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部北歐的片子,挪威的電影《奪命隧道》,該片於2019年12月25日上映。
電影主要講述一輛油罐車在隧道內發生車禍,回家過聖誕的路人被困於隧道大火,山上暴風雪肆虐,急救人員奮力趕往事故隧道,展開救援行動的這麼一個故事。
看到這隧道題材和故事概要,腦袋瞬間聯想到是俄羅斯拍的《奪命地鐵》、韓國前幾年拍的《隧道》,讓我忍不住對這部片子多了幾分期待。
影片一開始交代了背景,挪威有1100多條隧道,但其中半數是沒有緊急出口的,自2011年以來,挪威發生了八起大型隧道火災,而本片的靈感就是來源於此。
聖誕當天,風雪交加,一輛油罐車由東向西行駛,司機想趕在隧道封路前開到山的另一邊。
而由於前一天疲勞駕駛,在穿越隧道的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剛好不知道哪來的藍色塑膠袋,好死不死的擋住了視線,造成了這起車禍。
車禍發生後並沒有立即發生爆炸,司機下車檢查並撥打了緊急急救中心的電話,告知現場情況。
結果沒過多久,油罐車還是如預期的一樣,爆炸了。
東、西兩側的消防隊伍都迅速趕往現場,但是東側因為雪太大,救援隊伍無法及時到達現場。在確認了著火點後,打開了隧道的排風系統,然後實施佛系救援。
說實話,本片除了對於親情的渲染個人覺得還可以外,其他可以說是槽點滿滿。
槽點1、影片一開始東西隧道道路已經暢通,油罐車就是從東邊入口進入的隧道,進入隧道幾分鐘後發生了事故,那麼為什麼東側的消防救援會因為大雪封路無法到達,短時間內不可能有這個降雪量吧?我只能理解為是從其它路段前往隧道的主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2、叫救援飛機來有啥用?光看到在天上盤旋了,這邊地面救援隊都不實施救援,飛機還不如帶幾個人和裝備飛直接飛到東邊的入口,說不定還能幫上點忙。
3、從故事情節的進程來看,如果不是斯坦的女兒在隧道裡面,估計西側是沒人打算深入救援的。就算西側救援隊人手不足、裝備不夠精良,那也不能只是坐以待斃吧?
4、本來斯坦已經救人打算出來了,交通中心又通知回去救另外兩個小姑娘,難道他的命就不是命?如果真的把救援看得那麼重要,為什麼不進去多幾個人幫忙呢?
5、在明知道有民眾困於隧道,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卻遲遲不深入救援,是因為害怕白白犧牲?難道到現場就是為了阻止後面的車子進入?還是要等人死光了進去收屍嗎?而且最後還是靠著平民自己進去救的人。
後來我找到種種表現的原因了,真的不怪導演,因為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了:「挪威隧道的安全是基於自救原則!」
自救還有什麼原則?真是服了,那麼如果一旦隧道發生火災等意外,又沒有緊急出口,那麼就是比誰的逃生安全知識儲備多,反應快,命更硬咯!——外國人少是有原因的。
根據交通運輸部2018年的統計數據,全國一共有公路隧道17738處,其中長度超過3公裡的特長隧道1058處,長度超過1公裡小於3公裡的長隧道4315處。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開車上路,每天或多或少地都會經過隧道,那麼隧道內一旦發生事故或者火災,如果沒有正確的逃生意識,極有可能使自己陷入絕境。
而根據我國《公路隧道設計規範》的規定,對於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或者地質情況非常複雜的長隧道,隧道在設計和施工階段需要針對通風、防災等進行專項研究和技術設計。為滿足營運通風、逃生救災的等要求,隧道應設置輔助通道。
簡單說就是長度超過3公裡的特長隧道一定會有逃生救援通道,大部分的長度超過1公裡小於3公裡的長隧道也會有逃生救援通道。
所以,如果有經常需要穿越隧道的小夥伴,可以多留意下逃生救援通道的位置,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