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燃燒女子的肖像》:「凝視」下的女性浪漫和父權悲劇

2021-01-07 電影江湖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段關於俄耳浦斯的悲劇故事:俄耳浦斯秉承著冥界之王哈迪斯「一路不準回頭」的警告,從陰間去救自己的妻子歐律狄刻。在帶著妻子走出陰間的最後一刻,俄耳浦斯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歐律狄刻,妻子又被抓入陰間。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這部電影裡,兩位女主角對這個故事展開了討論。

Marianne說,回頭看自己的妻子,不是作為愛人的選擇,而是作為詩人的選擇。

而Hélose則說,也許是歐律狄刻自己說出來的,讓俄耳浦斯回過頭來。

在筆者看來,這則神話其實並不是一齣悲劇,從Hélose的處境來看,而是關於女性如何主動擺脫男性控制,完全由女性主導的一則平權故事。歐律狄刻去往陰間也許是自己的選擇,為的是不讓自己受到男性的擺布,可是自己的丈夫想要把自己帶回陽間。之於歐律狄刻,儘管不願意,但是她仍舊「聽話」,直到最後,她選擇發出自己的聲音,讓俄耳浦斯回頭,化被動為主動,擺脫控制。

《燃燒女子的肖像》這部電影也正是講述反映如此內核的故事。它完全由女性導演主導,女性主演表演。在戲中幾乎沒有男性角色出現,化被動的「男性凝視」為主動的「女性凝視」。

「男性凝視」是由電影評論家Laura Mulvey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提出,Laura認為在電影中,男性往往成為權利的主導和凝視的主體,而女性成為被凝視的客體。

這部電影細膩描寫了一個小姐和一個畫家從初識、愛意萌芽到確認彼此關係的過程,雖然自始至終透露著父權的籠罩,但也蘊含著強烈而又浪漫的女性覺醒意識。

「女性凝視」下的浪漫塑造

畫家Marianne說,世間萬物都逃不過自己的雙眼。

你在觀察我的時候,我也在看著你。Hélose輕而易舉地說出Marianne的習慣動作。

導演設置一個女性畫家,是為了更好的對「凝視」進行敘事。

電影前半部分,畫家Marianne為了畫Hélose,時時刻刻地觀察對方。Marianne是主導的一方,而Hélose是被凝視的客體,締造了一個非常不平衡的關係。

可當Hélose說出「當您注視畫中人,我又注視誰呢?」,Hélose反客為主,是對「被凝視」的反抗,在拆解了畫家的「男性凝視」桎梏之後,兩個人有意轉換為「女性凝視」,讓關係達到一種平衡。所以,導演也隨時將鏡頭在兩個人的視線之間進行切換,成為彼此平等「凝視」的外在表現。

先說說兩個人的視線。

在電影進行大半場時,觀眾都會認為畫家Marianne是第一女主角,是絕對的權威存在,Hélose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在電影大概十多分鐘之後在大家的矚目注視之下才出場。

在Hélose揭穿Marianne的畫像擺脫不了階級社會的審美桎梏時,畫家Marianne決定創作新的一幅畫時,拋棄了男性凝視的目光,進而選擇兩個人「你來我往」的注視。

當畫家Marianne注視著Hélose時,Marianne也會將目光投向她。兩個人在沒有男性的世界裡,過著平等而又浪漫的生活。

而畫家所畫的肖像畫,內裡蘊含著「凝視」的變化。第一幅畫,是Marianne對Hélose處處觀察的表面,Hélose非常不滿。

Hélose:當我一個人時,我感受到你所說的自由,但我同時感受到你的不在。

其實,這幅畫僅僅局限於男性在觀察女色的狀態下,儘可能地去貼近男人的觀感,包括綠裙、紅唇,明眸等等。而Hélose幾乎沒有參與其中,對於這種不對等的凝視她自然是不屑一顧,甚至反感。

後來,在Hélose慢慢接近Marianne之後,兩個人敞開心扉,「凝視」的權力均衡之後,Marianne的繪畫開始融入Hélose的感受,這一處變化具體展現在兩個人纏綿後在畫的自畫像。畫家Marianne特意放一個鏡子在Hélose的身上,有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觀感,讓畫作不僅僅有畫家Marianne凝視中的Hélose,更有Hélose凝視的畫家Marianne。

而在篝火之夜的那場戲份中,兩個人注目而視,周圍女性的歌聲慢慢響起,Marianne看著Hélose緩步走來,然後火焰映照在Hélose的身上,即使自己的裙擺著火也不為所動,兩個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笑容逐漸展現,實在是扣人心弦。憑著回憶,畫家Marianne畫出了一個「燃燒女子的肖像」。

在影片最後,Hélose還是沒有逃過世俗,最終成為了別人家的新娘,而Marianne做出了「作為詩人」的選擇,將這份回憶深埋心底。

在結尾有一個鏡頭,Hélose在劇場的角落,而另一個角落坐著Marianne,Marianne深深遠望著Hélose,這一次Hélose卻不敢投來熱烈的目光。

在這最後的凝視中,我們體會到了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浪漫,可惜,這種存在於女性之間的浪漫,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只能是一瞬而逝。

「男性凝視「下的父權籠罩

導演瑟琳席安瑪:不是說這座島上沒有男人,實際上,他們只是不在畫框中而已。我不是要描繪一座《神奇女俠》式的島嶼,但從歷史上來說,如果我們在海邊的話,那麼男人就會是領航員,而女人就可以獨自一人。

這部電影的社會背景設置在了18世紀。在18世紀,女性是沒有自由的。這部電影很少有男人出場,可「男性凝視「無處不在,父權一直操縱著每一個人的命運。

「不去修道院,就是婚姻」,正是當時女性在18世紀下的命運,除非你能夠像Hélose的姐姐一樣,不想結婚選擇自殺。

因為姐姐抗拒婚姻而跳下懸崖,Hélose只能從修道院裡出來,替代姐姐,聽從父母的安排接受「婚姻」的命運。

而在婚姻開始時,需要畫一副肖像畫遞給男方,在男方對畫像的「凝視」下,進而決定娶不娶。Hélose的母親正是因為如此,成為父權控制下的悲劇。

「這幅畫比我先被送到這裡,當我第一次走進房間,就看見牆上掛著自己的肖像,像是等我很久。」

母親向女畫家Marianne訴說,自己的肖像比自己早一步來到這個家庭。然而她卻屈服於這樣的現實,對姐姐的自殺察覺不到任何問題,依舊做出讓Hélose回來接受婚姻的安排。在父權籠罩的年代,受害者往往而不自知,相反還會服務於父權社會,將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強加給女兒身上。

畫家Marianne在電影開頭也遭受著眾多男人的「凝視」。她的作畫工具不小心掉入海裡,可惜沒有人幫助她,她只好奮不顧身跳下海裡,去撿拾自己的東西。儘管對於女性來說,這是反抗的一種行為,不過在「男性凝視」下,她的行為是實實在在地「出醜」,大家也紛紛抱以看戲的態度去觀看。直到畫家到了孤島,才擺脫掉男性的「凝視」。

法國哲學家福柯:「用不著武器,用不著肉體的暴力和物質的禁制,只要一個凝視,一個監督的凝視,每個人都會在這一凝視的重壓下變得卑微」

Hélose沒有躲過父權,還生了一個女兒,而Marianne只能以父之名辦畫展,她們的命運悲劇不僅發生在她們身上,還將會發生在她們的「女兒」身上。

最後

《燃燒女子的肖像》對凝視直接而又鮮明的處理,試圖讓女性站在真正的性別平等位置進行審視和評價,成為」看「的主題,以此來粉碎」男性凝視「的無處不在,期望達到屬於女性獨有的浪漫。

這部電影沒有沉浸在表面意義上的反抗,而是通過敘述了一位畫家和一位小姐之間的愛情敘述,在極具克制的平等「凝視」下,表達著女性之間的情愫,讓「女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角。

不過,觀眾越是看見她們作為主體的內容,越能感受到當時無形的父權社會所帶來的壓迫和限制,這種困境到現在依然有,希望能夠慢慢消解,也期望有著更多像《燃燒女子的肖像》這樣更具有克制而又真實的女性主義電影。

相關焦點

  • 真女性主義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凝視」下的浪漫和悲傷
    、愛意萌芽到確認彼此關係的過程,雖然自始至終透露著父權的籠罩,但也蘊含著強烈而又浪漫的女性覺醒意識。憑著回憶,畫家Marianne畫出了一個「燃燒女子的肖像」。Héloïse的母親正是因為如此,成為父權控制下的悲劇。
  • 《燃燒女子的肖像》:俄耳甫斯悲劇般的凝視,女性之間的愛與覺醒
    毫無疑問,《燃燒女子的肖像》是一部值得被載入影史的女性主義電影,這種描述看上去頗為鄭重,用到這部電影裡卻也十分貼切。 蘿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從理論上解構主流電影製造的男性凝視所帶來的的視覺快感,蘿拉·穆爾維認為在電影中,男性往往成為主導和凝視的主體,而女性成為被凝視的客體
  • 《燃燒女子的肖像》女性,也可以對凝視霸權說不
    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人類似乎有種本能的欲望,渴望取得主動,享受主宰的快感。凝視電影時,也不外乎如此。電影中的女性作為被凝視對象,已司空見慣。事實上,這是男權框架中的又一個隱蔽騙局,而《燃燒女子的肖像》告訴我們:女性,也可以對凝視霸權說——不。
  • 《燃燒女子的肖像》,畫作凝視之外的性別凝視
    畫家怕小姐應下,小姐也怕畫家開口。無論如何抉擇,他們終究只能做五日愛人。▼大部分時間下,[燃燒的女子肖像]都是一部靜得過分的電影。海浪的譁譁拍擊聲,木柴的啪啪燃燒聲,構成了這部影片的背景音。聲音上的克制同樣體現在畫面裡。
  • 《燃燒女子的肖像》:豆瓣評分8.6,這樣的愛情故事太虐心了
    2019年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推出的同性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榮獲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的導演都想把手裡的小金人交給席安瑪。關於同性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但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到現在依然熱度不減。《燃燒女子的消息》何以收穫如潮的好評,要從人物、故事、視聽多角度進行分析。
  • 為什麼,要燃燒女子的肖像?
    瑟琳·席安瑪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她自編自導的《燃燒女子的肖像》所展現的,更多是愛情的本身。01這是一段愛情故事的記憶。主劇情通過閃回的形式講述。女畫家Marianne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因為那幅《燃燒女子的肖像》勾起了她的回憶。那是一個墜入愛河的過程。1760年,法國布列塔尼。
  • ​經典電影 豆瓣8.6《燃燒女子的肖像》:含未刪減百度雲在線資源
    ~《燃燒女子的肖像》(文末含未刪減百度雲在線資源)類型: 劇情 / tong性 / 歷史官方網站: www.portraitmovie.com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 / 義大利語上映日期: 2019-05-19(坎城電影節) / 2019-09-18(法國)片長: 120分鐘又名: 浴火的少女畫像(港) / 燃燒女子的畫像(臺) / 燃燒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畫
  • 淺談《燃燒女子的肖像》電影運用的符號和象徵
    作為康城影展的最佳劇本,《燃燒女子的肖像》劇本沒有令人失望。這是一部用符號說故事的電影,每一句對白都恰到好處地推進劇情,也沒有一句浪費。情節和布置是難得一見的呼應、精密。 本文聚焦《燃燒女子的肖像》運用的符號和象徵,如何在對白以外反映角色的心境,推演情節。
  • 在孤島相愛,法國酷兒電影的究極浪漫:《燃燒女子的肖像》
    文:Montagne要問2019年最好的LGBT電影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提到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8.6分,超過96%的同性片及95%的愛情片,並提名了金棕櫚。「夏日限定」及與世隔絕《燃燒女子的肖像
  • 《燃燒女子的肖像》:不止於女同的愛
    文/夢裡詩書宛若油畫般的電影質地,在《燃燒女子的肖像》中是如此的賞心悅目。而在這個帶有西方古典美學的優雅氛圍中,女性導演瑟琳·席安瑪對同性之愛的聚焦,兩位女主間謹小慎微且又纏綿悱惻的愛意流露,則使電影之美不僅源於外,更修於內。
  • 《燃燒女子的肖像》的唯美愛情故事
    在我心中,《燃燒女子的肖像》是2019年當之無愧、數一數二的好電影。油畫般的質感電影油畫般的質感、夢幻的調色我們帶入到18世紀的歐洲。我們與作者一道,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去思考女性主義的議題。導演用平等的女性凝視,以一種全新的被大多人忽視的女性視角重新定義了電影。
  • 燃燒女子的肖像:豆瓣8.6高分的背後,是性別議題與神話的完美融合
    頒獎典禮當晚,《燃燒女子的肖像》一眾主演在眾目睽睽之下集體離席,以示抗議。主演阿黛拉·哈內爾更是一邊拍手,一邊大喊「戀童癖萬歲!」,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會場。新聞發酵之後,關於「藝術和道德,究竟哪個更重要」的討論,再度回歸大眾的視野範圍。
  • 《燃燒女子的肖像》影評:深刻烙印在心底的容貌
    劇情簡介《燃燒女子的肖像》是一部2019上映的法國愛情劇情電影,由瑟琳·席安瑪執導,阿黛拉·哈內爾、諾米·梅蘭特、瓦萊麗亞·戈利諾主演,故事講述在18世紀的歐洲女畫家瑪莉安,需要在對方不知情的狀況下,完成千金小姐艾洛伊茲出嫁前的肖像畫,讓她遠在米蘭的未婚夫能在婚禮前看見妻子的容貌。
  • 豆瓣8.6,奉俊昊甘願讓出小金人,這部愛情片除了顏值還神在哪
    兩人孤島相識,因畫結緣,在曖昧叢生裡博弈,在情慾流轉中親吻,在篝火燃燒中對望,在詩意神話下告別。,在這裡,沒有父權壓制,也無男性審視,即使這股力量也在此中彰顯作祟,但就如同導演席安瑪所說的那樣,「並不是島上沒有男人,只是他們不在畫面中,這段愛情故事的記憶是光明的、不是悲劇的。」
  • 豆瓣8.6法國高分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
    《燃燒女子的肖像》由由瑟琳席安瑪導演,由阿黛拉哈內爾和梅蘭德主演。2019年5月19日在坎城電影節首映。這部電影講述了18世紀法國新娘洛伊斯誰不愛不願和女人藝術家瑪麗誰委託她的肖像。在繪畫與被繪畫的密切接觸下,甚至在充滿倫理枷鎖的時代,二者逐漸萌生了禁忌的曖昧情懷。隨著大婚越來越近的到來,他們的愛情之火在故事的結尾變得越來越猛烈。與我們的期待不同,艾洛伊仍然與米蘭結婚生子,瑪麗安繼續她的繪畫生涯。離開的那天,Z在她死後給她打了電話「回頭看」。瑪麗安轉過身來,看到穿著婚紗的艾洛伊Z,婚紗看起來像一尊雕塑,非常震驚。
  • 《燃燒女子的肖像》:燃燒的不只是畫像,更是愛情和女性意識
    作者| 全息碎片提及2019年影壇的滄海遺珠,絕不能繞過《燃燒女子的肖像》。這部法國文藝片,狂攬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9項提名,但在頒獎典禮上卻以主創紛紛離席、只將最佳攝影納入囊中而告終。不過雖有遺憾,但這部影片仍被金球獎、坎城金棕櫚等多獎提名,甚至許多影評人不吝讚美,稱其為年度最佳電影。1760年,法國,孤島。
  • 我們秘密的第二十八頁——《燃燒女子的肖像》
    今天聊聊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片名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2019),別名浴火的少女畫像(港) / 燃燒女子的畫像(臺) / 燃燒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畫 / 年輕女孩的肖像畫。
  • 曾沿銳 |《燃燒女子的肖像》: 電影與繪畫的美學共鳴
    《燃燒女子的肖像》作為近年來較為出色的女性主義電影,影片中的「女性凝視」以及女性主義內核被不斷地剖析和研究。然而影片中所包含的造型藝術理念和造型隱喻表達手法也為整部影片的敘事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賦予了影片獨特的藝術性和詩意性。故事發生在18世紀古典主義時期,崇尚哲理、禮教束縛、個人情慾的壓抑都是研究這部影片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
  • 《燃燒女子的肖像》:如畫般的禁忌愛情
    我認為2019年歐洲有兩部重要的LGBT電影,一部是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另一部是《燃燒女子的肖像》。電影《痛苦與榮耀》《燃燒女子的肖像》,是法國女性導演Céline Sciamma的作品,此前並沒有了解太多關於她的作品
  • 《燃燒女子的肖像》這是一部關於愛和遺憾的電影
    比如剛剛看完的《燃燒女子的肖像》,目前豆瓣評分8.7分(9406人評分),雖然評分人數不多,但目前的評分結果不算低,我個人覺得這九千多個評分的觀眾,絕大部分應該是女性,理由很主觀,只是單純的覺得一個男的,應該很少能夠耐著性子看完一部片長2小時,情感細膩但沒有一個男演員的電影。如果有,那他一定足夠文藝,足夠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