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由阿部寬、山下智久、長澤雅美、新垣結衣等人氣演員主演的一部日劇「東大特訓班」,描述主角成功讓一群墊底學生考上東京大學,熱血劇情打動不少觀眾。不過在現實中,想進東大究竟門檻有多高?近日一名現役東大生現身受訪便表示,「就算從初中就開始準備,都太遲了」。
這句話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點誇張,但根據日本媒體「日刊SPA」報導,這位現役東大生「布施川天馬」指出,許多家長雖然望子成龍成鳳,希望孩子能擠進東大窄門,但過程艱辛卻超越很多人想像。不少東大的學生,早在小學四年級(10歲)時,便踏上用功奮戰的道路。
布施川分析,為了考上東大,許多人會選擇上榜率高的明星高中。但是這些精英高中多半是採內部升學制,因此必須得先考進初中部。而為了擠進名校初中,小孩子就得早早進補習班報到。
補習班一周有三到四節課,加上自己預習複習,幾乎等同扼殺所有放學後的休閒時間。補習班在每次考試後,還會依照成績調整座位,考得越好坐得越前面,自然而然在班上形成階級。
好不容易考上明星高中,可不代表能就此鬆一口氣。由於是明星高中,校內也把大家當優等生在教。為了脫穎而出,許多學生還是會去知名補習班繼續用功。
除了自身苦讀之外,從小學生到名校高中的學費、補習費,林林總總花費下來起碼是千萬日元起跳。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擠破頭的要進東大,東大人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布施川說第一印象是我認識的東大人都是很平凡的人。不過,在一般生活上,有些東大人還是比一般人有「特色」的。
他們之中有人會穿著剛乾洗好的外套出門,但是卻忘了拿下洗衣店的標籤;有人可以連續一個星期都睡在實驗室的椅子上;有人在居酒屋點菜,連續四道點的都是炸物,例如炸雞、炸喜相逢、炸魷魚、炸丸子……這些事在其他人眼中看來很奇怪,他們卻覺得沒有什麼。
雖然這些東大人的言行有時會引人側目,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往往能自信地侃侃而談,且言之有物,擲地有聲,讓人忍不住為他們拍手喝採。
如果硬要說出東大人和一般人的差距有多少,那可能就是大約「一公分」的差距吧!是什麼造就了這個微小的「一公分」?是「努力」。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東大人可以這麼努力呢?或者,為什麼東大人覺得「努力」有用呢?其他人也很努力,但為什麼就是無法達到「優秀」,甚至「卓越」的境地呢?這背後的關鍵差異,到底是什麼?
這個關鍵的「一公分」,是東大人有著一股莫名的堅定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相信自己做得到」的信念。因為這個堅定的信念,他們相信自己是有潛力的,即使失敗了,仍然有勇氣再接再厲。
他們採取的方法也不見得是最有效,或者看起來很聰明的方法,但是他們會朝著自己的方向,執著地前進。即使多浪費一些時間,也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換言之,不是被動地等待事情發生,而是主動地創造事情發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這樣優秀的一群人在一起,自己怎麼會差?
綜合許多東大人的成長經驗,布施川認為有幾個方法可以培養「東大腦」,看看布施川怎麼說:
一、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我認識的東大生在小時候並不覺得念書辛苦,對他們來說,尋訪知識、得到知識是有趣的探險活動。
除了書本上的文字知識之外,對於需要去親身體驗的事務,例如彈琴或畫畫,他們也都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常問「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呢」、「有相同的東西嗎」、「有相反的東西嗎」等問題,以吸收許多知識。
二、從點到面的知識連結力
知識的基礎單位是詞彙。在小時候增加各種詞彙,可以幫助自己順利地吸收知識。而詞彙是點狀的知識。如果可以把這些點狀的知識,從點狀擴散延伸成線狀,甚至是連結成面狀的知識,都有助於個人知識庫的累積及連結。
金吉列留學-日本升學直通車,由點到面連結知識點,涵蓋語言課程、留考強化、名校各科考試及課程,升學輔導、藝術專業等。是縮短「一公分」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歡迎留言諮詢,享受優惠。
三、對於看見成果的堅持力
我認識的東大人,不是只「做」,還要「做到」、「做完」、「做好」,也就是要看到一定的「成果」才肯罷休。不管是短期集中注意力,或是長期持續的紀律,東大人專心從事一件事情。不受外界各種幹擾的影響,必定堅持要把這個事情做到一定的成果才休息。
讀到這裡,你也許想知道,這些東大人,天生就是這樣好學不倦嗎?還是後天養成的呢?我的觀察是,先天家庭環境的影響固然不小,但這樣的態度,和後天個人習慣的養成還是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知名的暢銷作家齋藤孝是東京大學的畢業生,出版過許多和教育、學術相關的書,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曾說過,大家都以為東大人很會念書,其實不然,「不是因為聰明才會念書,而是因為念書才聰明」。
如果你在讀到這篇文章之前,學習還不得要領,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點啟發。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日本,沒有像日本孩子那樣在起跑線助跑的機會和環境,但是誰又能保證他們那些年的努力不會換來空歡喜呢?相對來說,以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加上現在開始進行專業的升學輔導,事半功倍的概率更大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