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敘事介入?
什麼是哀傷敘事介入?
這期我們邀請到楊曉霖老師跟大家分享: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南方醫院敘事醫學研究中心首席顧問
曾任《敘事》(中國版)編輯部主任與副主編,現任多個學術期刊編委,主持項目10餘項,出版了多部專著、譯著、學術輯刊及系列叢書等
「大腸面線、大腸面線.」這幾天汪伯總是在夢中喊大腸面線。
「你怎麼啦!」醫護人員問他。
汪伯說:「這幾天總是做夢,夢見我在吃麵,那是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吃的大腸面線,現在我很想念大腸面線的味道。」
志願者知道後找到一家原汁原味的大腸面線,特意去買來後送到汪伯面前,大家陪著汪伯一起吃麵,汪伯打開話匣子,跟大家講起自己的人生故事,年輕的志願者和醫護人員們也適時予以回應。
這是全國首家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前幾個月接待的72歲肝癌末期患者汪伯的故事。
剛住進來時汪伯脾氣暴躁,經常罵人,總是說自己不如馬上死去。
當我們敘事介入後,汪伯改變了態度。
兩個星期後,汪伯安詳辭世,但在臨終前,他不忘對連續幾個月來照顧她的醫護人員表示萬分致謝。
因為一碗麵線和一個故事,汪伯的人生故事得到了認可和統整。
在生命最後階段,人要麼完成自我生命的整合,要麼走向自我生命的絕望。
臨終者只有接納自己的人生故事,才能坦然面對和接受死亡。
因而,作為臨終患者的照護者,我們必須花一些時間與患者待在一起,展開敘事照護。
「深入生命故事,創設一個可能發生生命癒合,而不是身體癒合的空間」。
中國宋代的張載曾言:「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張載認為,活著時,順應天理;壽終之時,可享安寧。
從敘事生命健康的角度理解,可以闡釋為活著的時候,我們要順應世界,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建立和諧共存的關係,達到心身安適的狀態。死去的時候,我們能夠直面死亡而不懼怕,化解遺憾,了無牽掛。
這與敘事醫學語境下的「安寧療護」概念相契合。
敘事是指導聽說讀寫故事的一個理論術語,敘事理念是一種認識論,一種哲學,一種策略,一種倫理,一種生活。
是生命健康敘事語境下,主體利用自己的敘事資本和敘事智慧自我、與家人以及家人之外的其他主體建立人際敘事關係,滋養處在敘事閉鎖中的主體,幫助他們走出自我否定和人際敘事斷裂狀態的一種照護方式。
安寧敘事照護包括直接幫助臨終主體修復斷裂的人際敘事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利用安寧照護者的敘事資本和智慧,或者在生命健康敘事領域專家的敘事照護處方指導下,幫助主體走出敘事閉鎖,走向終極成長。
是指在大健康語境下,醫護人員和社工運用自己的敘事素養和敘事智慧,與患者和患者家屬構建人際敘事關係,在對他們的生命故事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提升生老病死認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生活習慣問題和心理情緒困境,重新修復與家人之間已經斷裂的敘事關係,運用繪本、影片和文學作品等敘事媒介開展死亡教育和家庭哀傷輔導,引導有臨終患者的家庭主動選擇安寧療護、實現終極關懷的人性照護模式。
在現代醫療語境下,絕大多數的死亡都發生在醫院。現代人遭遇醫療化、機構化、儀器化、非人化和延長化五種困境。
敘事醫學召喚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回到人的存在性體驗生命的本質,而非拘泥於行動性解決無法解決的生命課題。
存在性陪伴最重要的就是維繫臨終者的人際敘事關係。
通過給予臨終者最溫情、最人性的敘事介入和賦能,幫助瀕死者從「不良死亡」的困境中找到「優良死亡」——善終的出路,也可以通過敘事調節幫助喪親者走出傷痛,獲得對親情、健康、疾病和死亡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
美國學者費希爾說:「人類本質上是敘事的人。」
法國哲學家利科說:「敘事在手把手地教會我們如何認識和面對死亡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敘事在每個人的生命進程中都扮演著普遍而重要的角色。
我們為了更健康、更有意義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生命主體都應構建良好的社會敘事關係、職業敘事關係和家庭敘事關係,「人際敘事」具有「日常性」,像飲食一樣必不可少,它對於人類健康生存的重要性甚至比食物還更重要。
敘事無處不在,「安寧療護」也需要敘事的介入。
電影敘事是我們理解疾病和死亡、理解安寧療護真正內涵的重要文類。
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經常為大家推薦這類影片,並以敘事理念為框架對影片裡的人文細節進行解讀和點評。
比如《心靈病房》、《心靈點滴》、《生命最後的旅程》、《無人出席的告別式》、《送你一朵小紅花》、《人間世》、《小偉》等等。
現代醫學教育之父奧斯勒有一個故事,既體現了對臨終患者的存在性陪伴和敘事關係構建,也達到了對喪親者進行哀傷輔導的目的。
一位在蒙特婁出差的英國年輕人在用午餐時突發重疾,奧斯勒恰好在場,診斷其為嚴重天花後,立即將他送去醫院。
但年輕人的情況急轉直下,最終不幸離世。
人文素養極高的奧斯勒醫生首先站在父母的視角上想像他們內心裡充滿的各種疑問並決定第一時間給他們寫信詳述當時的情況。
奧斯勒在信中提到了一個細節:在年輕人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裡,自己如何陪在床邊聽他講家裡的故事,尤其是對母親的思念。
年輕人告訴奧斯勒,生病時,母親總是會為他誦讀《以賽亞書》中的禱文,奧斯勒因此也為年輕人念誦了這段禱文,年輕人最終在平和安詳中離開人世。
奧斯勒與患者構建的是存在性陪伴和人際敘事關係,這是安寧療護最重要的維度。
面對臨終者形形色色的死亡敘事,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家人與朋友,都必須服從敘事醫學的「軍規」,堅守故事語境與儀式,延續溫情的敘事照護。
在生命的盡頭,治療已不可能,但內心的治癒仍可行,因而,我們不應再以科學(理性)來面對臨終者的死亡, 而是用敘事(詩性)來建構,來分享,來領悟。
敘事介入下的安寧療護更多的是對臨終患者的人文關懷和靈性照護。
安寧敘事照護是每一位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的「內建」素養,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和提供末期患者全人照顧的安寧境界。
完美的安寧照護模式,不需要安寧病房、安寧醫生和安寧護理人員,它應融入到每一專科、每一個末期患者的醫療照護裡。
歡迎點擊文首音頻
音頻由全國首家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團隊敘事醫學師資和志願者 吳春華老師錄製
音頻包含更多敘事照護故事~~
-END-
消息來源:深圳市健研數管中心
圖片來源: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微信號致力於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若有文字、圖片、視頻涉及侵權或違規,請及時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