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晚安故事《柏蒂勇敢大聲說》
適讀年齡:2歲--7歲
關鍵詞:害羞 勇敢 表達
點擊下面音頻收聽故事
《精神健康百科全書》對害羞的定義是: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舒服,想退卻。羞怯——因害羞而膽怯,是一種不具有外在攻擊傾向的情緒。羞怯的孩子往往不愛與人交流,不會對別人構成傷害,甚至多數時候是順從、聽話的。因此,羞怯很少被父母重視。但其實,孩子的羞怯情緒不應該被漠視。
孩子外什麼會羞怯?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原音:
生理因素。害羞的人體內往往含有「害羞基因」。這是一種與壓力敏感相關聯的基因,先天就有,因為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羞怯。
父母的教養方式。羞怯本是孩子對成長過程中不可抗拒的社會經歷的正常反應。然而,如果孩子因此受到父母不恰當的批評,因為漠視而壓抑真實想法,羞怯情緒就會愈演愈烈。
社會文化環境。以文化為群落特徵,不同地區孩子的害羞程度大不相同:以色列兒童是世界上最大膽的,日本和中國兒童最害羞,英美兒童則介於兩者之間。西方國家鼓勵個性張揚,東方國家鼓勵內斂低調有關。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羞怯
1 鼓勵孩子大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感興趣的事情,父母不應該事事代勞,這會壓抑孩子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卑心理。做得好,及時表揚;沒做好,父母可以給予安慰,並引導孩子嘗試新方法。
2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開朗的個性。
在群體活動中,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榜樣,會自覺模仿他的行為。同伴之間潛移默化的模仿和較量,對孩子開朗的個性形成更加有效。
3 尊重孩子的意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已經明顯表現出羞怯傾向的孩子,父母要格外注意聽取、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強迫孩子與人交往,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肯定和強化,慢慢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4 父母做好榜樣,孩子更勇敢。
生活中,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對外界的反應,因此,開朗的父母更容易養育出活潑的孩子。如果父母本身就比較內向和害羞,那麼,一定不要讓自己的成見阻礙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這樣,孩子才更可能成長為比成人更外向、勇敢的人。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喜馬拉雅電臺 白楊叔叔講故事 收聽更多故事!