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隧道》是一部2020上映的挪威災難驚悚電影,由導演帕爾艾亞執導,演員託爾比約恩·哈爾、麗莎·卡勒希德主演,改編自真實事件,劇情講述在寒風肆虐的挪威山區隧道內發生油罐車自撞事故,導致許多準備返鄉過節的人們被困在黑暗狹窄的隧道裡頭。然而就在搜救人員正冒著風雪趕往搶救時,失事卡車突然起火爆炸,得知女兒伊莉絲也身處於隧道中的消防員史坦,面對讓情況變得更加危急的濃煙,他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奪命隧道影評:危險總是在我們鬆懈時發生
一直以來,《奪命隧道》這種災難片都是觀眾非常喜歡的電影類型,無論是巨石強森一夫當關的美國動作片《摩天營救》、傑森·斯坦森對抗深海怪鯊的《巨齒鯊》,或者河正宇和李秉憲一同阻止長白火山爆發摧毀朝鮮半島的《白頭山:半島浩劫》,這些作品都靠著強大的演員個人魅力與大型特效場面來取得優秀的票房成績表現。然而就我個人而言,扣除上述兩項因素之外最感興趣的,反倒是電影的題材選擇、角色塑造與背後隱藏的核心主題。
奪命隧道評價好看嗎?
《奪命隧道》故事舞臺位於挪威山區一處長達9公裡的隧道內,因為油罐車擦撞山壁事故而引發的隧道火災,聚焦在受困其中的受害者、前往救難的消防人員與報案中心之上,整體故事格局並不算太大,比起上述幾部大型商業電影,《奪命隧道》更偏向2018年法國地底冒出致命汙濁氣體的《呼吸》、2019年描述潛艇營救任務的比利時電影《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通過事件發生當下的角色心境描寫和結束後引發的後續效應,給予觀眾能夠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奪命隧道》前段花了大量篇幅在塑造各個角色的背景、建立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並詳盡描述整起隧道火災事件的經過,還有每個人在災難發生時,面對性命安全受到威脅生死存亡之際的第一反應。因此即便直到中段才真正進入電影關於隧道救援的主題,片長僅僅103 分鐘的《奪命隧道》也沒有因為時間被壓縮而造成整體精彩度下降,觀眾反而能因為導演對於隧道火災的危險、各項造成救援困難的因素與真實人性等面向的描寫,專注在享受電影塑造出來的緊張氛圍之中。
奪命隧道劇情的優點
我喜歡《奪命隧道》在整體空間感上的營造,無論是片中多次利用字幕與角色對話提及東出口、西出口與奧斯陸等地名,或者在指揮中心推測起火點和接獲報案的過程,透過每個角色在隧道裡的前進方向與彼此所處地點的相對位置,都成功讓觀眾清楚了解現場的真實情況,不再只是以上帝視角來觀看整起事件,而是能從片中角色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感受他們當下面對的情況條件,並思考在有限的信息情報下做出這些反應的原因,這都是觀賞一部災難電影的重點。
正是如此,《奪命隧道》把敘事焦點放在消防員史坦身上,透過他在妻子過世後跟女兒伊莉絲逐漸疏離的親子關係,到隧道因油罐車起火而展開救援行動,意外得知女兒也受困其中之後,作為一位消防員與父親所陷入的內心矛盾掙扎,才得以讓《奪命隧道》在呈現隧道裡人們面對火災濃煙的焦慮、慌亂與自私反應之餘,也對災難發生時的真實人性有更進一步的描寫。
奪命隧道對隧道火災的表現
電影《奪命隧道》的精彩可看之處,不僅是透過被困在隧道中面臨生死關頭,希望能夠獲救脫離危險的受困者們,讓觀眾明白隧道裡可能潛藏的危機,更重要的還有這些讓身處絕望黑暗中等待救援的人,能夠再次看見陽光與希望的偉大英雄們,無論是為了女兒不顧自身安全闖進隧道中的史坦、聽到同事深陷險境而違背父親命令的伊瓦,或者在指揮中心不願放棄的安卓莉雅,即便他們都不是完美,可能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缺陷,但依舊還是都儘自己所能為別人努力,如此行為都讓人相當感動。
看完《奪命隧道》不禁讓我佩服挪威電影工業的成熟,不僅整體節奏流暢、故事一氣呵成,演員們恰到好處的表現,也對這起悲劇事件後續的省思起到很好效果。就如同在片頭就告訴我們自從2011 年開始挪威已經發生了8 起重大的隧道火災,而在這些隧道都缺乏緊急逃生出口的情況下,人們光是開著車穿越隧道上班、出遊、返鄉穿越隧道,就已經將自己性命置於危險之中,導演帕爾艾亞根據挪威如今真實存在的社會議題發想,拍出《奪命隧道》這部兼具劇情、娛樂,並且試圖喚醒觀眾對這事件重視的災難電影,光就這點就相當值得肯定。
奪命隧道影評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隧道火災的呈現之外,《奪命隧道》也完美發揮北歐獨特環境的先天優勢,對我一個身於中國的觀眾而言,整部電影把故事背景建立在挪威大雪紛飛的聖誕節前夕相當吸引人,消防員開著鏟雪車前往救災,並受到雪崩等氣候條件與環境因素影響而延誤,讓片中因為返鄉而受困在隧道裡的人們情況更為危急,這都巧妙地加深整體故事的張力,成就《奪命隧道》這部災難佳作。
正是如此,從《十萬火急》、《失控隧道》到《奪命隧道》這些以隧道為主題的電影,我們看完之後是否能對隧道所具有的危險性有更深一層了解,並多一點提防與警戒?危險總是在我們鬆懈時發生,不僅平時就要注意逃生路線方法,也要遵守道路交通相關的行車規則,我想這就是《奪命隧道》最終想對觀眾傳達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