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跨湖橋遺址仨字符含有易學六書漢字內涵

2020-12-24 破解人類歷史之謎

浙江跨湖橋遺址仨字符含有易學六書漢字內涵

倪寄如(退休工人)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約有8000/7000年,其與萬年舞陽賈湖「巧匠」「龜『目』」文明與蚌埠「八神老童」文化緊密相連,跨湖橋遺址出土了陶、石、木、骨眾多器物,並且出土了稻米、獨木舟、紡輪、弓箭、編織品多有稀罕……

今日談及的是跨湖橋出土彩陶器皿上的字符,跨湖橋出土的字符有的就飽含著易學「六書」漢字文化的豐富內涵,有一個彩陶符號就是「0」外有許多放射性的線條,是人們都會理解的「太陽」「陽光」「日」與「錢(乾)塘」之「天幹」……還有一個符號用雙線構成了一個菱方四邊形只用一條線連接了一組對角線,而這菱方雙線四邊形唯一的對角線上又有兩個葉點,經確認這個符號就是以數個漢字組合而成的文化薈萃,它所蘊含的內容絕對高於人們極具興趣的「biangbiang」面……切記萬千年曆程的中華民族先賢所留下的符號絕非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就是這一符號具有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一個四邊框」就是對「凵」或「口國囲」而「兩個四邊框」就是「回」又音「淮」則為「無懷氏/吳回氏」,「單邊框每個角」又作「八」或「人(入)」而「雙邊框每個角」又可作「仌」字來分析觀看,其中的「對角線」可以讀作「一」或是「丨(袞)」,「對角線加兩葉」就類於十萬元獎金的「蠢」字在此應作「忄(心/辛/屮/出)」而言……當看到「八人(巴人)」「仌/兵(把灑人『凝聚』組合為伍)」/「動(凍)」時就是兩個四方演化為伏羲八卦「八星曰罕車」,則「一元、兩儀、三才、四相、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不離忄(心/巨辛)弦,「兩個四方」也即可演化為兩個「口/孔/0」就是含山凌家灘玉「8」字的「呂/旅/律/魯…」,這兩個口又同於1、3萬年前「許昌人」鴕鳥蛋殼成對笏板/虎符的古字「吅(宣)」,由「對角線分開的雙方框」可以看為「(主/丶)公」,「對角線分開的單方框」同於凌家灘「亼(主/丶)」字玉冠,「仌」也為「凌」故也為「霝陵」為此可以「兵」作為祭祀的儀仗隊,陶文的「田」字又展示了「武官誡田講旅統兵」之「田」也「雷神(雷字多口)」為「天」……由此可知萬年舞陽「巧匠」的原始共產主義時代,古老族群的「仌(兵)」人可調「動(凍)」的準軍事公社或集團由巧匠(巧將)長老領管,女耕男獵維持生存以外就是搞家族小作坊式生產或探索世界抵禦侵佔……僅依照這一符號組合已經出現了另一「虛方框對角為×」的符號,也即出現了大房子屋架的「屋亼」也是「巨辛/巨巫」的「大宮/法老帝」領導權,配圖上看不清的符號類於甲骨文一對「丙」字的合體又似「巫」字的演變,這就有勞繁忙的史學「專家學者工作室」抽出人力財力繼續調研,作為/無組織無文憑無職稱/「三無」筆者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抓緊落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唯物辯證史觀……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與平湖河姆渡等文化屬於良渚文化群,大凌河的紅山文化良渚(冷山、冷/凌)與凌家灘文化均為東經120度地支天幹文明一脈相傳(含山東半島大汶口文化),蕭山之「蕭」也為「脩」同為秦先祖的「女脩」後裔,跨湖橋所在的「湘湖」其「相」為「方相氏(防風氏)」而「相」也為「相/甫(浦水)」江神「有互氏(相互/滬)」一員……關於跨湖橋出土鹿角上的各三組符號有「易學」專家解讀為數字卻少有易意,實「鹿」亦「帝(陸地)」但若將三組符號讀作「仌亖/兵司」就展示了帝王所授予的「三軍」「講旅統兵」權限(兵也音營逋),由於7000多年前正是中華民族在世界特大洪水過後主創古埃及巴達裡文化時期,古老的昊天相風氏互人也派出了族旅到達了同緯尼羅河畔,其跨湖橋「蕭」也「女脩」「蕭氏、殷舊姓也」又為「蕭斧」之旅,他們又以「鏈條式」或「傳遞式」方法保持著東西方左祖右社的信息不斷……跨湖橋出土藥罐中的遺存藥物似乎就有古人常用的草藥「麻黃」,麻黃一名就帶有神農黃帝族群色彩可以發汗散寒解表利水消腫宣肺平喘,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有類於海船的邊架艇,而正是「防風氏」發明了相風鳥的風向儀利於東西方往來的近海帆船……

**筆者自05年網發《山海經大破譯》等800來篇文章、篇篇均有新意、近為文博懸賞甲骨文破譯與國家期望有太大差距、葛劍雄《中華文化自信的根由》凸顯其史實論證的疲軟、「烏鴉反哺」千古錯析/太陽神鳥是鸕鷀伏羲、十萬破解的甲骨文「蠢」字遭漢學「六書」質疑、倉頡造字與繁簡字傳承及南洋4、4萬年壁畫語境、中華世界古史11萬年文明與湖南銅豬尊大禾鼎、洛南六千年「人頭壺」是黃帝母附寶有喬氏發聲、希臘3500年蜂巢墓屬中國世界古史殷商史錄、希臘殷商大墓需看中國世界史壇為其解惑明目、安徽含山凌家灘黃帝孫揮般墓玉字文化載魯班、中國古史與凌家灘黃帝孫揮般墓志銘譯辨(也可查人民網、新華網、或百家號/倪寄如破解人類歷史之謎)

相關焦點

  •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今天的「第二課堂」微課堂 邀請到了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講解員斯春暉 斯春暉 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講解員
  • 浙江,「牛」在哪?
    臺上靚麗炫酷的它臺下竟勤勤懇懇送起了盒飯不少網友在2001至2002年蕭山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為數眾多的水牛遺骨其中的一個牛頭骨連著角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水牛頭骨這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年代最早的牛的遺骨但動物考古的專家對跨湖橋遺址的水牛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馴養的,
  • 漢字「六書」造字理論中的相似創新
    1.序言漢字是一個典型的基於相似性發展起來的系統,每一個漢字都有其來歷,每一個新字的產生都是一次創造。東漢許慎第一次系統地揭示了漢字的構造,總結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方法。古人將「六書理論」作為學童識字必須要了解的知識,起到了老師講解易懂並學生學後記得牢的效果。但現在識字教學摒棄了「六書」,教師一般教識字的方法就是跟讀、抄寫、聽寫、默寫,使用多次重複的手段,以達到學生識字的目的。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跨湖橋遺址的收穫頗豐,入選「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了一艘被譽為「中華第一舟」的「八千歲」獨木舟。  但是,在跨湖橋遺址的考古工作中,蔣樂平也沒有忘記上山,他委託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吳小紅博士順便也為上山出土的夾炭陶片作了測年,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距今11400-8600年。這是個改寫中國東南地區考古史的重大發現。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由於要去主持跨湖橋遺址的第二次、第三次發掘,蔣樂平與上山匆匆別過。跨湖橋遺址的收穫頗豐,入選「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了一艘被譽為「中華第一舟」的「八千歲」獨木舟。  良渚-河姆渡-跨湖橋-上山,四大遺址猶如一道階梯,讓人們拾級而上,尋找文明的源頭。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講過一個「雅段子」:浙江的考古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後「上」了「山」。  20年間,上山文化的遺址在錢塘江上遊流域及相鄰的靈江流域已經發現了19處。
  • 我們的漢字除了倉頡發明外,還有哪些發明文字的說法?
    我國的漢字在當今世界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文字,它的悠久歷史和無窮的奧秘,引起了無數人的興趣,中國的漢字起源於何時?它是怎樣發明的?關於文字的發明,歷史上最流行的說法是倉額造字。如《韓非子·五蠢篇》稱:「古者倉額之作書」。
  • 井頭山遺址:放羊時意外發現的「河姆渡之祖」
    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後,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杭州蕭山的湘湖岸邊發現了跨湖橋遺址。據碳十四測年法,它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歷史,比河姆渡遺址也早了1000年。但是從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一些器物工藝特徵看,它似乎應該比河姆渡遺址要晚,難道是測年有誤?這個問題困擾了大家很長一段時間。
  • 說文解字 古埃及等古國文字成陳跡,唯漢字獨存,原因在於?
    幾千年來,古埃及的聖體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瑪雅文字等相繼成為歷史的陳跡,輝煌文明而今只剩下殘垣斷壁與沉默的雕塑、壁畫和泥版,唯漢字獨存。,也就是「六書」造字法的運用。
  • 浙江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得到考古發掘確認
    本報訊(馮源) 據日前舉辦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消息,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工作,明代大儒、心學宗師王陽明在浙江紹興的故居遺址揭開了神秘面紗。考古工作者表示,這是首個經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 王陽明出生於當時的紹興府餘姚縣,10歲時隨父遷居紹興府城。
  • 論「象」:漢字圖象與漢字美學
    漢字六書中,以「象」為元範疇,揭示了四種直觀。作為抽象化的「相」,與「想」的字理關係,令「象」中有「相」的模式顯現出來,成為漢字模件化的表現。混沌中開闢的「一」之「形」,經由諦視的「觀」而達至「相」,均包含於「象」中,成為「象」最重要的「道」。象作為顯現「道」相之圖象,就具有美學的涵蘊。
  • 西湖邊的這個展覽,值得每個浙江人去看
    上山遺址石磨盤、石磨棒10000年前浙江先民如何生活上山文化考古成果最大規模展出什麼是上山文化?20年前,在浦陽江上遊一個低矮的臺地上,發現了一個古遺址,粗陋的陶器和石器,很不起眼,但年代測定讓人大吃一驚:最早數據達11000年!比大家熟知的餘姚河姆渡遺址早了整整4000年。這就是浦江上山遺址。
  • 甲骨文文化進校園 探尋漢字的前世今生
    為弘揚漢字文化,普及甲骨文知識。12月16日,廖柳應九江市科技中專邀請,給學生們進行甲骨文文化講座。讓學生們體驗奇妙的甲骨文探索之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通過此次講座,使學生們了解到漢字的起源、造字規律及演變過程,並進一步認識漢字的文化內涵。此次活動的開展全面普及了甲骨文文化,傳遞了博大精深漢字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其中一位同學高興地說,「這個講座非常好,形象地講述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讓我們了解了漢字背後的故事和深藏在漢字裡的文化、歷史、文學知識。」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