨終者的人際敘事關係。

通過給予臨終者最溫情、最人性的敘事介入和賦能,幫助瀕死者從「不良死亡」的困境中找到「優良死亡」——善終的出路,也可以通過敘事調節幫助喪親者走出傷痛,獲得對親情、健康、疾病和死亡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

美國學者費希爾說:「人類本質上是敘事的人。」

法國哲學家利科說:「敘事在手把手地教會我們如何認識和面對死亡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敘事在每個人的生命進程中都扮演著普遍而重要的角色。

我們為了更健康、更有意義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生命主體都應構建良好的社會敘事關係、職業敘事關係和家庭敘事關係,「人際敘事」具有「日常性」,像飲食一樣必不可少,它對於人類健康生存的重要性甚至比食物還更重要。

 敘事無處不在,「安寧療護」也需要敘事的介入。

電影敘事是我們理解疾病和死亡、理解安寧療護真正內涵的重要文類。

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經常為大家推薦這類影片,並以敘事理念為框架對影片裡的人文細節進行解讀和點評。

比如《心靈病房》、《心靈點滴》、《生命最後的旅程》、《無人出席的告別式》、《送你一朵小紅花》、《人間世》、《小偉》等等。

現代醫學教育之父奧斯勒有一個故事,既體現了對臨終患者的存在性陪伴和敘事關係構建,也達到了對喪親者進行哀傷輔導的目的。

一位在蒙特婁出差的英國年輕人在用午餐時突發重疾,奧斯勒恰好在場,診斷其為嚴重天花後,立即將他送去醫院。

但年輕人的情況急轉直下,最終不幸離世。

人文素養極高的奧斯勒醫生首先站在父母的視角上想像他們內心裡充滿的各種疑問並決定第一時間給他們寫信詳述當時的情況。

奧斯勒在信中提到了一個細節:在年輕人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裡,自己如何陪在床邊聽他講家裡的故事,尤其是對母親的思念。

年輕人告訴奧斯勒,生病時,母親總是會為他誦讀《以賽亞書》中的禱文,奧斯勒因此也為年輕人念誦了這段禱文,年輕人最終在平和安詳中離開人世。

奧斯勒與患者構建的是存在性陪伴和人際敘事關係,這是安寧療護最重要的維度。

面對臨終者形形色色的死亡敘事,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家人與朋友,都必須服從敘事醫學的「軍規」,堅守故事語境與儀式,延續溫情的敘事照護。

在生命的盡頭,治療已不可能,但內心的治癒仍可行,因而,我們不應再以科學(理性)來面對臨終者的死亡, 而是用敘事(詩性)來建構,來分享,來領悟。

敘事介入下的安寧療護更多的是對臨終患者的人文關懷和靈性照護。

安寧敘事照護是每一位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的「內建」素養,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和提供末期患者全人照顧的安寧境界。

完美的安寧照護模式,不需要安寧病房、安寧醫生和安寧護理人員,它應融入到每一專科、每一個末期患者的醫療照護裡。

歡迎點擊文首音頻

音頻由全國首家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團隊敘事醫學師資和志願者 吳春華老師錄製

音頻包含更多敘事照護故事~~

-END-


消息來源:深圳市健研數管中心

圖片來源: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微信號致力於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若有文字、圖片、視頻涉及侵權或違規,請及時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專題‖安寧療護
    4 結語借鑑國內外社區安寧療護服務的成熟經驗,建立以醫院為基礎、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為補充的安寧療護服務模式,符合中國國情,社區和家庭應是提供安寧療護的重點場所。因此應儘快健全本土化的社區安寧療護相關制度與法律,全面提高社區安寧療護服務團隊的綜合能力,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推廣社區安寧療護服務,才能促進社區安寧療護服務更好更快地發展,從而滿足社區居民臨終階段對生命質量的需求。參考文獻:[1]王愛華.
  • 安寧療護的「上海模式」
    與鄰近的中國臺灣、安寧療護誕生地歐洲以及其他西方國家不同,上海的安寧療護事業有著政府主導的濃重色彩,在政府的要求和引導下,安寧療護服務最終主要落實到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最近幾年,上海的安寧療護事業進入快車道,不僅服務能力很快提高,還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被稱為中國內地安寧療護的「上海模式」。
  • 臺灣研修心得(二)—安寧療護專版
    因此,儘可能多的了解臺灣安寧療護的發展現狀,對我而言,重要並具有吸引力。總體而言,臺灣安寧療護的核心是以「五全照顧—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及「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別道愛」的方式希望照顧對象能達到「三善—善終善別善生」和「 三平安—生理平安心理平安靈性平安」的境界。以下我將從輔英科大的安寧學理教育、臺南成大緣恩病房、以及我了解的臺灣安寧人三個方面來做一一介紹。
  • 安寧療護,溫暖生命的最後旅程
    在這裡,醫護人員會給生命終末期的病人「安寧療護」,也就是臨終關懷,或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或讓生命延長,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給生命後期最美的禮物。該院副院長葉斐瑾說:「開展臨終關懷,其實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每個人臨終前,想到的都是愛,而關懷,是愛在臨終前最溫情的承載。 除了對生命終末期病人「安寧療護」,該院內科對每一位患者也是關愛有加。「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用情呵護,責無旁貸。」
  • 擷英集萃:2018年香港安寧照顧國際研討會與APHN華人安寧療護研討會
    香港安寧療護的同仁及社群,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同道們交流經驗與成果,探討彼此的教訓與困惑。世界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聯盟(WHPCA)總幹事Dr.Connor 做了題為「安寧療護與醫療照護環境:全球基於社區的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進展與方向」的演講,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6千萬人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75%的國家獲得的阿片類藥物非常有限,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 演講實錄 | 於世英: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上)
    有的,就是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有人會問了,我怎麼沒聽說過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的學科?的確,在中國還沒有形成足夠的氣候來幫助有需要的病人。那什麼叫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現在不再爭論,國家衛健委的文件已用「安寧療護」替代「臨終關懷」。下面我們用一張圖來顯示,支持治療、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關連和異同。支持治療是指除針對疾病治療之外的所有對症支持治療,改善生活質量。例如腫瘤專科防治抗癌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緩解腫瘤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軀體和心理精神症狀等處理。
  • 安寧療護,讓他們在這裡學會了與癌症和解
    安寧療護,讓他們在這裡學會了與癌症和解 2021-01-18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寧療護的「臺灣經驗」--當死亡已成必然,可不可以走得不那麼痛苦
    而在我國大陸,安寧療護仍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近日,在我國多地舉辦的有關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等主題的人文醫學研討會上,來自臺灣地區的賴允亮和楊友華兩位醫生受邀介紹了安寧療護的「臺灣經驗」,引發與會者關注。「你的病我沒有辦法醫好,但我可以讓您舒服點」 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已是胰腺癌晚期,腹部插著管子,傷口疼得厲害,整夜按鈴呼叫護士。
  • 中國首部安寧療護題材院線電影《小丑醫生》在寧啟動
    2020年10月10日,第16個世界安寧療護日,中國首部安寧療護題材院線電影《小丑醫生》在南京舉辦啟動儀式,編劇、導演秦川,主演楊有京,江蘇省影協常務副主席、國家一級導演郭曉偉等嘉賓出席,分享了影片背後的故事。「小丑醫生」這個鮮為人知的志願者群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聚焦。他們所經歷的那些真實故事,也讓現場觀眾感動落淚。
  • 應對人口老齡化 鄭州試點「安寧療護」服務
    保障民眾老有所終鄭州試點「安寧療護」今年年初,河南省衛計委下發關於開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鄭州市、洛陽市、濮陽市為河南省首批試點地區,河南省腫瘤醫院為省級試點醫療機構,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為河南省安寧療護示範單位。
  • 生燦似夏花,死美如秋葉:ICARE健康社會工作(安寧療護)共創式領導力培養計劃首期短訓營系列講座(一)
    2021年6月25日,ICARE健康社會工作(安寧療護)共創式領導力培養計劃首期短訓營系列講座(一)如期舉行。應廣大參會人員學習之需,短訓營秘書組特將主題發言歸納整理,分批發布,以小愛構大同,共同促進健康社會工作(安寧療護)的積極發展。
  • 安寧照護下的關懷
    安寧照護在英國稱為安寧療護,在我國臺灣被譯為安寧照護,在香港譯作善終服務,在內地稱為臨終關懷,其內涵皆相同,意為:
  • 兒童舒緩療護:比想像的更難,比想像的更遠
    在這些問題之下,舒緩療護的概念漸入人們的視野。只是,與大眾更為熟悉的臨終關懷不同,舒緩療護(臺灣等地亦稱「舒緩醫療」)在國內也許往往更常見於媒體報導的文章,而並非如兒童之家、兒童醫院或社區醫院等機構之中。 從舒緩療護到兒童舒緩療護正因人無法習慣痛苦,在臨終時才對病人進行必要的關照,已經顯得有些太遲了。
  • 家是最好的病房——朝陽區啟動社區居家安寧療護試點計劃
    2020年12月21日,北京市朝陽區(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區)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安寧療護推進會在北京市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召開。會上,朝陽區衛健委老齡健康科魏傳昌科長表示,作為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區,朝陽區衛健委對安寧療護工作的推動非常重視。要在社區和居家開展安寧療護工作,一方面,社區醫護必須具備更加專業的技能和理念;另一方面民眾的觀念轉變也至關重要。
  • 安寧療護門診:患者家屬哭著說出的那些愛與痛
    「我國目前安寧療護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安寧療護能夠極大地緩解患者的痛苦,讓患者家屬正視死亡,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減輕醫院中因死亡事件而引發醫患糾紛的壓力,實現和諧的醫患關係。」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寧曉紅主任說。
  • 家庭安寧照護培訓開班啦
    首先由主持人逐一介紹了參加培訓班開幕式的嘉賓: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安寧療護項目總監李贊博士,邢臺冶金醫院黃紅輝院長,河北省退伍軍人總醫院開展安寧療護工作的王智護士長和李玲敏護士長,生活禪家庭安寧照護講師團的老師們。       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安寧療護項目總監李贊博士致辭。
  • 艱難的安寧療護試點:「走好」是一件奢侈的事
    這一年,我國的安寧療護試點正式推開,包括北京市海澱區、吉林省長春市、上海市普陀區、河南省洛陽市和四川省德陽市。安寧療護,也就是臨終關懷,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而是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 國內首部「臨終安寧」題材電影《小丑醫生》即將開拍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南京市衛健委、南京9424電影工園等單位,在南京小行醫院舉辦全市安寧療護大型義診、諮詢、科普宣傳活動。中國首部安寧療護題材院線電影《小丑醫生》開機啟動儀式同時舉行。
  • 三角關係視角下成年早期子女對父母離異介入的敘事探究
    今天為您推送的文章,採取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了三角關係視角下,成年早期子女對父母離異的過程的介入狀況與感知態度。作者:黃皓明 桑志芹來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採用敘事探究方法, 探索成年早期子女對父母離異的介入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