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論「丫叉句法-輾轉反側解」

2020-12-23 錢學札記

《管錐編-毛詩正義》札記之六

錢鍾書論「丫叉句法-輾轉反側解」

周敏

《管錐編-毛詩正義》第六則《關雎(五)》,副標題為《丫叉句法-輾轉反側解》。

錢鍾書此則講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丫叉句法」,另一個是「輾轉反側解」。

一、丫叉句法

【什麼是「丫叉句法」?】

錢鍾書指出:丫叉句法是「先呼後應,有起必承,而應承之次序與起呼之次序適反。」

錢先生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行文的方法應該「先呼後應,有起必承」,第二層是,丫杈句法的應承次序與起呼次序相反。

1、先呼後應,有起必承

先呼後應,有起必承是行文的方法。

《孔雀東南飛》表達愛情堅貞不移有四句詩:「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分號前面的兩句詩把君比作磐石,妾比作蒲葦,是「起」(或稱「呼」)。分號後面兩句詩說明作此比喻的理由,因為磐石堅定,蒲葦柔韌,是「承」(或稱「應」)。前設比喻,後明喻意,前起後承,前呼後應。用錢鍾書的話,是「先呼後應,有起必承」。也可以按照「有體有用」的理念,將前文「起呼」視為「體」,將後文「承應」視為「用」。

2、「丫叉句法」應承次序與起呼次序適反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這四句詩——

起呼的次序是:「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先言磐石(喻君),後言蒲葦(喻妾)。

應承的次序是:「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先言蒲葦(喻妾),後言磐石(喻君)。

顯見,《孔雀東南飛》這四句詩,應承之次序與起呼之次序正好相反。

通俗一點講,《孔雀東南飛》這四句詩,按照正常的秩序走,第一句講磐石,第二句講蒲葦,第三句應該接第一句,贊磐石堅定,第四句應該接第二句,贊蒲葦柔韌。

但是,這四句詩實際呈現的次序卻是,第三句承接第二句贊蒲葦,第四句才遙承第一句贊磐石。

承應的次序和起呼的次序正好倒轉過來了,這樣的句子就是「丫叉句法」。

說明一下,我用《孔雀東南飛》的詩句解釋「丫叉句法」是因為易懂,錢鍾書講述「丫叉句法」時,用的是另一句話。這句話出於《關雎-序》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註解。

《序》云:「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

《關雎-序》的上述原文是從政教的角度來解詩的,我試以白話來釋其大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詩,詩人寫樂於見到淑女配君子,其實是寫難以向君王舉賢薦能,並非貪戀女色;憐愛靜雅的美女,就是渴盼有賢才輔佐國家,並沒有傷風敗俗的邪念。這就是《關瞧》的要義啊!

錢鍾書指出「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這四句是「丫叉句法」:

「『哀窈窕』句緊承『不淫其色』句,『思賢才』句遙承『憂在進賢』句,此古人修詞一法。」

「丫叉句法」是錢鍾書先生從古籍中發掘並拈出的修辭方法,「丫叉句法」一名用的是古希臘談藝的提法。

【我對「丫叉句法」的形象解讀】

為便於理解,我想對「丫杈句法」做一個形象解讀。

樹枝的丫叉底部相連,左右兩個枝丫向兩端延伸,像V字型,這兩根枝丫具有對稱性。「丫叉句法」和這種情形相仿佛。

拿上面《孔雀東南飛》四句詩作例:「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這四句詩的行文次序是:磐石——蒲葦——蒲葦——磐石,第一句(磐石)至第二句(蒲葦),是左邊一枝;第三句(蒲葦)至第四句(磐石),是右邊一枝,第三句(蒲葦)緊承第二句(蒲葦)如丫叉的底部緊密相連,第四句(磐石)——第一句(磐石)如丫叉的尖端,遙相呼應,四句詩整體作「V」字形,仿佛樹枝的丫叉。

【錢鍾書列舉的「丫叉句法」】

《管錐編-毛詩正義》第六則,錢鍾書論述「丫叉句法」,除了「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這個例句而外,還舉了以下的例子。

1、 《卷阿》:「鳳凰鳴兮,於彼高岡:梧桐出兮,於彼朝陽;菶菶萋萋, 雝雝喈喈」,以「菶菶」句近接梧桐而以「雝雝」句遠應鳳凰。

此詩前四句為起呼,後兩句為承應。

起呼次序:A、鳳凰,B、梧桐,

承應次序:B、梧桐「菶菶萋萋」,A、鳳凰「雝雝喈喈」

起呼與承應次序相反。

2、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此詩前兩句為起呼,後兩句為承應。

起呼次序:A、鳥飛,B、魚遊,C、獸走

承應次序:C、獸走「為罔」,B、魚遊「為綸」,A、鳥飛「為矰」

起呼與承應次序相反。

3、 謝靈運《登池上樓》:「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慚淵沉」;

此詩前兩句為起呼,後兩句為承應。

起呼次序:A、潛虯,B、飛鴻

承應次序:B、飛鴻「愧雲」,A、潛虯「慚淵」

起呼與承應次序相反。

4、 杜甫《大曆三年春自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

此詩前兩句為起呼,後兩句為承應。

起呼次序:A、神女峰,B、昭君宅

承應次序:B、昭君宅「曲留」,A、神女峰「夢盡」

起呼與承應次序相反。

【「丫叉句法」的修辭特色】

「丫叉句法」是錢鍾書發現總結出的又一個新的修辭方法。通常說話、行文的規則是,前文提到ABCD,後文就按照ABCD的次序落筆。人們大都喜歡這樣行文,似乎邏輯嚴密,有條不紊。但千篇一律必然顯得刻板、僵化。而且,前文之尾和後文之頭之間必然有一個斷點,不能一氣呵成。

「丫叉句法」後文承應的順序和前文起呼的順序反著來,說了ABCD緊接著說DCBA,整個敘述文字是無縫連接,弧線推進,畫一個圓圈後又回到原點,首尾相接,仍然有條不紊,沒有丟下任何內容,卻更顯靈動圓潤,首尾呼應。人們用一個好聽的詞彙來形容,叫「回鸞舞鳳」。

我以為,「丫叉句法」不僅適合句子,段落甚至長篇的章節都可以運用。「丫叉句法」適合詩,也適合散文、小說等。「丫叉句法」前文起呼ABCD,後文承應是DCBA,正好相反,才是「丫叉句法」。詩文中後文承應和前文起呼不是正好相反,而是錯綜的如DBCA或DACB等當然不乏其例,但不能叫「丫叉句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

我們讀寫一直是後文承應和前文起呼次序一致,這種程式化套路,已然成了「八股文」。「丫叉句法」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行文方式,懂得它會多一付筆墨,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鑑。

最後,為了直觀地說明「丫叉句法」的圓潤和首尾相接,把汪曾祺小說《晚飯花》的一段文字錄在下面,供大家鑑賞:

「裡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裡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乾淨的圓印子。(汪曾祺《晚飯花》)

起呼次序:A、茶盤,B、茶壺,C、茶杯

承應次序:C、茶杯(倒扣)B、茶壺(扁圓),A、茶盤(留印)

整個行文是一個圓圈:茶盤——茶壺——茶杯,茶杯——茶壺——茶盤。

二、輾轉反側解

錢鍾書本則關於「輾轉反側」的講述簡短,全文錄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傳》、《箋》以「服」與「悠」皆釋為「思」,不勝堆床駢拇矣,「悠」作長、遠解,亦無不可。何夜之長?其人則遠!正復順理成章。《太平樂府》卷一喬夢符《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下句足以箋「輾轉反側」也。

《關雎》此四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傳》、《箋》把「服」與「悠」都解釋為「思」,是疊床架屋,猶如手上長出來的多餘指頭,不勝其煩。把「悠」字作長、遠解,似乎要好些。思念難眠怨遙夜,哪裡是夜長?分明是心上人求之不得或距離太遠。如此解讀才符合情理。「輾轉反側」用《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來解也恰到好處。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七日

(註:篇中楷體字引自《管錐編-毛詩正義》第六則)

附錄:《管錐編-毛詩正義》第六則

六 關雎(五)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傳》:「窈窕、幽閒也;淑,善」;《正義》:「淑女,已為善稱,則『窈窕,宜為居處:揚雄雲『善心為窈,善容為窕』者,非也」。按《方言》作:「美心……美狀……」。「淑」固為善稱,然心善未必狀美,揚雄之說兼外表內心而言,未可厚非,亦不必牽扯「居處」也。《序》云:「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哀」即愛,高誘注《呂氏春秋-報更》篇之「哀士」及《淮南子說林訓》之「哀其所生」,皆曰:「『哀』,愛也」;《漢書-鮑宣傳》上書諫寵幸董賢曰:「誠欲哀賢,宜為謝過天地」,訓「愛」更明。鄭箋謂「哀」當作「衷」,中心思念之意,義與「愛」通。

[增訂四]《老子》六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勝之」;王弼註:「哀者必相惜。」即「哀窈窕」之「哀」。參觀六七章:「夫慈以戰則勝」;王註:「相憫而不避於難。」先秦古籍之「哀」,義每如後來釋書之「悲」;「哀勝」、「慈勝」同條共貫,亦猶「慈悲」連舉矣。

「哀窈窕」句緊承「不淫其色」句,「思賢才」句遙承「憂在進賢」句,此古人修詞一法。

如《卷阿》:「鳳凰鳴兮,於彼高岡:梧桐出兮,於彼朝陽;菶菶萋萋, 雝雝喈喈」,以「菶菶」句近接梧桐而以「雝雝」句遠應鳳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謝靈運《登池上樓》:「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慚淵沉」;杜甫《大曆三年春自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亦皆先呼後應,有起必承,而應承之次序與起呼之次序適反。其例不勝舉,別見《全上古文》卷論樂毅《獻書報燕王》。古希臘談藝謂之「丫叉句法」(Chiasmus),《關雎-序》中四語亦屬此類。「窈窕」、「賢才」、容德並茂,毛、鄭遺置「色」字,蓋未究屬詞離句之法耳。《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正「窈窕淑女」之謂;《漢書王莽傳》上公卿大夫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邯鄲淳《孝女曹娥碑》:「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又「葩豔窈窕」,陸機《日出東南隅》:「窈窕多儀容」,謝靈運《會吟行》:「肆呈窈窕容」,皆指姿容,足相發明。以「窈窕」與「淑」連舉,即宋玉《神女賦》所謂「既姽嫿於幽靜兮」,或杜甫《麗人行》所謂「態濃意遠淑且真」也。施山《姜露盒雜記》卷六稱「窈窕淑女」句為「善於形容。蓋『窈窕』慮其佻也,而以『淑』字鎮之;『淑』字慮其腐也,而以『窈窕』揚之」。頗能說詩解頤。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傳》、《箋》以「服」與「悠」皆釋為「思」,不勝堆床駢拇矣,「悠」作長、遠解,亦無不可。何夜之長?其人則遠!正復順理成章。《太平樂府》卷一喬夢符《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下句足以箋「輾轉反側」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